冷淑珍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模式在不断地发生转变,幼儿园的教学模式更是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传统的教师全方位管制的教学理念已经不被社会所认可,越来越多的教师采取了以对话为基础的科学教学活动进行教育。在这些科学活动中,最核心的部分为教师的提问过程,这个过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求知兴趣,同时也能够实现教师与幼儿的有机互动,加强幼儿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着重对基于对话的幼儿园科学教学活动中的教师提问过程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同时研究了幼儿教育的现状,提出了相应改进的方法,望能够进一步推广这一幼儿园的教学策略,全面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幼儿教育的质量。
关键词:对话;幼儿园教学;实施步骤
传统的幼儿园教学模式,一直是以教师为主,教师负责讲,幼儿负责听和做,所有的话语权几乎全集中到教师的手里,幼儿所存在的疑问大部分都不敢提出,形成长期的疑惑。而且在幼儿教育当中,很多教师倾向于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对常识的讲解部分就显得十分缺乏,导致幼儿一开始耳濡目染的就是书本知识,而他们最感兴趣的恰恰是生活中的常识,这样的教学很大程度上无法达到引起幼儿学习兴趣的首要目的。近年来,随着教育体系和模式的整体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渐被社会所淘汰,教育界对幼儿园的教育更加倾向于提问教学,而它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显著,甚至可以说,教师与幼儿的互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质量。在以互动教学为基础的教师提问活动中,教师可以以活动内容为穿插,通过对常识及幼儿所关心的话题的提问,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喜欢上学习的课堂,并鼓励他们大胆地尝试回答,加强幼儿与教师的交流,促进彼此间的配合。
一、互动下的教师提问在幼儿教学模式中的意义
幼儿园的孩子,正处于刚刚有认识世界能力的时候,他们对身边的一切都感到好奇,并且渴望了解他们所处的环境。而在幼儿园中进行科学的教学活动就可以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同时也可以带领他们认识社会和生活,顺利进入义务教育阶段。但是,这些活动大都是以抽象性游戏为主,如果仅仅让他们乐在其中,他们可能并不能掌握什么,因此,就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所以就出现了现有的基于对话的教师提问教学。教师提问教学主要是指在进行科学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以活动的内容为题材,进行各方面的提问,同时,题目应切合实际,便于幼儿进行思考和回答。教师提问最主要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健康、积极地进行活动,在幼儿产生疑问的时候,教师应该主动地向其询问,并把正确的答案或者解决方式告诉他们,使他们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除此之外,通过教师提问也可以使学生敢于大胆与老师进行交流沟通,主动提出疑惑和不解,提高大家的学习兴趣。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幼儿的各方面能力都会得到自觉的发展,如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也可以加强教师与幼儿的感情交流,使幼儿对教师产生一种学习上的依赖感,从而使教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引路人。
二、以对话为基础的教师提问的具体实施步骤
在科学的幼儿教学活动当中,首先必须明确一点,在教师提问的过程中,教师并不是整个活动的主人公,而应该以幼儿为基础,提出的问题也要符合幼儿的思想,便于他们接受和认可。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中,要对幼儿的活动进行细致的观察,了解他们的想法,并对他们的抽象性思维进行适当的鼓励和指引,不能一味地反驳或批评,这样的教学活动也就失去了其意义。其次,由于教师提问教学是以科学的教学活动为前提的,教师在课前应根据孩子的习性对教学活动进行创设,不仅要有趣味性和可玩性,同时要使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教学目的性,真正做到寓教于乐。最后,科学活动中的提问应当遵循符合情形的原则,不能突然提问和教学活动无关的内容,而且教师提问也要选择恰当的时刻,从而促使幼儿产生回答的欲望和求知的理念,形成一定的学习兴趣。
三、教师提问对开发幼儿思想的重要作用
由于幼儿的思想正处于发展的阶段,他们对身边事物的好奇心也处于最强的时候,教师的合理提问会很自然地使他们融入其中,并且乐意朝正确的学习方向走。在教师提问的过程中,教师所提的问题应当是十分开放的,没有固定的答案,方便孩子进行探讨和争论,最后给予一定的解答。幼儿的思想是千奇百怪的,他们喜欢按着自己的思想去发展,因此,教师的提问就可以激起他们自我提升的心理,产生探索的欲望。在回答的过程中,由于幼儿的思想各异,教师应当不厌其烦地进行一一鼓励和指导,使他们养成主动积极回答问题的习惯,培养创新意识。
时代的发展必然导致教学模式的不断完善,基于对话的教师提问教学,不仅可以加强幼儿对教学事物的感知,还可以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同时便于教师教学的开展。但是,其在进行的过程中存在许多切实的要求,需要老师多方面的配合,因此,教师提问教学模式还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完善,以为幼儿的成长提供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李中刚.让课堂在生成过程中涌动生命的活力[J].教育科学论坛,2005(12).
[2]方武.“对话”型课堂形态分析:以语文课程为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2).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