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对学生心理影响的过渡与衔接

2018-05-14 14:27刘宝玉
课外语文·上 2018年3期
关键词:语文教育心理健康

刘宝玉

【摘要】小学、初中、高中的学习是一个学生成长的三个阶段,也是学生良好心理形成的必经之路。这三个阶段之间是连续的、相互衔接的,而不是孤立的、断层的。这就要求不论是哪个阶段的语文老师都应利用自己所教学科的丰富的人文性特点,针对自己所教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对学生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做好一个阶段与一个阶段的过渡与衔接,使得上一个阶段为下一个阶段做好铺垫,奠定基础,下一个阶段成为上一个阶段有效的良性的衔接与自然的过渡。鉴此,本文就语文老师如何做好在语文教育中对学生心理影响的过渡与衔接做一番探究。

【关键词】语文教育;心理健康;过渡与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学科在诸多学科中不但是学习的工具,更是育人的基础。不论是哪个阶段的语文教育,其所选课文究其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来说,无外乎自然、社会、人生三个方面的话题,即学生通过对语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明确应该如何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生,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语文老师应当通过对教育心理学及其他有关理论的学习,以新课程的新理念指导语文教学实践,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改进对待学生的方式,和学生平等和睦相处;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视每一个学生为独立的个性;赞赏学生的成就,发展学生的个性;给予学生表达思想和感情的机会;聆听学生的倾诉;扎实地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意识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具体而言,语文老师在学生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可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养成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就是养成习惯,积千累万不如养成一个好习惯。”因为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个性品德等心理特点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他们的心理发展和变化都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对外部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只有形象思维而少抽象思维,对人和事的判断往往比较感性。鉴于此,语文老师应根据这一时期里学生无论是思维能力还是个性品质都易于培养的特点,利用课本中一个个看似“零散”却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诸如“梦想,合作,诚实,祖国”等“话题”下的课文的学习,顺应孩子的童心童趣,进行正确的兴趣诱导,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和课本中的很多伟人轶事,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鼓励他们勤学好问,敢于探索,增强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和上进心,让学生形成心胸坦荡、恭谦礼让、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让学生在良好的人格示范中心理得到健康发展,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

二、让学生在初中阶段陶冶情操

初中阶段是学生智力水平迅速提高,对问题的精确性和概括性发展迅速,逐步从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但由于这一阶段中学生的意志品质还不成熟,在挫折和失败面前往往会迷茫和动摇。并产生悲观畏难等消极情绪。对此,语文老师应该根据语文学科《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与能力,态度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与要求,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与人格的养成。“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教学中,语文老师要依据语文教材以单元“主题”为体例编排的特点,充分挖掘每个单元所包含的潜在的智力价值和精神价值,挖掘课文中的心理素质培养因素,把握语文教学和学生心理教育的切入点,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在美的艺术体验中净化思想,陶冶情操,开阔视野,逐步完善自我意识,学会自我控制,培养自我发展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心理教育。

三、让学生在高中阶段提升修养

高中阶段是学生从幼稚的儿童期向成熟的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高中生随着身体的发育和智力的发展,他们开始脱离父母,自我意识增强,对事物的认识和处理有了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自主处理的能力,但同时又由于高中生心理发展相对落后于生理发展的矛盾性和不平衡性,使得他们的生理与心理、心理与社会关系的发展不同步,面对新的学习环境和更高的学习要求,一方面,他们为了理想、为了追求,勤奋刻苦、拼命学习。另一方面,由于自我意识的凸显,以及对自己个人形象的在意、青春期对异性的萌动,使得他们往往沉浸在莫名且难以解脱的矛盾、焦虑、困惑、苦恼、迷茫中,他们缺乏理智,易发怒,易冲动,易偏执;在情感方面,更是脆弱、敏感,往往会因为同伴的一个表情、异性的一句话而影响学习;在个性心理上表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有的骄傲自满、喜怒无常,有的性格内向、胆小懦弱,有的玩世不恭、庸俗世故等。作为语文教育者,应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适应问题,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学生调整心态,做好初中进高中的过渡与衔接,指导点拨学生,通过对语文课文的品读,感悟文中的话中理、言外意、文中情,体会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内涵,从而理解自然、理解社会、理解人生,提升自己的人文修养。

总之,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是语文教育者所应承担和追求的使命,也是语文教育者所应实现和完成的目标。一个孩子的心理能否健康,良好的行为习惯、高尚的思想品德、健全的人格修养能否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文教育者的言传身教。浇树浇根,育人育心。语文教育者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掌握学生各个阶段的心理特点,做好每个阶段的过渡与衔接,充分利用语文课主题“单元”和单元“主题”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引导学生关注自然、關注社会、关注人生,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循序渐进,一以贯之。

附 注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小学、初中、高中语文课程衔接研究”课题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GS[2015]GHBZ011)。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语文教育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分析小学语文教育对学生个性的培养
语文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教育教学要做到“文道美统一”
穷其本然,化为践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