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月芳
新课改过程中,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会遇到许多困惑及问题,他们所面临的就是如何把理念转化为行为的方法和策略。有效的教科研活动,就能解决教师所面临的困惑,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也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学校利用“十三五”主课题,将教研与科研进行有效融合,开展一系列的教科研活动,如主题研讨、课堂实践、读书活动等,帮助教师解决问题,实现理念与实践的沟通。有效的教科研活动,必需具备正确的发展方向,规范的活动过程,有价值的活动内涵,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为此,我们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教科研活动形式的改革和创新作了一些实践与探索。
突出重点,规划研究内容
学科教学中,有许多问题值得大家深入研究,也有许多可以改革创新的方面,但限于时间和精力,不可能面面俱到去探究,事事处处去创新。必须基于校本情况、教师需求,对开展教研活动的内容进行系统规划,适切选择,做好顶层设计,从而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有效地推进。
“十三五”期间,我校提出了《小学幸福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的课题,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首的“幸福课堂工作室”,确立了“小学幸福课堂的现状研究与理性思考”“南小幸福课堂表征及评价”“小学幸福课堂教学策略”等研究内容,以学生的学力、素养提升为研究视野,以师生幸福指数的提升为目的,以构建小学幸福课堂教学策略群为研究中心,希望通过在各教研组内按学科分类别提炼幸福课堂的教学策略,在实践中寻找共性,系统地构建小学幸福课堂的教学策略,切实转变我校师生的教学方式,提高师生课堂上的幸福指数,提升课堂40分钟的效率,形成我校幸福课堂实践研究过程中实用可操作的经验。
每学期初,教导处、教科室围绕课题共同制定学期教科研活动,主题紧紧围绕“小学幸福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展开,教师们通过理论学习、主题研讨、课例分析等方式,研究幸福课堂的内涵、要素及表征,勇于实践,积极探索幸福课堂教学的策略。
明确要求,研究有章可循
不管做什么事,只有明确了要求,教师才能做得有条理,做得有效率。首先对教科研组长进行培训,学习一系列上级文件;其次由教科研组长组织组员再学习。这样,让每一位教科研组长、每一位教师心中有数,关注到教科研活动的目标、制度、形式、内容、环节等,明确各自的职责。作为组长,每学期初根据教导处、教科室计划制定具体的活动计划;每次活动提前通知相关教师,“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定形式、定主讲”。作为教师,活动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活动时积极参与、人人发表观点,活动后认真反思。只有发挥了教师的主体作用,调动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才能使教师投入到教学研究上来,才能提高教科研活动的实效性。
统筹兼顾,合理安排时间
学校统一安排的教科研活动时间总是有限的,活动仅靠统一安排集体活动时间是不可能充分发挥其功效的,必须坚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集体与个人相结合。一方面,学校统一安排每月2次的集体活动时间,由教导处、教科室组织开展校级研讨活动。另一方面,充分调动教科研组长和广大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聚集整个团队的智慧和力量,由组长组织教师们自主地抽时间开展多种形式的研讨活动,或理论学习、或主题式研讨、或课例剖析等。作为学校职能部门要为教师积极营造开放、愉快的氛围,为每位教师创造“说”的平台,尊重“说”的权利,培植“说”的勇气,锻炼“说”的智慧。
丰富形式,成就幸福课堂
为了立足课堂,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课堂四十分钟的效率,我们将教研与科研有效融合,加强了课题组、备课组、教研组等教师团队的建设,紧紧围绕“幸福课堂”,重在“教”“研”, 夯实了校本教研的根基,刷新了课堂教学的理念,提升了教师专业能力。
同伴互助式教研
微格研练:从此案到彼案。“微格研練”立足课堂“微问题”,主要是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的每两周一次的活动,是教师教学的一面放大镜。活动前确定研练内容或主题后,按以下程序开展:①由执教者进行说课,初步设计导学案。②组织讨论“假如让我来,应该如何做,为什么这么做”,以便集思广益,酝酿出更佳方案。③由执教者根据研讨,修改导学方案。④观摩课堂,并完成课堂观察表。⑤追踪研练,课堂观察基础上再次研练。执教者进行自我反思,组员再次提出修改意见。⑥修改方案再练。
微格研练,围绕学校主课题,“基于课堂,基于学生”,目的明确,重点突出,反馈及时,使教科研活动更扎实有效,不再是虚架子、空架子,解决了课堂教学中许多小问题,促进了教师反思能力的提升。研练中民主平等,在讨论中丰富了“教”和“研”的内容,两次备课、两次沙龙、两次执教、两次反思,从理解到建构,从建构到重构,在教研中教师不断丰富着对教材的理解,也享受着“从此案到彼案”“从此岸到彼岸”的研究的幸福感。
集体备课:从一溪到百川。“集体备课”主要是以备课组为单位开展的每周一次教研活动,是集备课组教师群体的智慧和经验,从一溪之水到百川聚海,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共同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方法,具有同伴互助、交流合作、资源共享等特征。我们一改以往的纯备课形式,重点从两方面着手:
一是加强对习题设计的研讨。强调一个“精”字,精选、精练、精讲;讲究“有效”,如题型、方法、量度、反馈等;注重“整合”,与前置性作业整合、与课堂检测整合。在习题设计上,严格控制作业量,更有针对性、层次性、拓展性,实实在在起到巩固知识点、提高学习力的作用,切实做好减负增效的大文章。同时,注重资源积累和修改完善,逐步形成比较成熟的学科类拓展型校本课程。
二是加强组内听课、评课。组内人人上课,人人参与听课、评课。评课是借助团队的教育智慧,反思教师的教学行为及其背后的支撑理念,提出问题的核心所在,并提供合适于当时教学场景的可供选择的行为方式。我们采用教师自评、同伴互评的评课模式来展开研讨,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同伴互评中,老师们以课例为对象,找亮点、挖不足、寻对策,在碰撞中聚焦,从解决问题的“技术”层面上升到学科本质的理性思考,研究如何改变教与学的方式,让学生学得有效、学得幸福,教师教得有效、教得幸福。
书友沙龙:从独书到众抒。“书友沙龙”主要以理论学习为主,人人参与学习,人人发表心得,让我们感受到了一股读书热潮,思维在碰撞,激情在飞扬。同时,在校园网上建立“书友沙龙”论坛,定时上传相关文章供教师们学习,发表见解。这样的学习不受时空的限制,这样的教研活动具有灵活性、变通性。
校场演练式教研
校长导航:从定弦到试谱。当前校长的学科领导力和课程领导力,是不容回避、忽视与轻视的。
首先,校长的办学理念,在这一场课改曲调中,起着重要的“定弦”作用。我校的三位校长角色定位正确,树立了全面质量意识,亲自为全校教师做讲座——“我的质量观”“我心中的幸福课堂”;精心组织,全面部署课改的各项工作,使学校课改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
其次,校长的学科建设领导力,是推动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校长在领导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引领、指导学校团队“执行层”,还带领全校教师进行着幸福课堂的研究,努力改变着课堂教与学的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三位校长亲力亲为,引领教师转型,主动下水“试谱”:下水上课、下水评课、下水研课、下水开发校本教材,坚持与教师在教学、科研上相平等,共同进步,为教学的正向航行导航。校长这样做更靠谱!
课堂炼炉:从凡铁到精钢。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公开课是教师成长的炼炉。”作为学校教导处,聚焦课堂,为教师提供上公开课的机会、平台,锤炼教师专业技能,不断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使其从凡铁成长为精钢。我校以“百节好课”为契机,开展不同层次的课型,“市级学科带头人”的示范课,“校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的展示课,“小学高级教师”的会课,“小学一级教师”的评优课,“五年内青年教师”的汇报课等,上课结束进行说课、评课的沙龙式研讨。教师们在讲课、说课、评课中提升了认识,转变了观念,提高了教学研究水平。
教科研活动在深化教学改革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关键是要有正确的認识,合理的机制,扎实的行动,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近几年来,我校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有了根本的转变,课堂上呈现出了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喜人局面,校园内呈现一种乐于学习、乐于研讨的氛围,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探索具有南小特色的教科研融合机制,继续追寻属于我们南小人的幸福教育。
(江苏省太仓市科教新城南郊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