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旭初
读完一位高中生的《教育小议》,伴随着我的是难过与沉思(文章附后)。其实,类似学生文中所说的那位老师的做法,绝非个例,至今仍有老师动辄挖苦学生,或当众羞辱学生,或厉声训斥学生,或变相体罚学生,这都是不能容忍的。
近些年来,很多老师认真学习教育理论,不断改进教育方法,既教书更育人,取得了不少令人鼓舞的新成果。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仍有不少学校只注重办学规模的扩大、教学设施的改善、学校名次的排序,却忽视了教师素养的提高、学生品德的培养和教育实践的反思,有时竟不知教育为何物。
教育是什么?真懂教育的人不用翻书本、引名言,他会响亮地回答:立德树人。立什么德?为人处世之美德。树什么人?对社会有用之人。核心是什么?爱,用真诚的爱去满足学生健康成长的各种需求。
爱,不是抽象的,它需要通过各种行为细节去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引导学生。尊重,就是把每个学生当人看,而不是当成物件。学生在文中提到的那位老师,就没有把学生当人看待。她的做法是反人性、反教育的,是应该受到谴责的。
不过,我同时必须指出,现在极少数野蛮学生侮辱甚至殴打教师的事时有发生,这也是不能容忍的。教师的人格也必须得到尊重,对有暴力倾向的学生应该给予必要而合理的惩戒。这是另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但不是本文重点,故不作展开。
学生有时难免犯点错误,犯错不可怕,改了就好。老师的责任,应该用爱的方式去加以引导,让学生在诚心汲取教训中养成良好习惯,在这方面,老师要有足够的耐心,要以自身的涵养给学生爱的温暖。
作者对基础教育的质疑与忧思,反映了当下相当一部分人对教育弊端的不满。在对同班同学的冷漠深感遗憾之余,作者表达了对“人格塑造”的热切期盼,希望每个受教育的人都能“挺直了脊梁”,而决不从属于“权威”。这就向每一位老师提出了一个沉重而必须回答的问题:如何培养有独立人格的人?
要回答好这个问题,每位老师就必须把对学生的尊重放在首位,让一切类似文中那位老师的做法永远成为过去,就必须做到时时目中有“人”,处处心中有“人”,以育人为神圣天职,使自己和学生最终都成为“大写的人”。我们要用充满人性的教育,使学生绽放独立人格的美丽之花。这需要每一位老师严于律己,长期修炼。
面对高高飘扬的的教育旗帜上那个“人”字,我们任重而道远。
【附】教育小议
我今年就读高二,若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计算起的话,我已经接受了十一年的教育。有人说:“教育就是人把学校教的知识忘得一干二净后留下的东西。”按照这个思路,我发现自己的学习生涯前几年几乎是空空如也。
只有一件事,我至今仍然記得。小学四年级时我的班主任是一位年轻的英语老师,一天她布置我们中午完成一份试卷,试卷量很少,在我看来也很简单,因此我并不着急完成它。那天我正好买到了新一期的《读者》,有一篇文章我看了个开头,迫不及待地想将它看完,便决定先一饱眼福,再去写试卷。谁知正在我看得出神时,班主任来“视察”了。当我被她的怒喝声惊动时,一下出了一声冷汗。她质问我试卷有没有写完,我回答没有。她又问我没写完为什么不写,我哪里敢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出来,只好闭口不答。她让我到讲台罚站,顺便写完试卷,我就拿着纸笔上讲台了。哪知刚把试卷摊到讲台上,她就说了一句让我至今感到非常有趣的话:“讲台是你家的吗?谁准你用了?”
我开始不知道她用意为何,就“听话”地将试卷从讲台上拿起,靠在黑板上写,但她随即又说“黑板是你家的吗?”我就又把试卷拿起来,换个地方,她又不满意。如此重复几次,我终于明白她哪里是对我选的地方不满意,纯粹是想刁难我而已。但我毫无办法,只好蹲在地上,将试卷枕在自己腿上,勉强可以落笔。
从这件事中,我并没有感到自己受到什么教育。但是,我从中看到了理想教育的反面例子。老师处于绝对优势,学生处于绝对弱势,老师对学生的过度控制造成了精神麻木和怯懦。那天从我开始被老师抓到,到走下讲台,我一共站了一个半小时,蹲着写试卷写了二十分钟。在此期间,没有人对这种行为的不合理性公开提出异议,只有一个人借了我一本厚厚的课外书用来垫试卷,班主任在教室里的时候所有人都把我当作空气。我不是批判自己的同学,我好奇的是,班主任在教室里拥有的绝对权威,算不算反映了社会上某种权威心理?权威说的都对,那普通人自己的思考在哪里?言听计从,逆来顺受,这样的人,还能够挺直了脊梁吗?
回到开头,我认为,“学校教授的知识以外的东西”指的就是教育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内在的修养和品格,不是靠课上教的知识培养的,而是老师在潜移默化中教给学生的。鲁迅先生希望中国的青年都能“向上走,有一份热,发一份光”,成为“中国的脊梁”。现在的学校教育是否能胜任培养这样的青年的重任,最起码在基础教育阶段,我觉得还未可知。我甚至有时会怀疑,当我们这代“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离开学校后,我们记住的“教育”能有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