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事功之学”与“心性之学”

2018-05-14 09:44严必友
华人时刊·校长 2018年11期
关键词:心性内心能力

严必友,南京市教学研究室主任,江苏省特级教师。曾任江苏省溧水高级中学校长,溧水区教育局局长。

人的学习一般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学习概念、原理,提升逻辑推理能力和操作技能,用于有效解决外部世界的问题,形成自己的专业技能;第二种是通过反省思考,促进自我发展和内心成长,实现人格完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前者称作“事功之学”,后者称作“心性之学”。一般情况下,人们往往会觉得被称作事功之学的技术、技能更为实用,因为它能解决当下的现实问题,而心性之学则较为遥远、空泛。其实,心性之学对人的成长更为重要,因为它能解决内心的问题,使人更加清澈、理性,更好地解决外部世界的问题。由此我想到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师的事功之学主要指教师理解课程、大纲的能力,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教学的组织驾驭能力和有效解决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等,而事功之学主要指教师的教育信仰和职业理想,正确的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和自我反思的能力。显而易见,只有具备了心性之学,事功之学才有正确的方向,才有价值和意义,才能真正地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当然,没有事功之学的心性之学也只是空有满腔热情,而没有实现理想的方法和能力。因此,在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中,应双管并举,相互促进,共同提升。

教师要树立以学生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认真学习、研究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以自身高尚的师德、满腔的热情、精湛的技能关心每一个学生、上好每一节课。要坚信教育的力量不仅可以改变学生,同时也可以改变自己,在学生的成长中收获自我的成长。

教师的工作从表面上看是周期性的、不断重复的。其实,教育的环境、对象、内容和要求是不断变化的,在看似重复的工作中需要教师的回顾、反思、改进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要求。所以,我一直以为,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是诸多能力素养中最为重要的。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北师大肖川教授也曾说过:“教师要善于对日常教学活动中那些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行为和现象作一些推敲、反思和改进,使教学过程不断优化,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教师要善于对日常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推敲、反思,查找问题和原因,寻找改进的路径和方法。如:我今天教了什么,为什么要教,应当教到什么程度,怎么去教,教的怎么样,如何補偿矫正。促进自己走进教学的深处,触摸到学生学习的脉搏,准确把握学生的困难和需求,从而科学设定教学的起点、方向和路径,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思维,实现生动、有效的学习。

海明威说:“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教师的专业成长是由一天天、一点点的进步累积而成的。只要每天进步一点点,就能积跬步而致千里。所以,教师要保持内心的安宁,不急躁、不盲目、不功利,关注日常教学的每一个细节,研究教学中的一些小问题,对这些小问题开展真研究,在研究中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开阔视野。

非常喜欢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的那句话:“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如何能有“觉今是而昨非”的认识?那是对过往时日反思之后的觉醒,是一种认识的超越。只有观照自己的内心世界,才能看清当下的现实和未来的目标,从而用审慎的态度省察走过的每一步。

看不到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教师发现并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和不足,就是一种进步。“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教师只有通过对教育教学中成功和失败的总结反思,才能不断提高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和理解,促进自我改变和内心成长,实现人格完善,促进专业发展不断提升。

猜你喜欢
心性内心能力
用道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
南法禅宗与中国古代哲学观点的相似性
从于丹讲《论语》中得出的领悟
内心不能碰的按钮
一块生锈的铁
拥有强大的内心
“气”与船山心性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