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闹
句子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它由词、词组(短语)构成,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如告诉别人一件事,提出一个问题,表示要求等。句子教学是智障学生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培养他们语言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智障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相对较低,往往不能使用有意义的语句传达信息。我通过对本校中年级智障学生句子发展的现状调查,在了解智障学生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句式基础上,探索提高学生仿说能力、句子运用能力以及复杂句表达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为他们适应生活,融入生活奠定基础。
中年级智障学生在句子理解与表达方面的特点以及现有发展水平
以皮亚杰为代表提出的“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论”认为:语言能力仅仅是大脑一般认识能力的一个方面,而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为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正因为如此,智障学生的语言发展具有较大差异,即便是同一个班级的孩子,也会因为智力损失程度的不同,家庭对孩子的重视程度、孩子与外界沟通和交往的机会不同而表现出差异。
句子理解方面的特点与现有水平
有人曾以表达和理解作为效标对85名智障孩子进行了言语障碍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就智障学生在言语的理解与表达而言,理解优于表达。
我所在学校的中年级智障学生在句子方面同样也表现出这一特征。他们大多数能听懂周围人所说的简单短句或几句有关联的短句。但是在表达时候,往往只能通过手势动作或者是简单的词语、短语来完成。
句子表达方面存在的特点及表现水平
智障学生的语言表达长期停留在词或短语阶段,这与孩子的障碍程度相关。
随着一期、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的深入实施,越来越多的中、轻度智障学生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重度智障、自闭症及多重障碍学生成为特殊学校的主体生源。我曾对本校四年级的一节数学课进行课堂实录分析,在师生的交流互动中,学生共回答29次,29次均以2-3个字的词语为主,很少有学生使用完整的句子进行表达。
中年级智障学生常用句子分析
本校使用的是上海卢湾辅读学校的实用语文教材,校内的老师大多数按照教材实施课堂教学。因此,我就该实用语文教材3-12册中涉及的句子做了简要的统计(段、篇中重复句型不做重复),10册教材共涉及到81个句子,其中单句占80%,这些常用的句子结构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句子里说的“谁”或“什么”;另一部分是句子里说的“是什么”“怎么样”或“做什么”。在中年级后期,句子中定语、状语的使用有所增加。简单的复句占20%,主要以“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谁先做什么,接着做什么,然后做什么。”“哪里有什么,有什么,还有什么。”另外,从按照句子的语气划分方法来看,这81个句子中,陈述句占84%,祈使句占8.5%,感叹句占5%,疑问句占2.5%。
于此同时,我还就两节中年级的生活语文课进行了师生语言的整理,其中一个班级学生在课堂上使用句子进行表达的比率为25%,另一个班级学生使用句子表达的比率为64%,前者多以单句为主,后者则通过阶梯训练,实现了复句的教学。
智障学生句子训练的方法与策略
中年级是智障学生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学生生活语文学习的重点从字词、短语过渡到句子。《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中明确提出:在中年级段,“能用一句话或几句话表达自己的基本需求;能简单讲述生活中发生的事情;能仿写一句话,能用词语造句”。
“普通学生的语言获得一部分来自其生活的社会语言环境,另一部分则来自学校的语言教学。但智障学生不同,其获得语言的途径主要是语言教育者(教师、专业人士、家长等)精心设计的语言教学和语言活动” 。 因此,在对智障学生进行句子训练的时候,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抓“句根”,理“句型”,通过递进式仿说训练,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通过对智障学生日常语言及所用教材的句型分析,我们可以整理出一些学生最容易掌握的基本句子——句根。尽管这些句子句式简单,词汇也不丰富,但是却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句子的内在逻辑关系。通过对这些“句根“的反复强化,促进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句子结构。
在句子教學过程中,尽管学生在低年级阶段已经学习了一部分简单句子,但是从智障学生的心理和学习特点出发,依据“小步子,多循环,螺旋上升”的原则,把相关的几个句子进行分组设计,采取递进式教学,帮助学生感受句型。
例如,①哪里有什么。②哪里有什么,有什么。③哪里有什么,有什么,还有什么。在这一组句子中,“哪里有什么”是这组句子的“句根”,后面两句均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尽管这三个句子被安排在不同年级进行教学,但是我在教学中,根据三个句子的结构联系,以及学生的实际能力,实施递进式教学,让不同组别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训练。这样的教学,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被激发,他们都愿意向更难的句子发起挑战,不但巩固了基本句式的学习效果,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发展。
抓住课堂主阵地,做好学科之间整合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是智障学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基本条件。课堂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主阵地,无论哪门学科,都有发展学生语言的责任和义务。
(1)利用学生观察的时机,引导学生说句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经常会通过观察来获取信息。例如,数学课上,观察计算器的组成,在交流观察结果的时候,教师则可以相机引导学生运用基本句式进行表达。
师:“你发现计算器上都有哪些部分?”
生:“我发现计算器上有按键,还有显示屏。”……
教师要有意识地要求学生用完整的语句来回答,而非简单的词语。
(2)通过模仿他人的语言,帮助学生练习、积累句子
课堂上师生间的互动必不可少。教师要善于抓住互动的环节,让学生通过模仿,达到学习和积累句子的目的。
例如,我们在游戏课上,设计了“传声筒”的游戏。老师向一位同学说一句话,这位同学把这句话重复传给下一位同学,最后一位大声说出这个句子,说对的获得胜利。这种活动,孩子听的仔细,说的认真,起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依据“听说先行,读写跟进”的原则,通过语言游戏,扎实开展训练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中明确提出:“生活语文课程是培智学校义务教育阶段的一般性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生活语文课程应使培智学校学生具有基本的适应生活的听、说、读、写能力”。教学中,教师依据生活语文教育中的听说先行,读写跟进的原则,通过多种形式语言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句子能力。
对中年级学生进行句子训练时,基础是先让学生听懂他人所讲的话,针对这一目标,我们设计了“我说你做” “角色扮演”“传声筒”“拷贝不走样” 等游戏,训练学生的听话,说句能力。再通过设置“教室图书角”“五彩词语墙”“识字大赛”“小小广播员、晚安小故事”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最后再通过抄写、仿写、造句等训练形式,逐步提高学生的写话能力。
创设情景,帮助智障学生在生活中正确运用
由于智障儿童表现出语言连贯性差,对言语缺乏有序的组织和表达,言语表达中停顿重复多等特点。因此在句式训练中,教师要注意整合句型,不在于数量之多,而在于句子运用的正确率。
掌握基本的常用句子,适应生活的需要是中年級段生活语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句子的产生和发展来源于生活又回归到生活。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实现了对知识的迁移。这种迁移,需要在各种场景中进行。
例如通过学校组织的“情景街购物体验活动”“社区岗位实践活动”、家长带领孩子外出游玩、聚餐、购物等等机会,适时地引导孩子与他人进行主动交流,在不断丰富孩子的体验的同时,发展孩子的语言,提高孩子的语句水平。
家校合作,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促进孩子句子能力的提高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应该是永远的老师。无数实践早已证明只有开展家校合作、多方合作,才能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家是孩子学习语言最好的课堂。在句子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注重与家长的沟通,注意指导家长训练孩子说话的方法,鼓励家长带孩子走出家门,多参与家庭、社区的各项活动,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习交往,掌握语言。
我任教的班级中有一位女同学,孩子刚入校的时候,语言还停留在“宝宝”“囡囡”的阶段,最多能说出3-5个字的短语。通过四年的学习,该生不仅能熟练地背诵古诗,还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说出带有状语或定语的单句,甚至部分简单的复句,仿说和运用能力都取得了巨大进步。这个孩子的语言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大的进步,关键在于家校的配合。家长愿意接受老师的建议,除了在家中对孩子进行指导和训练外,每天带着孩子到社区去活动,由于孩子文明懂礼,邻居都很喜欢她,也愿意跟她聊天。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孩子的语言才会取得飞速的进步。
句子教学既是字词教学的深化,又是段篇教学的开始,是智障孩子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基础。对中年级的智障学生来说,句子教学的数量不求过多,重要的是正确的运用。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只有牢牢把握住《课程标准》,吃透教材内容的连续性、整体性,整合各类资源,针对学生的实际,有的放矢地开展灵活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才能帮助学生夯实句子基础,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特殊教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