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沐
摘 要: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党校师资队伍品质及培养途径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在把握系统性、针对性、时代性原则和需求导向的基本逻辑下,提出党校师资队伍的品质特征应包括思想与理念、能力与素养两个大类8项指标。通过问卷结果对8项指标统计平均值,据此反映基层党校师资队伍应具备的品质特征。提出培养途径包括体制机制上顶层设计、培养方案上科学规划、培训内容上立足主业、培训方式上多措并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基层党校;师资队伍;特征;培养途径
党校是中国共产党对党员和党员干部进行教育培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而肩负这种重担的一线工作者则是广大的党校教师。教師群体的品质和素养不仅关系着党校的教育培训质量,关系着党校的发展,更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进入新时期,随着改革攻坚任务的日趋复杂繁重,学员知识素养提升与需求的进一步深化、细化,对党校教师队伍的“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矛盾正在新的“需求”与旧的“供给”之间不断累积,而对于基层党校,尤其是地处中部的安徽省辖各基层党校而言,这种现实的矛盾更加凸显。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专门就党校教师的品质特征提出的要求和希望。因此在新时代下,对基层党校师资队伍的品质特征与培养途径的研究不及急迫而且极具现实意义。
一、已有的研究成果
对于以上问题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伴随着政治改革的推进,中央作出了党校教育工作正规化的决定,极大的鼓舞了党校工作者为推动党校发展而出谋献策的积极性。在这样的背景下,周豪(1983)率先提出党校师资应该是造就党政领导骨干的“工作母机”,也应是党政领导干部党性修养的表率,要做到“又红又专”。[1]1985年之后,对党校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的研究开始逐渐升温,但主题仍然是围绕“党校教育正规化”而展开。这一时期,理论界做了深入的探索,也取得了广泛的共识。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
其一是党性修养,学者们认为这是党校教师应具备的第一素质!魏先铭(1985)认为党校是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培养无产阶级党性、党风、党纪的阵地,党性理所当然是党校师资应具备的基本属性。王钊林(1985)则旗帜鲜明的提出,党校教师“必须是党的理论教育阵地上又红又专的先锋战士”。[2]
其二是具备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学术水平。马列主义是各级党校的主课,是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必修课,党校教师的水平自然要“水涨船高”(魏先铭1985),而且“这是党校区别与国民教育的显著标志”。[3]
其三是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一定的领导工作经验。这是基于学员的性质和特征而得出的基本判断,只有党校教员熟悉党政领导干部的工作实际才有可能去运用理论解决干部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做到“理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其四是熟悉干部队伍的状况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江成荣(1985)率先认识到来自党校学员的新特征“知识差别大、学习针对性强”,这些新情况产生了新问题。因此,作为党校教员要熟悉干部队伍的状况,改进教学方法;作为管理者对教师队伍需要改革考核方法,需要做到教师与教材的双流动。
总体上来说,学者们对党校教育培训的规律的认识是十分到位的,即使在今天看来以上的政策建议依然符合党校发展的客观实际。但伴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新的环境和新的变革对党校教育培训不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90年代中期之后,对党校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的研究逐渐丰富起来,研究的主题也从党校工作正规化转向党校如何围绕党委政府工作而展开。
1994年,时任湖北省委党校校长周大仁看到了环境变化对党校发展提出的要求,迫切的提出“要建立一只党校大队伍”,并从党校历史任务的高度、从党校队伍现状阐明了必要性和紧迫性,创先河的提出党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以走专兼职并重的道路。南补习(2000)等考虑到90年代以来各级党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相对短板,郑重提议各级党校应将师资队伍建设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来考虑,对党校忽视管理提出了委婉的批评。[4]由于此观点代表了这一段时期党校教师内心的迫切期望,基层党校尤其是县(区)级党校教师开始纷纷撰文陈述基层党校师资队伍的诸多问题,并提议地方党委应高度重视党校工作,重视党校师资的培育培训问题(安怀书、张宁等,2000)。[5]在此基础上,沈振新(2004)提议党校的管理者应运作好四个机制:有压力和动力的运行机制,竞争上岗的机制,评优激励的机制,严格的教学管理机制;处理好五个关系:教师德和才的关系,教师培养与引进的关系,骨干教师与一般教师的关系,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校内授课与校外授课的关系。这一观点比较全面,从CNKI(中国知网)的检索结果来看,后期学者们的探索基本上围绕这些观点展开。近年来的情况出现了少许变化,不少学者不再将党校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片面的归结在管理者或当地党委,而是针对教师本身提出建议。李文峰(2014)、托娅(2015)等撰文指出,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一个巴掌拍不响”,一方面需要管理者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理论更专业化的进行管理和建设,另一方面党校教员自身“需要不断提高和完善”,包括培养学习兴趣、选择适当的学习方法、制订明确的学习目标。[6]
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党校姓党根本工作原则,切实做好新形势下党校工作。在讲话中总书记专门就党校教师提出明确要求,强调党校教师要做到自觉坚持党校姓党、党校教师姓党。这一重要论述抓住了党校教师的立身之本、立德之基,划定了党校教师的立言之向,为学者们在此问题上的进一步探索指明了方向。
二、新时期基层党校师资的品质特征
1.遵循的基本思路
40年来,围绕党校师资品质特征的研究成果已然丰硕,但具体至基层党校,仍存在进一步深化的空间。本研究认为对基层党校师资队伍品质特征的研究应遵循以下基本思路:
(1)需要把握三个原则:一是针对性。基层党校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也具有自己独特的运行规律。因而在对其师资队伍品质特征的研究过程中务必始终坚持“基层党校”的实际,把握“基层党校”的属性。二是系统性。对基层党校师资队伍品质特征的研究归纳应从整体的视角展开。党校只是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节点”,如果视野仅局限于“节点”,则易因缺乏对事物之间有机联系的探索而难以避免结论的片面,也易使随后的培养途径的研究缺乏完整性和可操作性。三是时代性。党校有着既定的性质和培养目标,但不同的时代赋予党校不同的改革主题。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党校建设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寄予了更高的期望,对基层党校师资的品质特征的研究自然离不开当前时代的大背景。
(2)应遵循“需求导向”的基本逻辑。基层党校师资队伍的品质特征归根结底是由“需求”决定的!这一点不仅在《中共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中有过明确规定,在《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中亦强调“突出干部在培训中的主体地位,强化培训需求导向”。需求是什么?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横向来看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组织需求: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对党员干部的信仰、素质和能力提出更坚、更高、更强的要求,这种要求就必须有相应的干部教育活动与之相适应。作为党员干部必须坚定理想信念、精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也必须要为地方经济、社會发展服务,要紧紧围绕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这是组织的需求,也是对党校及党校教师品质的要求。二是岗位需求:作为在一定岗位上承担责任的领导干部,必须要解决岗位中各自面临的实际问题。学员在党校接受教育培训的过程,也是通过学习掌握必备知识、技能与态度的过程。为此,党校的课程设置、教学与科研的开展务必有的放矢,只有做到“管用”,才能满足学员的岗位需求。比如来自基层乡镇的学员对如何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民增产增收的强烈要求和责任。三是个体需求:新时期下,干部的知识体系、实践经历都有所不同,因而对党校的教育培训有着明显的个性化需求。比如对知识的深度与广度的需求,对理论知识或实践技能的偏好等等,这部分需求需要被准确把握,否则难以调动学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这对党校教师的品质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我们的党之所以设立党校,之所以将党员和党员干部交由党校教育培训,之所以学员欣然进入党校学习,莫不过是期望党校可以满足这三位一体的需求,这也正是党校之所以存在的意义,亦是党校师资品质特征之源泉,更是对党校师资进行培育的主要内容。
2.基层党校师资队伍的品质特征
在遵循以上原则和基本逻辑的前提下,在提取学界已有成熟观点的基础上,我们将党校师资队伍的品质特征归纳为“思想与理念”、“能力与素养”两个大类,并细化出九个二级指标。表述如下:
(1)思想与理念。思想与理念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是所有行动的先导!正因为如此,思想与理念是党校师资应具备的第一素质,是做好党校教学、科研与资政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新时期下,作为教育培训党员干部的主渠道,各级党校都必须承担起在思想理念上为学员补钙壮骨、立根固本的重大使命,切实担当好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和理论教育的“大熔炉”!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担负培养和教育党员干部重任的党校教师自然必须是思想与理念的先行者。其具体要求如下:
其一,党校教师必须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表现为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和对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强调要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宗旨观念和改进作风为重点加强学员的党性修养。这是党校办学的总的指导思想和根本方向,是党校教育的生命力之所在,更是党校教师的使命之所在!
其二,党校教师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无论是教学、科研以及资政都必须坚持党性原则、遵循党的政治路线,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持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关于面向21世纪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党校教师必须“自觉地同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保持高度一致”,这是对党校教师提出的基础性要求。
其三,党校教师必须培养高尚的德道情操。主要体现为教师个体的廉洁自律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廉洁自律一方面要求党校教师规范使用教学、科研经费,另一方面要求其在指导学员撰写论文、案例、资政报告等工作中杜绝以权谋私。职业道德主要是指党校教师具有高度的事业心与责任感,热爱并忠诚于党的干部教育事业,能够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做到实事求是搞科研、精益求精钻教学。
(2)能力与素养。如果说思想与理念是前提、是方向,那么能力与素养则是在既定的方向下推动党校师资做好教学、科研与资政工作的不竭动能。具体来看,能力与素养可由如下几个方面构成。
专业契合。党校肩负的使命、功能与职责决定了其对教师的专业需求。目前的形势下,党校承担着对学员进行党性教育,宣讲党的理论以及中央、省、市、县(区)委路线、方针、政策,提升领导干部发展区域经济、增强社会治理能力等方面的重任。这就决定了党校教师需要深厚的相关专业功底方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实践经验。党校学员来自各单位的中层或高层管理者,并在各自的领域和行业内有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充分掌握和了解实际情况。面对党校学员的这种特殊属性,党校教师必须注重调查研究,务必使教学、科研以及咨政工作建立在客观实际的基础之上。
思维与表达。教学是一个将内部的思维活动通过一定方式转换为外部语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内部思维的逻辑性、敏捷性以及外部表达的严密性、条理性等是党校教师有效向学员传输知识、理论的技术性条件,是党校师资站稳讲台、获得学员认可的技术性基础。
科研能力。新形势下党校教师必须具备对自身知识、理论体系不断更新并提升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获得则需要党校教师持之以恒的科研积累。积累的成果是不仅仅是科研能力的提升,也包括为咨政和教学夯实学术基础。
教学技术。党校课堂的专题教学实际上也是党校教师依据党校教育规律,在既定的主题下自编、自导、自演的过程,教学技术就体现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其一是对整个专题教学内容与结构的合理性设计,其二是决定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去实现既定的主题,其三是辅助性教学工具(如PPT)的使用等等。
为体现基层党校的特殊属性,本课题以芜湖市党校系统为样本,分别对市、县党校的管理层、教师、部分学员发放问卷共计100份,要求被访问者根据基层党校的实际需要进行判断对问卷提供的8项二级指标的重要性进行排序。统计中,我们根据排序位次对每个二级指标分别赋值(1-9分)后再统计出各二级指标的平均分值,据此反映出基层党校的师资队伍应具备的品质特征(见表一)。
三、基层党校师资队伍培养途径
关于基层党校师资队伍的培养途径,秉承系统性、专业性、针对性、时代性等原则要求,我们初步提出如下观点:
1.积极争取,顶层突破
从系统论出发,基层党校并非孤立的个体,师资培育也非一己之力所能为之。从宏观视角来看,基层党校只是构成党委大系统中的一个节点,作为节点若期望有所作为势必需要这个系统从整体上做出相应支撑。所以,基层党校的师资队伍培养工作离不开上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需要为党校师资队伍的培养作出制度上的顶层设计!而基层党校的管理层也需要积极向上争取,努力捅破无形的天花板。现在很多基层党校面临师资队伍待遇上的政策瓶颈,这是亟待解决的最基础性问题,也是所有党校师资队伍培训路径、方法取得实效的根本前提!在此基础上,一些对培育党校师资增加实际经验,更好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相结合的制度,诸如:轮流挂职制度、市委(政府)重大会议旁听制度、基层调研制度等等,都需要基层党校的校委班子力担重责!
2.科学规划,谋篇布局
基层党校师资队伍的整体品质不仅仅取决于教师个体,也取决于师资队伍结构,包括年龄结构与职称结构。一个良性的梯队结构不仅可以发挥1+1>2的效果,实际运转中团队的合力也可以促成教师个体各方面素质的增长!作为党校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需要针对基层党校的战略愿景和目标任务而科学规划其所需要的人力资源架构,为党校的长远发展在师资队伍结构上谋篇布局。其次,人力资源规划中对师资的培育应贯穿教员从入职到离职的全过程,实现与其职业生涯规划的紧密结合。党校校委下至各组织与管理部门应力求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视角将每一位教员视作宝贵的人力资源,综合运用最适宜的专业激励举措(正向与负向激励),为教员充分发挥其人力资源提供平台和保障。
3.立足主业,有的放矢
从培训内容体系上看,对基层党校师资队伍的培养离不开对组织、岗位与学员三位一体“需求”的精准把握。正如本文在基層党校师资队伍应具备的品质特征中所述,党校师资应具备的两大类品质——思想与理念、能力与素质即是基层党校师资培养的方向与内容。从培育培训的目标来看,前者在于树立态度,后者则在于提升业务。无论是从态度与业务的辩证关系,还是从时代性和党员及领导干部最紧迫的要求出发——有关于思想与理念的教育都应该是基层党校师资队伍教育培训的主题。“好钢要用在刀刃上”!作为党校校委以及具体的组织实施部门,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将有限的教育培训资源聚焦在“思想与理念”这个主业上,只有“牵牛鼻子”做到有的放矢,师资队伍的培养效果才能达成“事半功倍”!
4.多措并举,注重实效
无论是对党校师资的态度类培训还是业务类培训,作为培训的具体组织与实施者——党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都应该设立规范的培训计划。其规范性体现在几个关键点的把握上,其一是培训计划必须根据党校的战略规划以及教师个体成长的实际需求来确定;其二是培训计划必须根据培训类别而科学规划培训期和培训方法,从培训期来看,诸如年度培训、轮训、专题培训、技术类培训等等都应分门别类并科学设置,从培训方法上来看,根据培训内容的差异可综合运用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现场教学等等。除此之外,一线调研、挂职锻炼、实践与观察等诸多方式方法均需要实现制度化。还需要提出的是,切不可忽视教员的职业锻炼,只有让教师多频率站上讲台,才能确保针对党校师资队伍培养的方式方法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周豪.谈谈党校教师队伍建设问题[J].唯实,1983(4):15-18
[2]王钊林.关于党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J].理论学习,1985(2):41-44
[3]魏先铭.对提高党校教师素质的一些认识[J].党校教学,1985(10):3-5
[4]南补习.关于提高党校教师整体素质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2):204-206
[5]安怀书.对提高县级党校教师理论水平的几点思考[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0(12):31
[6]李文峰.新形势下党校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素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S2):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