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给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新的思考。本文综述了我国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心理问题的表现及形成的原因,针对性地提出了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途经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根据大学生年龄特征、社会角色和心理发展的特点,大学生心理健康一般标准应为: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人格完整、自我评价正确、人际关系和谐、适应能力强、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等方面。
依据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其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是: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適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二、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表现
(一)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近年来,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日趋严重。高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高职)作为高等教育的弱势群体,在普通高校迅速扩招,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背景下,高职生相对本科生而言存在社会歧视和自身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同时高职学生的厌学情绪大、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差、学习成就感弱。这样,一方面,高职学生进职业院校学习有“先天不足”的因素。另一方面,大学生面临着多元的价值观冲击,享乐之风、虚无主义、速食面爱情等让一部分大学生感到困惑。
(二)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及原因
一是自卑心理。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因高考成绩不理想而被迫上高职,因而时常怀疑自己的能力,自然产生自卑心理。一个人一旦有自卑心理,就会缺乏自信,从而意志消沉、焦虑、冲动、退缩、忧伤和孤独,甚至是自我毁灭。二是厌学心理。有不少高职生学习缺乏积极性,学习动力严重不足。一些学生认为在中学阶段学习的目的就是上大学,而对为何上大学的问题思考不多,导致学习缺乏动力。因而产生厌烦学习、不思进取等消极心理。
三是焦虑心理。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个性心理发展逐渐成熟的重要阶段,他们有强烈的人际交往的愿望。同时随着生理上的成熟,心理也发生了急剧变化。失恋者往往会产生一些不正常的心理,内心产生迷茫、困惑、自闭等等焦虑情绪。另外,就业压力也是给高职大学生造成恐惧、焦虑、烦躁、抑郁等不良心理的一个主要原因。当学生发生自卑、焦虑、自闭等心理障碍时,如果没有可以渲泄的环境,不能及时渲泄不良情绪,就会把矛盾、困惑、愤怒等压抑在心里。一个人承受的心理负担越重,就越容易损害自己的身心健康,并且会慢慢地消磨掉一个人的自信心和意志力。
三、解决高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对策
(一)构建和谐文明校园,塑造健康向上的心理环境
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到校园文化建设中。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着力培养有本校特点的校园精神,营造积极、健康、文雅的氛围,保证学生在优美、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中,不断地提高认识、升华情操、磨练意志,从而铸就他们健康的经得起考验的心理品质。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重点的进行专题讲座
根据大学生活各阶段、各层次、各学科门类学生、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特点,以讲座的形式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如“新生的心理调适”“职业生涯规划”“性健康教育”“青春与恋爱”“求职应聘技巧”等等;对一些有特殊心理需求的小群体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比如为贫困生减压,帮助有社交恐惧的学生走出心灵阴影。
(三)开展体育竞赛,加强体育运动
运动是心理障碍的调适剂。体育运动后可产生注意分散,其结果是降低心理紧张状态,能使人镇静情绪、缓解疼痛。当前高职大学生由于自卑、厌学,大多沉迷于网络,不喜欢参加体育运动。学校可以班级为平台组织开展多种体育项目的竞赛,如篮球赛、足球赛、排球赛、田径赛等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
(四)大力开展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学校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如开展团体远足踏青、书法比赛、知识竞赛、运动会、文艺联欢、登山采风、社会调查等,这些体验式活动有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心态,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五)建立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已成为学生了解社会,获取知识和信息,与他人进行沟通的一种重要手段。建立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开设资源共享的心理网站,向学生介绍心理健康知识、缓解或调适心理压力的技巧以及提供心理健康测试或实施心理健康调查等,开通网络咨询热线,运用QQ、BBS实现师生心灵互动。由于网络的隐蔽、虚拟性,学生处在一个宽松无需戒备的交流环境中,便于把自己的压抑、苦闷、困惑倾诉出来,也便于学生就一些敏感的问题向老师求助。
参考文献
[1]杨雪花.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0,17(02):65~69.
[2]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陈红艳(1969—),女,湖南祁东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