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理论视域下高职院校师生关系的困境与突破

2018-05-14 09:38俞建芬
职教通讯 2018年2期
关键词:师生关系高职院校

摘 要:交往是人基本的存在方式之一。哈贝马斯认为人与人之间真正的交往是主体间的交往,是“我”与“你”之间真诚地交流对话的活动。高等职业院校中教师与学生间的交往也是如此,良好的师生交往关系对教学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当前,高职院校师生关系间存在着交往主体单边化,交往方式简单化,交往过程既定化,交往中评价单一化等问题。从交往理论的视角,教师与学生双方要转变传统的师生观,强化交往主体意识;坚持做学合一,改变师生交往方式;优化校企合作,加强师生过程交往;建立多元评价机制,促进“融合共生”的师生关系的形成。

關键词:高职院校;师生关系;交往主体;交往方式;交往过程;交往评价;交往理论

作者简介:俞建芬,女,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原理。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8)02-0067-04

一、哈贝马斯交往理论

“交往”是日常生活中会常用的词。在不同的背景和角度下它有不同的内涵。哲学意义上的交往是站在整个社会文化的立场,在剥离了具体的交往行为的前提下,概括出“交往”抽象的本质属性。哈贝马斯是近现代交往理论研究的代表人物,他将行为分为四种类型[1]:目的性行为、规范性行为、剧作性行为和交往行为。其中,社会研究的最根本问题是交往问题,而交往理论的核心范畴则是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最初出现在哲学领域,胡塞尔提出的交互主体性理论阐明了两个问题:首先是“主体间”的关系,即当“我”作为主体时如何认识另一主体,是“我与你”还是“我与他”的关系;其次各个主体之间是否存在共同性。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上,海德格尔从本体论的角度论证了主体间性。由此,哈贝马斯提出了交往理性的概念,即交往主体间认识及遵从交往规则的思想活动及形式,它在主体间的理解与相互认可的约束力中显现出来。

因此,从交往的角度去理解主体间性,实际上就是指交往的双方间要形成涉及可领会的对话与合作,以及真诚的认同与理解的关系,它既包含主体之间的相互理解,即“互识”,也包含不同主体对同一事物的相同理解,即达成“共识”。事实上,在教学行为中,师生之间的交往同样需要“互识”与“共识”。教育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行为,是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间进行信息交流与情感交流的交往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教会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生在与教师的互动过程中也促进着教师自身的发展,对主体间性的追求是教育的应有之义。

高等职业院校师生关系作为影响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从主体间性理论角度探寻优化师生关系的策略,不失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二、当前高职院校师生关系面临的困境

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有效交互作用是高质量教学的前提和保证。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方面。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共同完成教育教学目标进行交往而产生的关系。但随着社会进步,在交往理论视野下,传统的师生关系已面临新的困境。

(一)师生交往主体单边化

师生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教育关系,教育教学关系也是师生关系的核心。交往理论认为,真正的交往是在主体之间互动过程中形成的,是相互之间真诚的沟通与对话,高职院校师生之间的教学交往行为也不例外。但事实却并非如此,有调查显示,高职院校中有77.75%的学生与教师之间只有“偶尔”的交流。[2]究其原因,受到传统的师生观的影响,不仅仅是社会,包括学生,尤其是职业院校学生都将教师视为一个绝对的不可撼动的“权威”,因为教师是绝对知识的化身。自身知识储备不足的学生习惯了教师的教诲和被动学习。如此一来,师生主体交往意识逐渐淡漠甚至完全抛之脑后,原本具有主动性的学生在不知不觉间被置于一个客体的位置,教师与学生之间也不是真正意义上对话与交流,教师成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绝对控制者,学生则成为了被动的接受者,教师与学生之间构成了“他我”的关系。

(二)师生交往方式简单化

师生关系包括了诸多层面,因此,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方式也理应是多样化的。由于社会的发展以及对于大规模技术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同普通院校一样,班级授课制成为了学校最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师生之间最主要的交往场所就被限定为教室,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主要的交往方式是“个体—群体”间的交往,而这种交往的目的,是教师以最高的效率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我们忽略的一点是,高职院校不同于普通院校,对于人才培养的目的是不一致的。高职院校以技术性人才为导向,更加注重手脑并用,做学合一。坚持“做中学”,这也是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高职院校师生之间的交往方式过于简单,不利于高质量技术人才的培养。

(三)师生交往过程既定化

师生之间的教学交往具体的体现在教学活动中,而教学活动是教学主体之间以教学载体为中介所展开的活动。这里的教学载体,既包括静态的教学载体,也包括动态的教学载体。以高等职业院校为例,师生在课堂中展开教学离不开教材的规范指导与教育教学设备的辅助,同时,教师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对教材文本进行再次地加工与理解,将课本中静态的,理论化的知识通过学生主动的建构积极地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但这与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仍是存在差距的。扎实的知识只是形成技能的前提,要通过知识形成技能,还需要将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当中。而与职业学校合作的企业正好为学生提供了这一机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产生了与以往不同的角色关系,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学生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更好的掌握与自身有关的技能。

(四)师生交往评价单一化

在师生教育教学交往中,教学评价是重要的一环。它既包括教师对学生知识与技能掌握的评价,也包括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中所表现出的风格与行为的评价,这样“主体—主体”之间的评价,是对双方教学交往中行为是否得当的重要反馈,以便师生双方及时调节自身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促使课堂教学在评价中逐步改进与完善,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中逐步成长,而教师自身也能得到专业的发展。但实际的情况却并非如此,有调查显示,高达56.62%的学生表示在课堂中“很少受到教师表扬”[2],这个数据从侧面反映出高职院校教师对学生的满意度较低。与此同时,学生对于教师的评价渠道过窄,学校统一的匿名评价或者学生评教,受制于教师权威,部分学生并不敢将自己对于教师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所以,看似会产生效果的评价却收效甚微,师生交往中的评价单一化甚至片面化,这并不利于高职院校中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也不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交往理论视域下高职院校师生关系的构建

交往理论视域下的师生关系是“主体—主体”的关系。而高职院校要回归本真的师生关系,就必须要抛弃“我与他”的关系,重新构建“我与你”的师生关系,追寻师生关系的本体价值,使师生关系在交往中变的更加合理与和谐。

(一)转变传统观念,树立师生交往主体理念

“尊师重道”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师道尊严”的理念也已经深入人心。但随着社会发展以及教育学对“学生”的研究,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中,学生并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学生有自身的积极态度与情感体验,是一个追求自身成长的“完整 ”的人。在瞬息万变的信息化社会中,教师也不再是“绝对知识”的权威化身,而是学习主体的引导者。这就要求我们要对传统的师生观进行深刻反思,“尊师重道”本身并没有错,错在学生对于教师权威的盲从与教师对学生独立人格的压制,当学生独立人格与独立思考的存在价值遭受危机时,我们要摈弃这些不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错误观念。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一体化”的理念是其中重要的理念之一,其目的之一也是加强师生双方主体间的真正交往,将“教师主动,学生被动”的僵硬局面转变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正确局面。就教师而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将自己的角色从权威者转变为引导者;就学生而言,要摈弃原来被动的学习习惯,变为课堂教学中主动的学习者与参与者,师生间积极的进行互动,就学习生活问题进行交流对话,共同解决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形成学习主体间的共同体。

(二)坚持做学合一,改善师生教学交往方式

高等职业教育在不断发展,为保证人才质量,高职院校的教学实践改革也从未止步。高职院校学生要掌握的,不仅仅是与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还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为此,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取就要兼顾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要确保学生能够很好的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因此,在高职课堂教学中,必须要坚持“学”与“做”的统一。理实一体化教学正是因为契合了这一点而受到高职院校的大力推崇。这种教学方式集中了“教、学、做”于教学过程中[3],在明确的教学目标指引下,教师讲解理论知识,学生结合课堂教学设备实践动手操作,知识理解更容易的同时,也能更快的掌握专业所需技能。[4]在这样的教育教学方式下,学生能够更加专注的投入到课堂中,学生与教师之间产生互动性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也有交互作用,在主体间的交互作用中学习者主动完成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达到一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成为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

(三)完善校企合作,加强师生教学过程交往

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对自身教育质量的追求成为了一种必然选择。为了向社会输出更高质量的人才,诸多学校采取了与企业合作的方式,以提高所培养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它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新型的合作模式,也是一种高校与企业“双主体”的育人模式。[5]高职院校与企业在了解对方需求的基础上深入合作,企业为高职院校建立稳定的教育教学实训基地,高职院校也为企业人员提供培训机会,双方进行知识共享、交流与创新。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交流的场所从教室转变为企业,沟通对话的载体也从课程文本教材转变为实习实践,教师在学生与学校之间发挥着桥梁作用,将学生在企业实践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的真实感受反馈给学校,根据学生在实习中存在的不足与缺点,学校与企业双方根据学生的培养目标,提出改善校企合作的策略,以使校企合作发挥更大的作用。学生与本校教师依托企业实习可以强化交往,改善师生关系,使学生与教师双方都能获得发展。

(四)建立多元评价机制,改善师生关系

评价是一个价值判断过程,也是一个问题发现的过程。客观且中肯的评价是促使教师与学生成长发展的动力。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要回归评价本身的真实价值,需要多方共同努力。首先,在学生评价方面,教师需要破除传统的学生观念,认识到学生不是毫无活力的知识容器,对学生的评价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学业成绩评价上,应该考虑到学生的综合能力,如实践操作能力、课堂参与情况等;在学生实习的过程中,企业也可以按照专业标准对学生真实的实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如学生的职业素养、创新能力等。其次,在教師评价方面,可建立师生主体间的教学反馈机制,学生在尊重教师的基础上,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给予客观真诚的意见,以使教师能够及时的调整课堂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最后,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价,基于国家“管办评分离”的政策,同时,为了避免因个人因素带来的评价“偏颇”,可加入社会评价,委托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形成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机制。[6]这样多层次,主体间的互相评价,客观上加强了师生双方间的交流对话,在促进学生自我成长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师生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共生”。

参考文献:

[1] 哈贝马斯. 交往行动理论(第1卷)[M]. 洪佩郁,蔺青,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

[2] 鲍时好,徐生. 高职院校师生关系现状调查与思考[J].长春大学学报,2013(23):1 632-1 634.

[3] 何先应.略论高职“理实一体化”教学面临的七大问题[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0 (3):71-73.

[4] 宋钊.高职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操作层面若干问题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5):54-56.

[5] 潘海生,王世斌,龙德毅. 中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3):65.

[6] 周海涛. 高等教育“管办评分离”的缘由与路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3):3-7.

猜你喜欢
师生关系高职院校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双向奔赴
师生关系好很重要
余清臣:建构现代师生关系的公共性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新时期需要怎样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