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职院校存在着学术生态失衡问题,主要原因和症结在于思想理念、能力水平、创新思维和机制建构方面。矫正的路径主要是理念更新与提升、能力增强与登高、机制建设与改良和学术文化自觉。矫正高职院校学术生态失衡问题,要进行生态修复、改善和优化。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术生态;生态失衡;矫正路径
作者简介:马斌,男,三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8)14-0047-05
高职院校自始至终都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功能定位,这些都需要基于人才培养视阈的实践探索和学术研究,自然也就存在着活生生的学术生态问题。所谓高职院校的学术生态,简单而言,就是高职院校学术活动的生存状态,是作为高职院校的科研人员进行学术研究活动存在和发展的有机系统。它由理念生态、组织生态、能力生态、创新生态和制度生态等构成。
与自然生态讲究山清水秀、政治生态崇尚风清气正一样,学术生态也追求和谐有序、天高气爽。高职院校学术生态目前存在着生态失衡现象,需要花大力气进行生态修补、改善和优化,以形成清新芬芳、生气勃勃的景象。
一、高职院校学术生态的失衡
由于高职院校大多建校时间不长,或由中专学校升格而致,包括学术文化在内的学校校本文化积淀不深,学术研究空气稀薄、氛围不浓。办学过程中,技术教育、课堂教学、实习实训成为主要任务,忽视教育教学和管理研究、鄙夷基础理论探索现象大量存在,科技研发失去内生动力,一些教师在心理上害怕、逃避学术探究,甚至犹如部分小学生惧怕作文一样,一提到科研学术论文写作便产生抵触和惧怕心理。因而,高职院校的学术研究存在以下八类问题:视域不宽、层次较低、深度不够、质量欠佳、切磋较少、创新缺乏、能力较弱及复制拼凑。在学术生态构成的思想理念、能力水平、创造思维、制度建构和组织架构等方面,均存在着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使命与教育教学改革任务不相適应的失衡状况。
(一)思想理念方面
1.部分教师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功能定位的认知和认识还不到位。一些人还没有认识到,科学研究既是高职教师的使命和任务之一,也是提升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支撑,仅仅满足于完成一定教学时数的教学任务,或者沉缅于教学、行政和学生事务的管理,而对教学研究、管理研究及其基础理论研究,特别是研究成果对于教学和管理深化和升华的效能认识不足,习惯于课堂上讲授而疏于课后研讨,习惯于现成知识和技艺灌输而懒于对重要问题和现实矛盾的探究,并认定学术研究为额外负担。
2.教师的教学和学术研究使命与“官本位”的倒置。在高职院校,教学与学术研究(或技术研发)本该是教师安身立命的两大法器,但在现实条件下,行政管理人员具有资源、人脉、信息、绩效、津贴、晋升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使得不少教师对做官趋之若鹜,心仪从政,醉心权术,崇尚官利,一些干部喜欢在官场上酒酣耳热、牌桌上虎虎生威,鄙视从教、治学,官本位替换了学术本位。
3.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日盛。不少教师受浮躁社会风气的影响,在学术研究上急于求成,渴望立竿见影,“一锹挖口井、一口成胖墩”,由于心绪纷乱,导致没有能够放置一张安静书桌的心境,往往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或一知半解便贸然下粗笔,或囫囵吞枣则断然下结论,或东摘西抄而寻求走捷径,不甘心坐冷板凳,耐不得“十年磨一剑”的寂寞与清冷。“学术研究本应是扎扎实实、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然而时下有些高校教师却急于求成,坐不了冷板凳。”[1]
4.懒惰与惧怕心理作怪。不少教师对学术研究存在懒惰与惧怕心理,并以教学或管理任务繁重、家庭事务繁忙等各种理由寻求心理上的自我麻醉,害怕吃苦,企求轻轻松松就能获得,一旦遭遇困顿则偃旗息鼓。更有部分教师一提学术研究便惧怕三分,总认为自己不是搞科研的料,“高处不胜寒”,因此,对学术研究高挂免战牌,退避三舍。
(二)能力水平方面
在高职院校,学术研究的“能力荒”是不争的事实,不少教师缺乏对比较研究、实证研究、个案研究、田野调查等科学研究方法的了解与把握,因而出现了“老鼠吃鸡蛋——无从下手”的窘境。由于思维习惯上不善于质疑、发散、考证,思维逻辑上不善于归纳、演绎、推理,遣词造句上写作功底和文字修养不够,更为关键的是,专业学科的理论基础不扎实不宽泛、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理论资讯把握不敏锐不及时,导致阅读量少、涉猎面窄、积累层浅,对于学术研究既无兴趣,也无信心,更无办法,只能望而生畏、望洋兴叹。苦于正而八经的研究没本事、缺本领,就只能模仿、抄袭或花钱请人捉刀了。之所以出现学术研究能力的不足甚至低下问题,主要原因在于自我重视程度不够,自我学习、自我提升、自我磨砺的自觉性不足,认识不到研究功力其实是在勤耕不辍中获得与提升的,一旦入门,坚持不懈,就能长驱直入,直捣龙门。
(三)创新思维方面
学术研究贵在创新。不少教师之所以论文不能发表,原因在于陈旧的观点、陈旧的套路。创新其实不是玄之又玄的东西,而是具体实在而可感可行的,并非高不可攀、难以领略的阳春白雪,而是平凡普通、触手可及的下里巴人。新的角度、新的诠释、新的概括、新的演绎、新的探源、新的实验、新的工艺、新的流程,皆可推陈出新,只要言之有理、考据有力、结构有序。关键在于有无一副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慧眼和善于分析、善于提炼的大脑。
(四)机制建构方面
高职院校在学术研究的机制建构上还存在着组织运行机制、培育孵化机制、成果转化机制、考核激励机制和学术不端检视惩处机制的缺位、空档和漏洞。
1.组织建设上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治理结构。专家治校尚未真正落地生根,行政权力泛化而挤压学术权力,以行政权力干预或取代学术权力、介入学术事务过多过重。单打独斗、单枪匹马的现象较为严重,科研人员独自闯荡江湖,常常形单影只,既缺少交流沟通的载体,学校也较少搭建协同创新、融合发展的平台以及成果展示的窗口,科研人员凭着自己的兴趣和压力,饱尝特有的孤独。学校科研管理机构服务功能、协调功能和助推功能的弱化,导致年龄结构层次合理、专业学科结构协调的科研团队及其“以师带徒”培育孵化模式难以建立,而放任科研队伍成游兵散勇状自生自灭。在研究方向上,对青年教师缺少引领和指导,任其左冲右突,高职院校学术研究的“众里寻她千百度,伊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主要症结就在于此。
2.制度设计及其构建缺乏力度。不少高职院校在制度设计上虽有奖有罚,然而罚得不痛不痒、奖的杯水车薪,与科研人员的辛劳付出差距甚大,考核激励的驱动力、牵引力过弱。重教学、轻科研的传统认知和重行政管理、轻教学科研的习惯做法,也影响了高职院校的学术奖励制度设计。对于一些高职院校而言,学术不端检视惩处机制仍是空白。教师面临职称职务晋升或者科研考核等外在压力(或者诱惑力),而当这种压力(或者诱惑力)被侥幸心理放大超过师德、学术道德的约束力时,抄袭模仿、东拼西凑、学术造假甚至请人代笔也就不足为奇了。由于学术不端检视系统的失效以及真正的惩处机制的缺失,论文经纪人则应运而生,不因版面费代办费价格不菲而生意惨淡,成为高校学术生态的一大奇观。
二、高职院校学术生态矫正的路径
“学术是对真善美的追求,是大学蓬勃发展的生命力;健康和谐的学术生态是大学学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2]高职院校学术生态的矫正、优化势在必然,这是由高职院校的职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所决定的。其路径有如下四方面。
(一)理念更新与提升
理念是学术生态优化的基础和前提。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唯有树立正确的高职教育学术观、人才培养质量观,才能做好学术研究和科技研发。必须充分认识到学术研究和科技研发是提升教学艺术和水平、优化管理方法和质量的有力助推器,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使命和任务,也是高职教育创新行动的题中之义和建设高水平优质院校的应然逻辑。“由于学术活动的本质是高级的认知活动,而今天大学存在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的成果,都要依靠学术活动去培育,所以建设和优化学术生态环境就成为今天高校重要的任务。”[3]在高职院校,既要防止行政系统对学术研究叶公好龙式的口惠而实不至,更要防止“学术无用论”在师生中的扩散和渗透,普遍形成没有学术滋养的教学和管理是缺乏深度广度和精度的浮浅行为、没有上升为理性认识的教学和管理是零碎和低效的举动的理念和认知,清晰摆正学术(技术)本位。在当前,高职教育加强内涵建设和实施卓越计划,有许多理论和实践的重大问题需要广大科研工作者和学者以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意识、坚韧的毅力和勇敢的担当潜心研究。学校办学和教育教学改革中的许多问题,诸如产学融合的体制机制、课程建设中的有效教学问题、工匠精神的培育问题、创新驱动的机制建设问题、质量诊断与改进的系统问题,从宏观到中观到微观的许多问题,都值得人们去研究,事实上也倒逼广大教师深入思考、积极探索和科学应答。如果高职教师对这些问题以麻木不仁和熟视无睹的态度,只是机械的教书,心安理得的照本宣科,何以深化认识、把握规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广大教师必须从习惯于做一个知识的搬运工和传统意义教书匠的认知中解放出来,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基础上义不容辞地加上“导创”,牢固确立学术为尊、科研为荣,学术兴校、专家强校的理念。学校要调动广大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之产生“科研就像谈恋爱,需要热爱和责任”、做学问恰恰是妙趣横生的,在思想和科技领域的探索,会发现另一个世界,一个更广袤、绚丽世界的强烈认知。[4]
(二)能力增强与登高
学术能力是学术生态优化的核心和关键。高职院校教师的学术能力(或曰科研能力)是高职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功之一,是高职教师善于把握科技和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势以及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学生身心成长和发展规律,进行系统研究并形成一定学问或成果的治学本领。有一定学术(技术)造诣是高职教师的标配和标识。“我思故我在”,我研故我在,“教师及科研工作者等只有通过研究写作,才能确证和彰显自己的存在,助力自身的发展,凸显自我的价值。”[5]一般地说,教学和科研是高职教师的左臂右膀,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正因为学术能力是教学和管理水平深化的“掘进机”,因而成为学术生态优化的核心要素。高职教师的学术能力包括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了解能力、对科技和产业发展趋势的分析能力、对本专业和本学科前研资讯和信息的感知能力、对边缘科学和相关理论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以及发散性思维、集聚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和包括顿悟、急智在内的灵感爆发等的逻辑思维能力,对相关材料和事实进行文字加工和整理的写作表达能力等。学术能力的增强,无非靠“勤学苦练”四个字,所谓“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难过关。”要在认真学习职业教育传统文化和现代高职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在高职教育改革实践中,善于在专业和课程建设第一线、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第一线、管理服务第一线发现问题,寻找课题,并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探索解决的方法、工艺、流程和对策;善于借鉴,从前人和他的经验中寻找事实依据和理论支撑;善于学习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并以“忠实不欺、力求精进”的治学态度,“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吃苦意志和勤、专、严、韧、精的工匠精神坚持训练,就能達到练中生熟、熟中生巧,善作善成、登高致远,“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辽阔境地。“写作是一种熟能生巧的技能,必须多写,才能入门得道,得其真髓。”[5]
(三)机制建设与改良
学术机制是学术生态优化的屏障和保证。对于高职院校的学术机制而言,没有的要立马建立,已有的要修订改良,因为好的机制能使恶的生态向好,坏的机制能使好的生态变恶。优良的机制(“良法”)是使学术生态的矫正从恢复(保持)到改善到优化的重要保障,能够促进学术研究逐步走向繁荣。(1)真正建立专家治校的内部治理机制。“明确界定大学利益各方的权力边界,确立学术研究人员的主体地位”[6],要还专家学者的知情权、话语权,提高他们在学校民主管理、专业建设、学术评审中的参与权、决定权,使教授大师、专家学者、能工巧匠备受推崇,走进舞台中央而非事实上的被边缘化。(2)加快构建从科研新手到学术能手到学术高手的“墩苗培育”机制。形成梯队递进的态势和团队效应,建立学术新秀与学术大咖交流沟通、互助协作的现代师徒结对平台。(3)大力强化从固基到提升到登高的层级攀升机制,初期放水养鱼、鱼虾竞渡,中期遴选培优、各显神通,后期创树标杆、示范引领,做大做强,做精做特,形成螺旋式上升和塔式登高的路线图。(4)精心架设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考核机制。“应建立加强教学和科研之间良性互动的机制,把教学纳入学术评价体系,鼓励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侧重于某一方面的学术。”[1]在教学实践探究中获得的成果,本身就是学术成果,因而在教研和科研之间、数量和质量之间、不同专业学科之间,应建立起多元化、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和约束激励机制,助推教师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增加长板、补齐短板,实现专业化发展。(5)切实完善不想腐、不敢腐、不能腐的学术腐败预防和惩治机制。“学术道德是科学研究的基本伦理规范,是提高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保证,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学术繁荣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2]通过“三点一线”,即以加强学术道德教育为着眼点,以建立学术检测和惩治制度为立足点,以学术纪律检查和预警为重点,建立师德和学术道德“一票否决”红线,杜绝学术造假、学术不端等行为。以内在自律与外在约束相结合,形成自警自励的内生动力与压力,“从根本上说,要实现高校学术环境的平衡与和谐,主要还是依靠学术主体的学术道德自觉。”[7]
(四)学术文化自觉
学术文化是学术生态优化的魂魄和灵性。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基石。这里所说的高职学术文化,指的是高职院校师生尊崇学术(技术)、注重创新、讲究学养、敬重专家(学者)的风尚风气。加强学术文化建设,要厚重学术积淀,注重技术技能积累,形成学术研究从洼地到平原到高地向高峰的进发,使学术文化从自为到自强再到自信自觉。(1)营造研究研发光荣、学术技能宝贵、创新创造伟大的舆论环境,使得人人喜爱发明创造,个个钦羡和实践学术研究。(2)构建学术(技术)至上的治学环境,形成倡导、支持和鼓励学术创新的顶层设计和政策决策系统。(3)搭建学术交流研讨、技术转移转化和人才引培并举、团队协同创新的平台,使学术沙龙、学术讲坛、专利发明等常见常新,制度化常态化,“通过各种各样的学术报告、人文讲坛、名人名家讲座等形式,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学术文化。”[2](4)完善衔接有序、支撑有力的制度体系,重奖技术发明创造者、理论创新者,重罚不学无术、无所事事者,弱化和清除官本位的大行其道,使行政系统也成为领导科学、管理科学的理论实践创新者、研究者的领地,而不至游离于学术圈之外。
三、结论
高职院校学术研究容易被轻视和忽视,部分教师以为进行单纯的技术传授就可以了,所以,学术环境沙漠化的情形堪忧,由于理念、习惯、氛围、能力等原因,高职院校学术生态失衡绝对不是危言耸听,也绝对不是伪命题。
矫正高职院校学术生态失衡问题,首先要进行生态修复,否则,容易产生破窗效应、蝴蝶效应。如果学术研究萎靡、科技研发冷淡,那就必然导致社会服务能力低下、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下降,更会导致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现象的放浪,因为真李逵不干活,假李鬼就会赤膊上阵。生态修复的基本任务就是要进行底线思维,恢复学术研究的绿色植被,在学术研究光荣、学术不端可耻的共识基础上,广大教师认真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局面基本形成。其次,学术研究生态还要着力改善。以推动形成创新创业、研究研发热火朝天、生动活泼的局面为目标,呈现学术研究百舸争流、群星闪耀的景象。最后,实现学术生态的优化。这是学术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理想境界。不仅群星灿烂,而且皓月当空,学术大牛、技术大鳄层出不穷、摩肩接踵,科研团队人才济济,群英荟萃、少长咸集、贤达毕至,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丰硕。这就需要高职院校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担当,强化顶层设计,实施学术优才培育计划,真正把高职院校建成高品质、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基地、学术创新基地、科技研发和服务基地,为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提供坚实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郑琼鸽.试析高校学术生态的现状和优化途径[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35-36.
[2] 王革,刘乔斐.加强大学学术生态的建设的路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0(3):54-56.
[3] 李博,冯鸿.以生态学原理和规律优化高校学术生态环境的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6):51.
[4] 徐麟周,黃兴华,刘维涛. “学术大牛”是如何炼成的[N].人民日报,2016-7-12(19).
[5] 张健.科研:我写故我在[J].职教通讯,2017(24):新视点.
[6] 向华.大学学术生态环境优化路径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4(2):28.
[7] 王学春.高校学术环境的危机与矫治[N].学习时报,2011-7-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