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逆反”

2018-05-10 09:49于思琪岳艳春
关键词:家校共育

于思琪 岳艳春

摘要:初二阶段的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会比较紧张,学生很“叛逆”,让许多老师和家长都很头疼。为了解决上述青春期的问题,七初二1班作为学校心理班会的试点班级,在班主任和心理老师的指导下,面向学生和家长,成功开展了一系列的心理成长课,并受到了同学们和家长积极反馈。家长也提出了对孩子逆反问题的困惑和求助需求。

关键词:心理成长;逆反;初二现象;家校共育

一、设计思路

(一)理论建构:收集学术界有关逆反心理的研究文献。

中学阶段是逆反心理的高发期,逆反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徐峰,2012)。有研究认为逆反心理是个体的思维观念、主观需求与客观环境相悖时产生的对立情绪或失常心理,其发生包括一系列心理活动过程。首先是特定客观环境或外部信息的某些内容引起个体注意,其次个体将接受到的外部信息与原有的认知结构如知识体系、思维模式以及态度价值加以比较,如果外部信息与个体已有的的认知结构一致,个体就会做出顺从或接受的选择;如果客观环境和外部信息与已有思想观念不一致,那么个体就会产生抵制和逆反心理。作为一种由特殊的思维方式产生的心理状态,其构成要素主要表现为认知结构、情感意向和行为反应。其中,认知结构是个体逆反心理是否产生的基础,它在逆反的形成和实施过程中起准备和导向作用(赵恒春,2015)。

(二)心理班会:情景再现,引导学生认识并了解逆反的心理机制。

(三)家长调查:收集家庭中孩子逆反的主要表现,汇聚整理成主要几类实际案例。

(四)交给班级学生进行讨论,分组讨论案例中逆反发生的原因以及从学生和家长方面的应该之策。

(五)亲子对话:学生代表向家长反馈讨论的结果。

(六)家长会:家长分享听后的感受。

(七)教师总结提示逆反发生的机制以及给家长提供合理化的建议。

二、活动目标

(一)为亲子之间搭建沟通桥梁,通过孩子与父母对话的方式对”逆反“心理出现的原因、表现及应对之策进行探讨,帮助家长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学习与孩子的沟通之道;

(二)在一定程度上检验学生的课堂学习及运用效果,激发学生自主管理的参与意识。

三、活动过程

(一)第一节心理班会课——认识“逆反”

1.观看录像,感知逆反心理

课上回放一段录像,唤起学生对事件发生时的记忆。这件事的经过如下:

然后,教师顺势提出问题:“从这个视频中,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需要注意的是,请大家不要用是非对错来评判录像中学生的所作所为。”由于是真实发生的事件,学生很容易对事件中的学生加以评判,对G同学破坏班规的行为加以评论。所以,需要引导学生从关注事件的结果转变为事件的过程。这时候,教师可以追问“如果时间可以倒退回去,如何做能够避免矛盾的发生呢?”在学生的回答中,“冷静”“心平气和”等词语居多。说明他们认识到消极情绪会对人的行为产生一定影响。最后,教师加以引导:“这种心理多表现为与班干部、家长、老师等长辈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初二阶段很多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这种消极情绪现在很常见,比如被老师罚抄写作业,很多人会表现出畏惧或厌烦的情绪,最后在行为上表现为拖延或拒交,这就是逆反。”与此同时,教师可以进一步补充有关逆反的定义和心理活动机制,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认识逆反的心理,其心理机制如下:

2.创设情景,体验逆反心理

不仅从理论上加以解析,更要让学生通过情境模拟的实践活动去体验逆反。教师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鼓励现场模拟。因为话题很贴近生活实际,学生的参与意识很强,很多学生都愿意“现身说法”,分享自己的故事。甚至有一组进行了现场演绎。他们模拟做眼保健操时的场景,主要是班干部在监督普通同学做眼保健操时发生的矛盾,遇到同学不服从的情况。但学生的交流也止于此,没有进一步思考如果发生类似事件该如何应对。

3.分组讨论,化解逆反心理

进而,教师可以引导小组就此话题进行深度探究。其中,有一组分享了编排戏剧节的故事。由于参加学校组织的青歌赛活动要牺牲个人午休的时间,所以很多学生不积极配合,经常迟到早退,排练不认真也不主动。为此,文艺委员很是头疼,经常会因排练的问题而发生争吵。表面上,是这些同学不想参加活动,实质上是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自己在班级里的重要地位,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让他们清楚地看到自己在班级中的地位,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就不会引起刺激他们逆反情绪的情境。

4.回顾分享,交流学习体会

教师总结:所以当我们产生逆反情绪时,首先冷静下来,告诉自己当下有什么发生了,尝试去接纳逆反。然后,反思当……时候,发生了什么,我感到……因為……。最后,调整自己的认知,我认为……真的对么?通过这节课,我也收获很多。以前组织青歌赛时,我很不了解为什么你们当中的一些同学总是不配合,甚至还批评这些同学。现在,我明白了这些同学的想法。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班里不可缺少的一份子,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作用。回去以后,希望每位同学将今天课上的学习收获和感受及时记录下来。

(二)第二节心理班会课——“我们的心事你们不懂”

1.课前征集家长关心的亲子话题

上课前,教师以班主任的身份向家长群里下发有关青春期学生逆反行为的调查问卷,主要涉及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家长眼中学生的逆反行为及其表现;二是遇到此类问题家长的应对办法。通过问卷星一共回收有效问卷64份,其中,家长最关心的话题整理如下

(1)问题一:“不爱说话,不表达,有秘密也不想和家长说”。

(2)问题二:“顶嘴,总是先否定大人的看法,言语不敬,好像自己什么都懂”。

(3)问题三:“痴迷手机,游戏,网络小说,不喜欢和家人一起外出”。

(4)问题四:“做事拖延,磨蹭,效率低下”。

(5)问题五:“对家长的劝告和建议无动于衷,依然我行我素”。

(6)问题六:“不让过问与学习有关的任何事情”。

(7)问题七:“孩子气十足,过分关注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8)问题八:“学习无动力,不思进取”。

而面对上述几种典型的逆反表现,大部分家长采取的办法是“冷处理”,等孩子冷静下来,摆事实讲道理,行不通就惩罚,还是不听就不管了,任由其发展。由此可见,这一时期,家长和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沟通障碍,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特别是期中考试之后,很多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更是畏惧即将到来的家长会,害怕面对家长的问责和质疑而沉默寡言。因此,迫切需要教师为亲子沟通和交流提供有效的途径和渠道,成为二者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2.课上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刚好期中考试的作文题目是《距离》,很多学生写到了心灵距离的远和近,于是教师以组织主题班会的形式,将家长提出的问题反馈到学生这里。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就逆反行为发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进行热烈的探讨,由于问题是来源于生活实际的,很多学生有话可说,甚至在汇报的过程中,还进行了情境再现,基本还原了逆反行为发生的情境。

3.回顾总结,交流感受

最后,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派学生代表总结本次课的收获和体会,在解决措施方面,学生能够从自身和家长的角度进行分析,冷静地处理双方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这堂班会课结束以后,有家长反馈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发生了变化,以前不爱听家长的意见和看法,现在能够倾听来自家长的意见了,变得更加成熟了。

(三)第三节期中家长会——“如何化解由逆反心理引发的亲子冲突”

1.家长阅读学生所写的家长信

期中家长会开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准备好自己想说的话,以书信的方式留给家长看。几乎每个学生都会认认真真地完成这项作业,连信封都要好好装饰一下,足见孩子们的用心。当家长看到这份情意满满的书信时,对孩子成绩的失望和不满的情绪也会降低。

2.学生代表分享逆反的典型案例

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学生代表将课上所讨论的结果在家长会做分享。在选择学生代表时最好邀请那些平时很少发言的或是成绩不靠前的学生发言,鼓励他们在家长会进行展示,可以极大地带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其的自信心。

3. 家长代表分享听课的感受

最后,教师可以让在场的家长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听课感受,有家长感言能够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理去才是最重要的,关注学习过程远比学习成绩更重要。如果过程监控不好,就会出现很多问题。而学习成绩仅仅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学生的生活能力更为重要。在这个过程中,父母需要学会和孩子平等的对话,给孩子一些自主权利,而不是步步紧逼,唯分数论。

四、教学反思

由于是首次开展以心理成长为话题的班会课,需要班主任老师先做好角色转换,明确自己是一个不作评价的心理老师而非学科老师,不能从是非对错的角度来加以评判学生的行为。情绪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却没有对错之分。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接纳逆反等消极情绪,从而调整好自己的认知,以免出现抵抗、拖延等不良情绪的行为。

第二,心理成长的话题最好从班级最近发生的事件入手,具有及时性和普遍性,能够高效解决班级里亟待解决的问题,但又不同于普通的班会课。教师要从心理学角度,针对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提供一些心理方面的指导和建议,而不要上成“教育课”或是“思品课”,从而失去了心理成长课的意义。案例最好是来自于班上真实发生的事例,教师可以征求当事人的意见。

比如G同学的案例很符合“逆反”这一事件的特点。所以,老师提出征求G同学的意见,以他的个案为例,导入逆反的话题。不过,老师要再三强调一定要保护好当事人,不要让他受到是非评价的攻击。同时,也要明确班主任与心理老师的角色转化。先安抚他的情绪,等到G同学已经完全恢复了心态后,老师对他说:“现在我们放下对与错的评判,让时间倒流,回到事情发生最初的时候,反思这件事为何会发生。”其实,教师是带着他一起回顾所发生的事件,寻找心理的内在动因。G同学还沉浸在认错的过程中,于是教师跟他说:“但时间无法倒流,这次事件的后果已经产生了——影响了全班自习课的效果。不过,我们可以事后进行一些补救工作。现在有个机会,能否把这件事作为明天心理班会上所讨论的素材,让所有人都从中受益?”G同学就欣然接受了这一邀约,而且非常积极主动。

第二天的心理班会,教师就以G同学的案例为例,开展小组讨论,并进行情景模拟,由理论过渡到实践,比如在做眼保健操时,面对班干部的管理,普通同学不配合,这种情况下,如何化解矛盾。又比如,班委在组织戏剧节表演时,有些演员经常缺席,这种情况如何处理?

同学们通过头脑风暴,在老师的引导下,明确了如果让这些不配合的同学认识到自己在班级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不可替代,也許就能激发起参与活动的意识。

第三,心理成长班会是首次尝试,但效果还是很明显的。比如不爱背书的学生,能够自觉留下来让老师检查背书情况。比如平时很头疼的卫生问题,从卫生部长到值日生,都能够积极履行自己的职责,认真完成值日工作,地面干净整洁。而且自习课的纪律有了较大的提升,虽然也有小声讨论,但没有人大声喧哗了。由此可见,这种心理课程还是很必要的。

最后,逆反心理的产生是双向的,在教育过程中,家长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不仅要学生明白逆反心理的发生机制,也要让家长明白其中的道理,而教师的工作是为二者搭建有效的沟通渠道和途径。逆反心理并不是非健康的情绪,但会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因此,教师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为家校共育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和途径。

参考文献

[1]徐峰.德育过程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及对策[J].基础教育研究,2012(2):13-14.

[2]赵恒春.从分离-个体化理论看青少年逆反现象[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5(15):39-42.

猜你喜欢
家校共育
新形势下家校共育工作的思考与实践探索
家校共育,立德树人,成就孩子美好明天
浅谈如何构建有效的家校共育平台
影响小学家校共育的因素以及解决策略初探
《语文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浅议如何化解家校教育的矛盾
对寄宿制学校学生养成教育的几点看法
家校共育势在必行
用爱心筑就孩子阳光成长之路
家校共育模式下培养小学生学习自觉性的体验式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