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君
摘要:本文通过对一名小学情绪行为障碍儿童——“喷火龙”的状况描述,拯救其产生原因,分析其“喷火”的功能,从而通过改善家庭教育环境、利用应用行为分析辅导其情绪问题行为、情绪课程等方式拯救“喷火龙”,促进特殊学生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喷火龙;情绪行为障碍;特殊儿童;应用行为分析
一、“喷火龙”“火山喷发”
一日,几个小同学惊慌地跑来办公室找我:“刘老师,你快去看看小聪吧。”我冲忙跑出去,一幅“恶战图”在脑海里清晰可见:一定像往常一样,“喷火龙”大发脾气,歇斯底里,疯狂喊叫,不停地用力踹门,甚至可能爬上1米高的窗台瞬间跳下来,或者乱扔自己和同学的书、书包和小黄帽,有时还朝同学的脸上扔!他的老师和陪读的爸爸肯定在拼命抱住他,安抚她的情绪——然而,并没有什么用。同学们肯定都惊慌失措、躲得远远的……想到这儿,我瞬间身心俱疲,又强打着精神,准备迎接一场最少持续1个小时的“恶战”。
小A是一只“喷火龙”,同学们都很怕他,因为他情绪急躁、脾气暴躁、易冲动,很容易生气,一生气就“喷火”:有时候上课铃响了,老师请他回到座位准备上课,请他停止玩游戏,他就“喷火”;有时候,上课的内容他不感兴趣,他就“喷火”;有时候,老师没有叫他回答问题,他就“喷火”;有时候,他心情烦躁,他就“喷火”;有时候,穿的衣服多了,他感觉很热,他就“喷火”;有时候,他和别的同学说话,那个同学没有理他,他就“喷火”……总之,这只小“喷火龙”是一座活跃的活火山,“喷火”的频率和强度令人啧舌。
二、拯救“喷火龙”
为了拯救这只小“喷火龙”,学校的心理老师设计了严密的、多方位的“拯救计划”。
(一)解密“喷火龙”的产生
为了更多地了解小聪的生活、学习、行为状况,促进小聪的行为改善,同时考虑到小聪家长和学校老师工作时间上的差异,学校建立了家校协同教育微信群“培养小聪”,群成员包括学校心理教师、班主任、小聪的爸爸妈妈、姥姥姥爷和爷爷奶奶。这个微信群主要功能有信息收集、反馈学习和行为情况、指导家庭教育等。
最初,學校老师和家长在“培养小聪”微信群里完成了小聪的信息收集工作。心理老师将小聪的个体信息问卷、Achenlach儿童行为量表、教养方式问卷、亲子关系问卷发在微信群里,班主任和家长分别下载、填写、上传,心理老师在微信群里回收这些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对小聪的行为进行评估,发现小聪存在注意力-多动问题和情绪行为问题。
接下来,学校老师和家长在“培养小聪”微信群里完成了行为观察工作。心理老师和班主任将小聪在学校各种情境下的行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把小聪在各自家里的行为,用视频、照片、语音和文字等方式上传到微信群。通过对比各方信息,群成员发现小聪在学校、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家的行为一致,即较严重的注意力-多动问题和情绪行为问题,在爷爷奶奶家行为较好,能较自觉地完成作业、按时作息、独立吃饭穿衣等。
接下来群成员一起讨论分析小聪的行为原因:爸爸妈妈就常常发脾气,“不是吵架打架就是冷战”,“基本上不能好好说话”,“把门踢破了”,“很多家具摔碎了”……这使小聪模仿了他们的情绪失控和攻击行为、同时这也时常分散小聪看书或做作业时的注意力;家里六个成人的教育方式不一致,奶奶是溺爱型的、妈妈是专制型的、爸爸和爷爷是放任自流型的、部队出身的姥姥姥爷则非常严格,所以导致小聪无所适从;在私立幼儿园时小聪深受老师喜欢,可以随时出教室玩、不参加活动,又缺乏学前班经历,进入小学,班额较大,小聪不再像幼儿园那样受到极大的关注,所以用各种行为吸引老师和同学的注意……
原来,小“喷火龙”是一只可怜的、受伤的“喷火龙”,他自己就是在这样情绪爆发的“火山群”中,当遇到事情的时候,他学到的只有踢门、摔东西、哭喊、打人,他不知道该如何与自己的情绪和平相处,控制它们、用合理的途径发泄它们,用合理的方式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二)分析“喷火”的功能
小聪情绪问题行为常常表现为大发脾气,歇斯底里地喊叫,不停地用力踹门,通常频率有近百次,乱扔自己和同学的书、书包和小黄帽,有时朝同学的脸上扔,整个过程一般持续30-40分钟,导致全班同学都非常害怕,躲避,发出惊叫等等,班主任、任课老师和陪读的爸爸常常束手无策,尝试制止,但徒劳无功。
行为之后,陪读的爸爸、资源老师、班主任欲将其带离教室,小聪不肯,经过一番折腾,强制带离教室;班里同学表现出害怕和关注,爸爸、班主任和资源老师也给予关注;行为之后,儿童获得了关注,逃避了上课,周围人只要求小聪平静,没有其他要求。
所以,如表1所示,小聪问题行为的功能可能是获得机会或物品、逃避上课和获得关注。
(三)拯救“喷火龙”
为了拯救“喷火龙”,学校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改善家庭教育环境和利用应用行为分析法矫正小聪的情绪问题行为。
1. 改善家庭教育环境
如表1所示,学校和家长讨论了小聪的行为目标及其达成方法,通过改善夫妻关系截断小聪对父母不良情绪问题行为的模仿;通过促进全家教育方式达成一致,明确父母在小聪教育问题上的主导性、祖辈在教养中的配合性,减少情绪问题行为发生的可能性;通过家庭和学校都利用“加星”的方式奖励其改善的行为、关注其好的行为、忽视其不好的行为,家校共同挖掘其兴趣爱好和优势等方法,强化小聪良好的问题解决行为和情绪调节行为,忽视其情绪问题行为。
之后,学校老师和家长每天在“培养小聪”微信群里用视频、照片、语音和文字等方式发布自己的教育行为、小聪的行为,对辅导过程进行监控,并及时反思、沟通。
与此同时,学校老师也常常在“培养小聪”微信群里发布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指导,如与家长分享一些教育的心得,推荐一些家庭教育的好案例、好文章,帮助家长分析、了解小聪行为背后的心理过程和其行为的真实目的,促进家庭教育方式的改善。
2. 利用应用行为分析辅导其情绪问题行为
根据小聪的行为状况和行为特质,决定对其进行情绪辅导(见表2),并以代币评价系统进行评价(见表3),以促进课程目标的实现,激发小聪的积极性,发展他的延迟满足能力,强化他调节情绪的行为。
在第一堂《情绪绘本课》上,为了引导小聪学会用深呼吸的方法调节情绪,利用他喜欢看绘本、擅长朗读的情况,进行绘本《生气汤》的阅读,请小聪同学对《生气汤》中有关情绪的类型、情绪的表现、处理情绪的方法进行分析,引导小聪学会识别情绪、用深呼吸的方法调节情绪,强化其识别情绪和调节情绪的能力,每次小聪积极参与课堂,就给他1颗星,以肯定他积极学习调节情绪的行为,鼓励他继续努力。
在第二次《情绪绘本课》上,为了进一步巩固小聪在上次情绪绘本课程中学到的用深呼吸调节情绪的方法,并且引导其学会用语言、协商、文字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特引入阳光伙伴俊俊加入课程,请小聪做小老师,给俊俊讲授并分析《生气汤》,然后轮流饰演《生气汤》的主人公——妈妈和霍斯,最后回答“经历了这样的一天,霍斯的心情是怎样的”“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霍斯的心情”“请你做一个霍斯/妈妈的表情”“妈妈是怎样帮助霍斯变得开心的”“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调节心情”“在你的日常生活学习中,可以怎样处理让人生气的事情”等问题,引导小聪用语言、协商、文字等方法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期间,小聪每成功完成一次老师的指令就能获得1颗星,以帮助小聪更好地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学会协商、学会调节情绪。
在第三次《角色扮演课程》上,为了减少小聪大发脾气、嘶喊、踹门、扔东西的行为,并将其在情绪绘本课程中学到的深呼吸和协商的行为进行地点的泛化(泛化到班级教室中)、人员的泛化(泛化到班主任和同班同学)、情境的泛化(泛化到日常能触发其情绪的实践)、时间的泛化(泛化到正常学习生活时间),此次课程根据小聪曾经最容易出现情绪问题行为的情景进行剧本撰写,在教室中轮流进行各角色(小聪、俊俊、班主任、旁白)的扮演。在此过程中,演员们表演的情绪和动作都很到位,给以每人3颗星的奖励;鉴于俊俊对小聪的欣赏与赞美,奖励俊俊1颗星;鉴于小聪的进步,奖励1颗星;同时小聪主动提出要把自己的星星给俊俊的分享、友善行为,再额外奖励给每人2颗星星;鉴于小聪的反思,我给予热情的拥抱;鉴于小聪(饰演班主任)能够从班主任的角度将学到的深呼吸、协商和散步等情绪调节的方法教给学生,并表现出耐心,给予2颗星奖励。
三、“喷火龙”哭了
当我急匆匆地跑进教室,我惊呆了——小聪窝在凳子上,双手趴在桌子上,正掩面哭泣——他在用正常的方式发泄情绪,表达不满!小“喷火龙”竟然哭了!他不再“喷火”,不再把所有的愤怒朝外发泄,而开始关注自己内心的感受,并用一种社会能接纳的方式进行表达。
于是我上前去,坐在他的旁边,拍着他的后背,问他缘由,原来是他的好朋友把他的纸飞机撕了,他很难过,想着不能发脾气,又心疼自己的纸飞机,于是伤心地哭起来了。经过陪伴和开解,几分钟后,小聪就和朋友握手言和了,并决定两人一起再折一个纸飞机。
现在的小聪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能正常地参与课堂,学习状况从倒数上升到了中上水平,上学期期末还得了“读书小状元”和“助人为乐好少年”的奖励;这个学期的小聪还成了班里的生活委员,帮老师干活,为同学们打饭、为班里的花浇水,成为了老师和同学的好帮手;同时因为语言表达能力较好,他还成为学校的红领巾广播站的兼职播音员;在班里,他也有了几个好朋友,常常在一起写作业、玩耍;暑假从新加坡回来,还给心理老师和班主任带了小礼物。
小“喷火龙”的成长之路还有很长很長,但他不会再随意“喷火”,他不会只有愤怒一种情绪,他有难过、有心疼、有开心,学会了包容,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慢慢地不再是一只“喷火龙”。
参考文献
[1]钱立青, 余凤霞. 教育新媒体策进家校协同教育的创新变革[J]. 安徽基础教育研究,2015(4):9-13.
[2]赫尔曼·哈肯, 凌复华译. 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72-73.
[3]Bronfenbrenner U.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9.
[4] 美国展望教育中心. 应用行为分析(第二版).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2.
[5] 李芳, 李丹. 特殊儿童应用行为分析.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6] 郭延庆. 应用行为分析与儿童行为管理.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12.
[7]Achenbach, T. M. E. C., & Edelbrock, C. Child Behavior Checklist: CBCL [M]. T. Achenbach, University of Vermont. 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