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修华 揭锡捷
摘要:价值引领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和基本功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价值引领的实践,着眼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入高校工作的全过程,落脚于人们理性认知、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在现实性上,经济全球化的席卷与扩张、价值多元的矛盾与博弈、媒介化生存的覆盖与互动,构成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价值引领的时代图景;利益分化、社会治理、文化碰撞衍生的价值类型,构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引领的多重语境;坚持历史与现实、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则从意识形态建设、教育理念转变和践行方式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凝聚价值共识、促进价值认同的引领作用。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价值引领;实践逻辑
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引领,着重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根据十九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的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价值引领的实践逻辑,着眼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全方位、全覆盖和全过程,落脚于人们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价值引领的时代境遇出发,进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价值引领的类型分析,阐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价值引领的践行方式,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价值引领的实践拓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价值引领的时代境遇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归旨,价值引领指涉在多元价值相互博弈的理论场与实践域中确立蕴含最大公约数的价值目标、价值方向和价值道路,籍此实现价值凝聚和价值育人。历史表明,任何时代的任何国家中,必然有一个占统治地位的主流的意识形态与思想体系,作为维系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共同思想基础。而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来说,其核心任务是解决受教育者的价值取向问题,即用正确的价值标准引导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勾勒价值取向的最大同心圆,最终实现价值共识。然而,经济全球化、价值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给当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系列挑战,其价值引领功能的发挥面临着来自多领域和多层次的时代境遇。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根本特征和不可逆反的历史潮流,它是一种以国际化为空间转向、以市场化为基本特征、以流动化为运动方式的经济发展过程与态势。作为全球市场整合的结构性调整,全球化“可以视为世界范围内,社会性联系的加强,由此发生在各個地域的事件,其影响可以波及原来被认为遥不可及的地方和人群”[1]。跨国公司、跨国联盟和区域联盟的发展,以及资本、货物和人口全球流动的加速,造成了民族国家传统界限的突破,被赋予了跨国家和地区的世界意义。早在《共产党宣言》发表之际,马克思就已经对经济运行全球化的结果作了经典的论述:“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2]在此趋势下,资本、技术、商品、服务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几乎都被整合卷入单一的全球大市场,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可能独立或置身于这一市场之外。概言之,全球化作为一种时空的分延,以社会力量的面目出现的资本杠杆推动了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型,标志着工业现代化转型为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价值引领是消除价值迷茫、廓清价值定位和获得价值共识的意识形态镜像,其“民族化”和“国家化”的价值本位与价值立场“排他斥异”的内在要求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本质联系。在异质趋同与排他斥异彼此交织的全球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引领呈现出三种矛盾态势。一是价值引领的迷茫状态,即价值的不确定性扩张致使方向与道路产生缥缈,并在现实性上处于一种孤立无援的窘境;二是价值引领的疲惫状态,即价值的自我向心力受到弱化,自我表达力后劲不足,难以对自我价值进行有效凝聚和表达;三是价值引领的歧出状态,即趋向脱离自身价值的本质与主流,逐步靠拢他质价值的形式和内容。尽管经济全球化的强势席卷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和原则发出挑战,但它的另一面则为价值的牵引和向导注入了新的机遇与源泉,两者形成互动和张力,在拓宽意识形态理论视野与实践路径的同时,也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凝聚提供了新的时代舞台。因而,经济全球化反映的是经济流动与民族国家的固定界限在区分你我价值标界前的矛盾与碰撞,其间的冲突和反复固然为意识形态的建构、解释与维护增添了变数,但它的解决亦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升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新的场域。因此,经济全球化的深入预示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与创新的可能,蕴含着价值凝聚的机遇,同时表征着价值引领不断提升的结果。
现代论域下的价值多元,表征为价值多样和诉求规范的集聚与扩张,它不同于宗教狂热般的纷争嘈杂和表层性的粗线描摹,而是对“一切固定的东西”解魅后秩序的分庭抗礼,也是对多样诉求博弈互斥的事实性确认,更是对包容、通约、共存的世界承载是否可行的现实观照。一个思想不断扩大的场域,一个边界不断延展的空间,多元、对峙和诠释纷至沓来,追求、自由和理性交织变幻。在这个过程中,价值的多元并不如某些人想象得那样简单,满足于自娱自乐的认同和肯定,而是历史、民族、社会等多种因素交互中的偶然性叠加和必然性聚合。价值多元往往是造成社会分化的重要推手,它以时间的历时态变动和空间的共时态稳定,于全球时空格局愈趋一体化的背景域下,逐步瓦解传统方式、缩近空间间距、凸显个性特质,呈现各民族、各地域文化观念和思想价值并蓄共存的态势。纷繁的诉求和多元的价值既打破了原来社会存在的时空状况,又促使对现存价值体系进行反思、确认和注解。在“固定秩序”日渐式微的世界里,占大多数主流的单一价值不复存在,原有的价值秩序裂变式地向外扩散和蔓延,人们的价值观感和取向在价值交往的比较与交融中随之变幻不定,多元价值并存成为后现代生活普遍的社会现象。
作为主观见诸于客观的对象性活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表现为在多元的价值体系中凸显核心价值,发挥核心价值的引领作用,即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风尚,凝聚价值共识。但是,多元化时代的价值要求总是以各种名目繁杂、去一元化的解构主义面孔出现,一再淡化与消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价值引领的内容和目标。在精英和大众争论的多重困扰中,在利益、权力和金钱的较量和侵蚀下,在麻痹与调侃的挤压中,大学生群体对于自身与外在的关系定位困惑不解。价值分野下的反叛、迷惘和虚无从各个层面对大学生的价值要求进行分化和离散。然而,社会多元价值体系并非令人不解的表象,它通常指涉那些具有特殊意义“个体”以他们特有的个性表现出来的“普遍”。就此意义而言,共识总是存在于多元价值的冲突和妥协中,隐藏于个体诉求与社会规则非永恒的稳定状态里。因此,价值共识达到和凝聚只能是个体特殊性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的结果。从这个视角强调的价值引领,意味着个体认知的自觉与质变,代表着个性对一般的包容和接纳。“所有这些认识的环节(步骤、阶段、过程)都是从主体走向客体,受实践的检验,并通过这个检验达到真理(=绝对观念)。”[3]在偶然性所蕴含和聚合的必然性中,在一定条件的全面诠释与反复比较下,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基础上,价值共识从边缘向中心聚拢得以发酵和产生。
社会信息化是当今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大众传媒伴随着人类社会经历了口述、文字、影像等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历史时期大众传媒以不同的介质特点影响着人们的交往、实践、教育的渠道、教育的方式、教育的内容和手段。全球广播、卫星电视、电缆、影像、计算机网络等新媒介的接踵出现,媒介信息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文字印刷媒体所能抵达的范围,大众传媒开始进入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时代。现代网络、手机的普及,尤其是播客、博客、微博及微信等软件的使用,呈现着“传媒就在生活身边”的重要场景。作为信息化时代现代公共话语建构的重要载体,大众传媒被称为信息化时代的“喉舌”和“第三域”。大众传媒的存在以多元角色的定位著称,在发挥议程设置、政治调控、舆论导向等功能时,它作为公共管理的主体;在发挥文化传承和娱乐休闲功能时,扮演公共管理的客体;在发挥政策参与与舆论监督功能时,充当公共管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公共领域”。大众传媒以及时性、潜隐性、消费性和大众性,形塑了其政治属性、文化属性与经济属性的多重表达,从原始信息的输入到加工信息的输出,其本身的“过滤”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性,或曰情感倾向性的精神产品,因此大众传媒的社会影响及其意识倾向一直是各方诸侯争夺的战场,也印证了福柯阐述的“话语即是权力”的言判。
媒介化生存对意识形态的作用不容忽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正遭遇虚拟社会的渗透和侵入。虚拟、全面、迅速的社会信息传播格局和特点,使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引领陷入多重困境。大众传媒总是以新、异、偏为其标榜,对核心价值、主流文化的宣介和传播不足,“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层次分明的差异消弥了,人们沉溺于折衷主义与符码混合之繁杂风格之中,赝品、东拼西凑的大杂烩、反讽、戏虐充斥于市,对文化表面的‘无深度感到欢欣鼓舞”[4]。信息化时代的传媒迎合大众的商业化倾向,从各个方面对核心价值的传播、教育和引导形成冲击。以“娱乐至死”、“消费至上”著称的文化媒介,弱化着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核心价值的引领功能。此外,大众传媒的某些低俗化取向与价值引领内容的先进性产生不可调和的对立与矛盾。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为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和眼球吸引,常常以低俗、媚俗、庸俗的文化输送赚取收视率或点击率。在明星崇拜泛滥、孤独感蔓延、焦虑症生长的商品化取向、低俗化取向、碎片化取向的传媒时代,泛滥的社会信息正静悄悄地侵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价值引领的根基。但是,另一方面,大众传媒的记忆重组功能和“理解间距”的拉近,也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引领提供了新的机缘。通过现代大众传媒的再造加以历史再现来重新弥补记忆缺失,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化为纽带,使过去成为当下,成为合理化产生之理所当然的来源,再经由大众传媒在思想宣传工作理念上的更新,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资源、内容和方向进行有效对接,亦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引领,籍此凝聚价值共识。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价值引领的类型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其价值引领的类型而言,指谓了一个包含多层次内涵的价值体系,指向了社会各领域的方方面面。若从它面临的时代境遇来分析,价值博弈和价值分歧、价值矛盾与价值冲突常常凸显活跃在经济社会层面,作为各种经济社会问题价值形态的观念反映。作为经济社会的必然产物,利益分化、社会治理和文化碰撞是现代社会在经济、社会、文化层面上的现实图景和表现形式。按其衍生的价值定位来界分,利益分化中的价值类型、社会治理中的价值类型和文化碰撞中的价值类型则构成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价值引领的多重语境。
一是利益分化中的价值类型。所谓利益分化,“就是社会成员在利益拥有上的不同和差别,或者说社会成员原先在利益拥有上没有什么差别,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原来不大的差别变大了,原来不显著的差别变显著了”[5]。就利益的划分而言,既有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也有个体利益和群体利益的区别。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体现为价值就是局部价值和整体价值。个体利益和群体利益,体现为价值则更多地对应着权利价值和规则价值。对于个体而言,更多看重的是个体的权利,但对于群体而言,更多地是看重通过规则的有效运行来实现群体的利益。因此,局部价值与整体价值、规则价值与权利价值构成了利益分化中的两类价值。
由利益分化形成的局部价值和整体价值,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价值引领的基本价值类型。局部价值与整体价值的协调统一是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辩证唯物论認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各个局部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整体处于统率的决定地位,整体高于局部,而局部制约着整体,也离不开整体,一定条件下关键局部甚至会对整体起决定性作用,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只有处理好局部价值与整体价值之间的关系才能保证整体利益、兼顾局部利益,从而实现共赢。这里讲的利益分化中的局部价值与整体价值,是从利益分化的不同社会群体的视角来看的,那么必然会涉及到局部价值与整体价值之间的协调与统一问题,具体来说,这种协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如何达成平衡问题、局部利益损失与利益补偿的均衡问题以及局部诉求满足与整体不公平的问题。但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出发来审视社会利益分化中的价值问题,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因利益分化而产生的局部与整体、个体与集体的价值矛盾,使其理性地分析利益冲突背后的价值根源,从而树立以公正为导引的价值观和义利观,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价值引领首要直面的问题。
规则价值与权利价值是群体利益与个体利益向价值层面分化、延展的结果。规则价值是引导群体利益有序实现的重要价值工具,其通过建立社会成员所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制度或者章程,以实现对社会成员社会行为的约束、价值观念的指导以及社会关系的调节。权利价值是个体追求个体利益实现的价值手段,其以权利内涵的外延化、实现意识的强烈化、救济范围的扩大化为显著目标,体现的是权利主体对权利的认知、理解和态度。实践表明,权利价值与规则价值在展现出不同的价值追求和价值目标的同时,又在实现最高原则上归于统一。两者正如一个硬币的两面,相互之间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既对立,又统一,是充满着内在矛盾冲突的价值统一体。主体层面划分里群体和个体的明确,价值指向中规则与权利的厘清,指涉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价值引领的重要方面。
二是社会治理中的价值类型。政治层面的社会转型,是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治理方式现代化取代传统社会治理方式的过程。所谓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治理方式现代化是指达成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和管理活动。在实现“善治”的过程中,在治理战略选择层面、治理策略制定层面、治理实施主体层面分别存在着不同的价值类型。具体来讲,在治理战略选择层面主要是局部价值与整体价值,在治理策略制定层面主要是效率价值与公平价值,在治理实施主体层面主要是“官本”价值与民本价值。
(1)治理战略选择层面的局部价值与整体价值。此语境下社会治理中的局部价值与整体价值,主要是从政府治理的视角来分析。在制定整体治理战略时,治理主体较为容易忽略的便是局部价值与整体价值的平衡,主要分为两者情况:一是重视局部价值,忽略了整体价值。如执着于某一地方的价值实现,而忽略了全国范围内的价值实现。二是重视整体价值,忽略了局部价值。(2)治理策略制定层面的效率价值与公平价值。当社会治理主体制定治理策略时,往往面临着效率与公平之间的犹豫、彷徨和左右摇摆。主要表现在作为最主要社会治理主体的政府在进行公共决策的过程中,不能正确处理效率价值与公平价值之间的关系所面临的困境,其结果是导致公共决策的质量和效益不尽如人意。(3)治理实施主体层面的“官本”价值与民本价值。社会治理中的官本价值是指在行政行为中追求政府官员利益和具有官僚主义特点的价值取向。而社会治理中的民本价值指谓在行政行为中体现人民意志、维护人民权利的价值取向。实践表明,同为治理主体的政府与人民也同样存在着价值的分歧,主要变现为“官本”价值与民本价值的不一致性。
局部价值与整体价值的不协调,效率价值与公平价值的错位,“官本”价值与民本价值的不一致性,是社会治理视野下价值形态的主要表现。作为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汇聚地,社会治理层面各种事件背后所反映的价值体现必然蔓延到高校中,难免给大学生造成价值困惑和价值迷茫。如何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社会层面的应然价值来回应、解读和阐析社会治理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于不安,进而在价值困惑中明晰价值取向、导引价值认同,是当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社会视角上进行价值引领的关键方面。
三是文化碰撞中的价值类型。文化层面的转型是指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传统价值向现代价值转型的过程。中国社会的现代化的转型期间,传统的道德观与现代价值理念激烈碰撞与冲击。以现代价值为核心的现代文化,一步步冲刷和激荡着以传统价值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新旧文化的对话和代替过程,也是现代价值和传统价值冲突的过程。事实上,所有社会发展时期都会面临如何对待传统价值与现代价值的问题。但在社会转型期,尤其是中国社会的空前剧烈变迁,现代价值和传统价值的矛盾则会通过社会交往和社会关系表现为现代价值和传统价值的冲突。传统价值主要是指在我国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一系列约定俗成、为大家长期遵循的价值,主要是指儒家的传统价值。现代价值主要是指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在与西方接轨过程中形成的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等价值。有学者在论述传统价值观念与现代价值观念冲突时认为:“这种(传统)以个体经济为基础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基本上是自我封闭、单一内向的,同现代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外向型、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是根本对立的。同时,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祖宗观念、家族观念、宗法权力观念、长官意志、惟我独尊等非理性价值意识同现代平等观念、民主观念、合作观念、竞争观念、法制观念等也是格格不入的。”[6]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凝集于包括儒墨道法诸子百家经史子集的经典之中,流动于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之中,传统的风俗民情之中。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社会所谓主流价值观也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和面目泥沙俱下、扑面而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身处两种文化交流碰撞的大环境之中,各主体之间的价值观念也在剧烈碰撞,形成了较为明显的价值冲突。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而言,如何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织互动中确立价值定位和价值取向,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和面向未来的保存与抉择中明晰价值内涵和价值遵循,对大学生的价值引导而言意义重大。因此,文化碰撞意义上的传统价值和现代价值亦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价值引领的主要方面。
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价值引领的践行方式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反映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標、价值取向和准则。作为指导人们言论和行动的理论规定与观察、处理问题的准绳和依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价值引领的实践,有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价值目标、价值准则和价值要求,对繁复多样的价值主张进行方向、方法和时机引领。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引领坚持历史与现实的统一。“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7]正视历史、发扬传统、服务现实,坚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价值引领的历史与现实的统一,需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价值引领的理论和实践置于现代化建设的大背景下,运用喜闻乐见的手段进行宣传和教育,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价值引领的教育主体必须树立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意识,强调“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作风,既要注重历史事件的考究、历史规范的学习以及历史方法的运用,又要注重学生实践思想的培养,结合现实进行思考能力的提高;既要教会学生从历史的经验中吸取智慧与力量,又要激发他们对民族和国家的使命与责任感。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引领坚持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引领意指教育活动对个体和社会需要的有用性,教育的价值取向是教育目的确立的基础,是教育实践开展的指导。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价值引领的教育系统中,应结合个体价值的合理需要,培养人的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自我判断的能力,使之成为面向社会、积极、能动的主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认同教育的价值统一,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的关系,尊重受教者的主体地位。要求施教者在教育过程中,既要从共同体发展的需要出发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的具体内容,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以及主流价值观念的推广和普及;又要尊重和满足个体成员合理的追求和需要,注重受教者个体价值的实现。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引领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作为一种有意识的、外显的、直接的教育方式,显性教育具有知识性、组织性、系统性、计划性等特点;与显性教育相异,隐性教育更加强调文化和心理因素的运用,主要通过无意识、间接和内隐的方式,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引领渗透于环境、娱乐、管理、制度等社会生活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须充分调动有意识与无意识因素的结合,实现两者的互补:一方面,正确和系统理论知识的灌输和引导,能够克服隐性教育较易出现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有利于民族文化认同教育方向性和深刻性的维系;另一方面,隐性教育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放在首位,考虑受教者思维水平和思维习惯的差异,有利于受教者逆反心理的克服。
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意识形态建设的加强,促进价值认同。作为一定社会集团和阶级政治理想、价值标准、行为规范的思想基础,意识形态以一定社会经济为基础,反映一定社会集团利益系统化、理论化的思想观念,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作为凝聚民族意志的共同体精神系统,意识形态与政治权力密不可分,反映了民族共同体的利益和需要,因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在现实性上,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是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的题中之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引领,坚持意识形态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的统一,便于掌握社会多种价值体系变化中的不确定性和非均衡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精神的当代体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为意识形态的建设提供稳定的政治环境和思想根基。在新时代多元文化交往、交流、交锋的大环境下,面对国内、国际复杂的形势变幻,更需要从价值认同的视角寻找社会成员的民族理解和文化支撑。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价值引领坚持意识形态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教育的统一,不仅有利于思想政治认同教育,而且有利于意识形态建设。
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理念的更新,转变引领方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引领在理论上,依托现代教育学和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构建系统的认同教育体系;在目标上,把握国家要求、社会规范与人们认知特点之间的综合平衡,注意教育层次和坡度的设计;在内容上,适应社会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既一以贯之,突出系统性,又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在方法上,兼顾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坚持启发式,反对灌输式,注重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在效果评估上,做到科学严谨、实用规范。
铸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践养成的着力,提升价值共识。价值共识是民族成员就共有的历史文化价值理念及其合理性的价值表达形成一致的意见和看法,通过价值认同,形成共同体的价值共识,是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目标。回顾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共同历史和共享文化形塑的价值共识,不仅是國家意识的集中代表、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民族成员同一性生成的基础,而且是一体化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从价值认知、价值批判、价值选择到价值共识的达成,不仅表征了从价值原则到未来预期的经验累积和实践反馈,而且展演了从主体规范到实践模式的心理本位和价值行为。有鉴于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引领必须关注和促进施教者与受教者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发展,必须关注和促进施教者与受教者积极主动的参与和广泛深入的实践,必须关注和促进教育主体与客体间文化思想之共性。
在现实性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引领通过文化因素的认识、凝炼和提升,培养个体成员的归属意识,消解个人身份的价值迷茫和信仰危机,使社会个体明晰利益选择和身份归属的具体指向与文化边界,其实践养成的共识达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息息相关。优秀价值观的融合和基本价值观的推进是价值共识形成的重要方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价值引领经实践养成提升的价值共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渗透力紧密相连。作为民族基因与时代特质的综合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指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其独具特质的价值体系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引领,形塑了国家层面价值目标、社会层面价值准则、个人层面价值要求有机统一的社会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价值共识,对内可以激发施教者与受教者的向心力,凝聚人心,对外可以获取社会整体的文化支撑,赢得他者的承认和尊重。有鉴于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引领的践行方式,应切实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养成中的地位与作用,实现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教育环体紧密联系的价值共识。
参考文献:
[1]李鑫炜.体系、变革与全球化进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5.
[2][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6,585.
[3]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356.
[4][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1.
[5]王春光.快速转型时期的利益分化与社会矛盾[J].江苏社会科学,2007(2):109.
[6]张军.走出黑洞——当代中国失范现象批判[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23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