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师生关系的建构策略

2018-04-25 01:53张婷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8年19期
关键词:职业教育师生关系中职

张婷

摘  要 基于反木桶理论的新型中职师生关系的建构具有创新性,彰显职业教育特色,新在相互沟通、加强互动、师生平等,在对话中促进理解,在陶冶中加强互动,在平等中趋向融合。和谐稳定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中职;师生关系;反木桶理论;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8)19-0022-03

1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一系列新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其中明确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那么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的主要矛盾则是人民日益增长的技术技能学习需要和职业教育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1]。面对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中等职业学校师生关系的建构显得极为重要。

管理科学定律中有一反木桶原理,即木桶最长的一根木板决定了其特色与优势,在一个小范围内成为制高点,打破特定思维定式,找准自己的特殊优势,占据最高点。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特色就是旗帜,突显才能发展。与木桶原理求稳固的保守思想不同,反木桶原理是一种提倡特色凸显的创新战略[2]。那么,中等职业教育最长的一根木板就是师生关系的建构,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成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制高点。如何创新中职师生关系建构,凸显其特色,是当下职业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

2 新在沟通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提到,人类通过语言的传承而成为人,教育使人获得语言能力,习得习惯用语,通过语言创造一个世界。教师与学生也是通过师生之间的沟通对话创造一个独特的师生世界。

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主要发生在教学的场所——课堂,教师通过语言传授教学内容,学生则把所学语言之内容转换成其他形式的知识,培養其精神内涵,提高其实践技能。目前师生关系的淡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缺少沟通,忽视对话,缺乏理解,课堂中的师生沟通不当,教师疲惫于课堂教学,学生课堂低效,致使教师感受不到从事这一职业带来的满足感与幸福感,学生也无法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与获得,教育失去其本真意义与实际效能。如何改善师生对话与理解,增强课堂有效性,成为中职师生关系建构的基础性追求。

从对话内容上来说,首先要注重其人文价值。中职课程内容包括基础知识与实践技能,师生对话往往涉及与课程相关的科学教育知识。新型中职师生关系的对话沟通要注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对话内容兼具人文世界与科学世界,让学生体会知识产生的过程与了解知识运用的方法,并形成一种科学的人文精神,更接近真、善、美的境界。其次要靠近生活。中职生是一群年纪较小、情感懵懂的青少年,情绪化问题显著,处于情感萌芽阶段。教师在与中职学生沟通对话过程中,要适当关注青少年的生活情况与情感状况,给予一些可行性的建议,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进行指导与帮助,使他们更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

从对话形式上来说,最常见的对话沟通是面对面的交流,但由于中职学生正处于新时代,新时代网络发达,他们对社交软件与电子产品具有很强的依赖性。教师可以适时改变师生对话形式,传统对话形式与新型对话形式相结合,利用网络社交软件与学生对话沟通。学生在社交软件中能克服面对面交往中对教师的恐惧心理,更愿意与教师沟通,更容易诉说自己的情感与生活,师生之间更加亲近。新型对话形式更容易拉近师生关系,促进师生理解。师生之间的对话不仅仅是彼此之间的语言谈话,也指师生相互吸引、相互包容、相互理解、共同参与的关系,这样的师生沟通更能促进师生之间的理解与互动。

对话与沟通是师生之间理解的媒介。教师对课程文本的解读与科学世界关联,在课后与学生进行生活世界的对话,让学生在交往过程中充分理解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通过对话与沟通获得生活的意义,了解科学的含义,促进师生精神世界的进一步发展。在沟通对话中的教师与学生都是参与者,是彼此的倾诉者与倾听者,两者会更趋向理解与和谐。师生之间的对话与理解是提升师生互动的重要举措,也是减轻中职师生关系淡化的重要途径,对新型中职师生关系建构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3 新在互动

师生互动是一个思维陶冶的过程。思维的陶冶过程包括试图追寻人类的终极目标以及意识在从黑暗地带走向光明境地中找到本源。师生关系在师生互动中相互影响,探究教育的终极目标,促进学生发展,全面地塑造人,铸造人的本质。

以理性来陶冶意识,是对向真的统一性的开放。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是在意识与行动中介质的交换,教师将确定的知识教授给学生,学生采取最直接的方式接受知识,这也是师生最常见的互动方式。师生在互动过程中也在陶冶学生的扩展意识,完全地实现自我和唤醒自我存在的力量,促使个人追求目标的实现。师生新型互动的建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重建课堂角色。师生互动是双向的,教师为学生提供鹰架式(scaffolding)学习方式,对课堂教学采取支援式教育,而学生的参与以及话语则成为课堂互动的主题与方向。因此,教师在课堂互动中的主要表现为在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遇到困难时给予帮助,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协调和解决小组成员之间的观点冲突。在这种互动过程中,学生表现出参与、讨论、辩论等行为,使认知发展从原有的个人能力达到潜在的认知能力,课堂话语时间明显增多,师生互动明显提升。角色重构是一种新型的互动教学,是一种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在教与学活动中找到一个恰当的结合点,有效地实现教与学以及师与生的互动。

2)参与互动性活动。职业学校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常会创办多种社团与举办多种职业技能大赛。在社团活动中,教师能适当地加入活动,成为社团指导老师,在指导活动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是新型师生互动模式的又一方面。职业技能大赛是职业学校最常见的比赛,学生参与度高,专业覆盖面广,联合主办单位众多,教师指导帮助学生参与此类比赛,加强师生互动,同时促进师生之间的感情。活动与比赛中的师生互动往往是全方位的,教师通过交往了解学生的个人品质;同时,教师的优良人格与精湛专业技能也会陶冶学生,使学生在无形中促进个人发展,提升对学习专业知识与提高职业技能的追求。

师生互动在陶冶中达成,以自然而然的方式达成,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达成,实现个人认知,追求教育本真。在陶冶中,教师通过教育传达给学生知识,学生也将独特的精神特性传达给教师,师生之间更能达到彼此的融合。新型师生互动是一个陶冶的过程,是一个主动性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师生共同探究教育的世界,形成内涵丰富的整体,把自然科学知识灵活运用于对周围世界的观察、直观和取为己用。

4 新在平等

从传统的二元对立师生关系上来看,师生关系主要表现为两种模式。

其一是“教师中心”模式,即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的师生观,强调教师的权威,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主宰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对教师保持一种被动状态,是被控制的角色。在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关系中,师生也是存在一定的交往的,但过于强调教师权威,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不对等的,是一种有些畸形的控制与被控制关系。

其二是“学生中心”模式,是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的师生观,主张关注学生的兴趣,提倡实用主义与直接经验学说,强调活动的重要性。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主体作用,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需求兴趣成为教师教学的指向标,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活动场所。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关系中,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师处于被动状态。

这两种师生模式是师生不平等的典范模式,极不利于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这两种二元对立的师生关系,受传统哲学中主体哲学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影响,都没能超越“主体—客体”认识范畴,教师与学生总有一方处于被动地位,要么是教师,要么是学生,两者地位是不平等的,教师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工具,学生也只是传播知识的对象。中职师生受传统教育观的影响,师生处于主体与客体的对立关系,学生在行为上畏惧教师,教师在心理上轻视学生。

民主与平等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的灵魂。新型师生关系务必要打破传统二元对立思维模式,从心理上与行为上建构平等的中职师生关系。

首先,从社会关系上来说,教师与学生的社会角色是不对等的,教师的社会地位高于学生,教師是成年人,而学生是未成年人群体。回归课堂之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都是课堂的主人,都是课堂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个体。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只是知识的先知者与后知者的关系,不存在高低之分,不存在尊卑关系,不存在等级关系,教师不应自诩为知识的权威,歧视学生或存有偏见,应与学生在课堂中平等沟通交流。

其次,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都是独立的。教师有表达的权利,学生也同样具备,也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流露,教师应理解与尊重。师生之间尊重彼此间人格的相对独立与各自完整,实现师生之间的真正平等与真正理解,构建新型的平等的中职师生关系。

中职师生关系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深重,要改变中职师生关系,首先就要建立师生之间身心上的平等,学生主动接受教师的教育教学,教师乐于教授知识。

5 结语

反木桶理论指出,中职师生关系的建构要寻求突破,力求创新,凸显特色。现阶段中职师生关系漠然,学生厌学情绪严重,课堂问题行为较多;教师工作消极,教学积极性不高,对学生的培养极为不利。新型中职师生关系的构建要求师生之间平等地对话沟通,加强互动,师生在理解与对话中走向进步与和谐。教师关爱学生,平等沟通;学生尊敬教师,共同理解,构建新型的相互理解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赵伟.新时代职业教育主要矛盾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4):49-56.

[2]管理科学著名定律连载之(16)反木桶原理[J].施工企业管理,2009(3):77.

[3]刘冬岩,陈旭远.对话与理解:师生交往语言意义的追寻[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119-124.

[4]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5]张紫屏.师生互动教学的困境与出路[J].教育发展研究,2015(6):44-52.

[6]邓凡,王贤.民主、平等、对话与理解:从哲学解释学视角解读师生关系[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

2007(7):38-40.

[7]金生鈜.理解与教育 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职业教育师生关系中职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浅谈技校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