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的职业教育中高本衔接模式研究

2018-04-25 01:53刘奇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8年19期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中国制造2025人才培养模式

刘奇

摘  要 在深入探讨“中高本衔接”意义的基础上,分析“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中高本衔接”现状,进而针对“中高职衔接”“中本衔接”及“高本衔接”提出新的思路和看法,并着重强调在“中高本衔接”过程中要摈弃传统的跟班就读模式,要力争采用单独组班模式。

关键词 中国制造2025;中高本衔接;中高职衔接;中本衔接;高本衔接;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8)19-0008-03

1 前言

面对产业变革,德国政府提出工业4.0,即第四次工业革命,主要是指利用物联信息系统将生产中的供应、制造、销售信息数据化、智慧化,最后达到快速、有效、个人化的产品供应。我国政府出台“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在此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亟待跟进,引导服务产业的变革发展。然而,我国目前职业教育的最大特征是低层次的职业教育人才过剩,而高层次的职业教育人才严重缺乏。如何引导鼓励低层次人才通过再学习向高层次人才转变,是职业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探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的“中高本衔接”刻不容缓。

2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中高本衔接的意义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为了应对“工业4.0”而出台的一项纲领性文件,也是我国工业发展的基本国策,未来还将出台“中国制造2035”“中国制造2045”。而职业教育是服务工业发展需要的,因此,面对“中国制造2025”,职业教育必须要有所行动,有所作为。目前,职业教育的最大症结是职业教育的体系没有构建完善,而制约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最大问题就是没有科学合理的“中高本衔接”模式。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中高本衔接”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中国制造2025”对职业教育的最大冲击就是推高了职业教育的质量内涵和教育层次。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全球将有越来越多的工位岗位会被工业机器人替代,而替代的这些岗位原本就是职业教育服务的对象,因而提升职业教育的教育层次刻不容缓。此外,原有的中职教育培养的都是基本操作工,而在未来的工业发展过程中,这些操作工基本都被机器人取代,企业急需的是机器人调试、维修人员。因此,探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的“中高本衔接”具有极大的前瞻性。

3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的中高本衔接现状

研究中高职衔接的论文数量呈现爆炸式增长  自从我国提出构建职业教育“立交桥”体系以来,我国研究职业教育衔接的论文呈现爆炸式增长。通过中国知网查询可知,2011年以前,我国公开发表的关于“中高职衔接”的论文,每年只有几十篇,例如:2011年为89篇,2010年为25篇,2009年为九篇,2008年为11篇,2007年为14篇。而2012年以来,研究该领域的论文大幅度增加,其中2012年为233篇,2013年增加到469篇,2014年增加到611篇,2015年增加到748篇,2016年为731篇,2017年为630篇。截至目前,每年研究“中高职衔接”的论文数量稳定在600~700篇之间,规模极大。

研究中高本衔接的方向过于单一

1)在上述研究论文中,绝大多数论文只单纯研究“中高职衔接”,而很少研究“中高本衔接”。根据中国知网检索,研究“中高本衔接”的论文,2017年为14篇,2016年为八篇,2015年为三篇。由此数据可见,研究“中高职衔接”的方向过于单一,和目前职业教育发展大方向出现一定的偏差。

2)目前,研究“中高职衔接”的论文主要集中在传统教育模式下的衔接,而关于“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的“中高职衔接”模式的論文只有两篇。但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岗位特征、专业体系、人才培养模式都将发生极大变革,因此,原有的衔接模式亟待变革。

3)研究的群体过于单一。在众多的研究论文中,其作者主要是职业教育届的一线工作者或职教专家,而普通本科院校的作者少之又少,因而牵扯到“中本衔接”及“高本衔接”的部分缺乏可实施性。

4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的中高本衔接模式探索

传统中高职衔接模式优缺点研究  在原有的研究和实践中,“中高职衔接”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一贯制模式,即一个高职院校与几个中职学校形成的衔接模式,通常叫五年一贯制,具体可分为“3+2”和“2+3”两种形式。该模式最为常见,且衔接的学生数量最多,培养学生的知识体系较为完善。但是由于职业院校对公共基础课普遍不重视,因此,该模式培养学生的基础和普招学生的基础有极大的差距。

2)对口升学模式,即中职院校的学生通过高考(对口升学)进入高职院校学习。该模式培养学生数量较少,但是学生生源质量较高。但是该模式非常容易助长职业教育的应试化苗头,负面影响太大,因此,极不赞成扩大该模式的招生数量。

3)其他模式,即一些省份为了鼓励职业学生进一步深造而出台的一些政策。这些模式招收的学生数量极少,且这些政策具有极大的特殊性,很难推广实施。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中高本衔接模式研究

1)“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中高职衔接”模式。面对“中国制造2025”,低层次的人才需求量将大幅度降低,因此,职业教育一方面要减少中职教育的招生数量,另一方面要加大“中高职衔接”的力度。“中国制造2025”使得职业教育技术含量飞速提升,在此背景下,“中高职衔接”宜采用以下几种模式。

①宜采用一贯制的“3+2”模式,甚至是“4+2”模式。该模式的最大优势是可以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夯实学生基础,使得学生面对“工业4.0”背景下的产业革命具有很大的优势。每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生,都将产生海量的技术,而应对这些海量技术的最好办法就是夯实学生的基础。而“2+3”的模式需要被摈弃,因为该模式过于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而忽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培养的学生很容易因为工业革命的变革而失业。

②宜采用宽进严出模式。对于中职毕业且愿意进入高职院校深造学习的学生,社会应该给予一定的鼓励和支持。对于这些学生,可以让他们进校和高职生一起学习,能够达到毕业要求的,准许其毕业。这种模式和国外大学采用的是同一种模式,培养的学生质量更高,更会受用人单位青睐,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在一些地区进行试点。此外,该模式的试点、完善还可以为我国高校招生制度的进一步改革提供一种思路和模式。

2)“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中本衔接”模式。“中本衔接”相对于“中高职衔接”而言,人数较少,难度更大,对学生的要求更高。“中高职衔接”更多是一种普惠政策,而“中本衔接”则更多是一种选拔性质,其衔接的模式要求更高。因此,“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中本衔接”模式宜采用高考选拔制。对这类学生的高考和普通的高考要有一定的区别,要在理论知识达标的前提下,重点考核其动手能力。该种模式的基础是学生的理论水平要合格,一个中职生动手能力再强,如果其理论水平不合格,也不适合进入本科院校学习,因为本科培养的目标是具备一定理论知识且能动手的人才,不是只会动手的人才,这样的人才不是本院院校所要培养的对象。因此,该模式和传统的高考模式及对口升学模式是有极大区别的。

3)“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本衔接”模式。“高本衔接”相对“中高职衔接”及“中本衔接”而言,起步较早,但是规模一直不大,究其深层次原因,是本科院校不太愿意接纳高职生。升格上去的高职生,其学术水平和普招上去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差异。此外,很多高职生的基础理论水平和动手能力也已定型,很难改变;且这些升格上去的学生一般都是跟班就读的,其人才培养模式和本科生的培养模式很难兼容。因此,“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本衔接”宜采用单独组班的模式进行试点,至于单独组班的学生如何选班,既可以采用高考选拔模式,也可以采用宽进严出模式。传统的跟班就读模式已经严重不适合人才的培养规律。

4)“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中高本一贯制衔接”模式。在一些本科院校,可以尝试构建“中高本一贯制衔接”模式,即从中专开始招生,尝试构建3+3+3学制,将学生的基础课程及实训课程分布在中专、高职及本科阶段分别教学,且在不同阶段不断淘汰不符合下个阶段学习要求的学生,让他们提前进入社会就业。

5 结语

“中国制造2025”是一项基本国策,“中高本衔接”也是职业教育届的一个长久话题。面对“中国制造2025”,“中高本衔接”又面临一些新的困境,如何化解这些困境是职业教育届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中高职衔接”“中本衔接”“高本衔接”面对的对象基础及后继培养的目标各不相同,因而其适用的模式也各不相同。这就需要在遵循职业教育规律的前提下,研究学生的知识体系、知识结构、知识背景,再结合培养的要求探索合适的模式,并不断实践修正,方可得到科学合理的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志梅,祝成林.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中“学生本位”的研究[D].中国高教研究,2016(3):104-107.

[2]沈言锦,张坤.“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成人教育,2017(10):58-61.

[3]黎修良,沈言锦,张坤.“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校企深度融合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8):78-80.

[4]沈言锦.“双创”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汽车类专业就业创业教育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7(8):32-34.

[5]张坤,黎修良,沈言锦.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的校企合作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6):145-146.

[6]沈言锦.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職院校芙蓉工匠培养对策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16):141-142.

[7]黎修良,沈言锦.高职院校企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0(30):70-72.

[8]沈言锦.“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的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J].成人教育,2016(11):48-51.

[9]周美蓉,沈言锦.专业设置预警机制下的教材建设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2):65.

[10]沈言锦.“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构建职教体系新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6(9):13-17.

[11]周美蓉,沈言锦.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预警机制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2(4):73-74.

[12]沈言锦.高职院校实施项目式开放性考核体系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2(3):51-52.

猜你喜欢
中高职衔接中国制造2025人才培养模式
中高职衔接下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探微
中高职衔接教材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