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法提高静脉输液反应教学效果的研究

2018-04-13 02:57张功劢
卫生职业教育 2018年7期
关键词:角色扮演输液教学效果

张功劢

(北京卫生职业学院,北京 101100)

护理学基础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护理学基础是理论和操作并重的课程,但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操作的重视程度远高于理论,理论教学研究也较少,导致很多学生操作很熟练,相关理论却一问三不知,长此以往,不但会影响教学效果,还会影响护理专业发展。

静脉输液是最常用的护理操作之一,而输液反应是其常见不良反应。传统教学方法是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听讲,针对案例进行分析。如何提高静脉输液反应教学效果,让学习更接近临床,提高学生应对能力,是本研究的初衷。我们改进护理学基础理论教学方法,探讨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效果。

任务驱动法[1]是指教师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任务,以任务为驱动,进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通过“学”和“做”掌握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1 研究对象

以某卫生职业院校2013级五年制护理专业一个班共41人作为研究对象。学生全部为初中应届毕业生,年龄(17.71±0.51)岁,均为女生。

2 研究方法

2.1 教学设计理念

任务驱动法是以行动导向理论为指导的一种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时,创造一种教与学、学生与教师互动的职业情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习知识,形成职业能力,使学生既能适应未来职业岗位要求,又能将构建知识的能力运用于其他职业,进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1]。教学设计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教学过程以任务驱动为主线,贯穿始终;任务设置结合理论与临床;教学活动兼顾个人学习和小组学习;学习目标涵盖知识掌握、能力提高和人文关注。

2.2 教学方案实施

2.2.1确定任务主题 任务主题为静脉输液反应的护理,分为课前预习任务和课上学习任务两类。

2.2.2布置课前预习任务 提前一周布置预习任务,要求所有学生完成。预习任务包括4个子任务:(1)发热反应的护理;(2)循环负荷过重(急性肺水肿)的护理;(3)静脉炎的护理;(4)空气栓塞的护理。要求学生:(1)阅读4种输液反应及护理的内容;(2)完成预习任务单,根据输液反应的种类,分析发生原因,推测可能出现的临床表现,采取相应护理措施;(3)思考如果发生上述输液反应,应采取哪些护理措施。

2.2.3检查预习任务完成情况 上课前,教师检查学生预习任务完成情况,确保静脉输液反应教学效果。

2.2.4布置课上学习任务 课上学习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将学生分为10个小组,每组4~5人,选一名组长。课上学习任务于课前由各组代表现场抽取,每两组抽取的学习任务是相同的。

2.2.5介绍课上学习任务 导入课程后,展示学习目标,对各小组抽取的学习任务进行说明。课上学习任务分为两大类,5个子任务:(1)发热反应的护理;(2)循环负荷过重(急性肺水肿)的护理;(3)静脉炎的护理;(4)空气栓塞的护理;(5)循环负荷过重(急性肺水肿)的急救。前4个子任务要求学生:(1)仔细阅读典型病例;(2)判断输液反应的种类;(3)提出诊断依据;(4)制定护理措施;(5)分析发生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第5个子任务要求学生:(1)仔细阅读典型病例;(2)判断输液反应的种类;(3)提出诊断依据;(4)制定急救措施;(5)完成角色分配(护士、医生、患者、旁白等);(6)设计角色扮演方案。

2.2.6任务实施 各组根据学习任务单共同协作,完成任务。教师巡视指导。

2.2.7展示汇报 对各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对于前4个子任务,教师先展示典型案例,抽到此案例的两组抢答,其他组补充。教师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判断输液反应的种类,提出诊断依据,制定护理方案,同时分析出现输液反应的原因,避免再次发生。第5个子任务,由抽到此任务的两个小组合作完成,模拟抢救过程,一组进行角色扮演,另一组补充或纠正。最后,教师点评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必要时进行示范。

2.2.8总结拓展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次课的内容,针对学习目标反思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如何保证患者安全?一旦发生输液反应,自己能否发现?是否知道采取哪些措施?能否正确执行相应措施?执行措施过程中,除了保证患者安全,还需注意哪些问题?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以便在以后工作中,遇到更复杂的问题时,能够准确判断,采取措施,保证患者安全。

2.3 效果评价

2.3.1满意度评价 自行设计问卷,针对案例设置、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教学效果进行满意度调查,设满意、一般、不满意3个选项。课程结束时发放问卷,当场回收,共发放41份,回收41份,有效问卷41份,有效回收率100.0%。

2.3.2教学效果评价 自行设计问卷,针对任务引领、案例设置和角色扮演效果进行评价。课程结束时发放问卷,共发放41份,回收41份,有效问卷41份,有效回收率100.0%。

2.3.3学习体会 课程结束后,请学生对本次课程安排进行总结,如对哪个环节比较满意,认为哪个环节还可以改进,有哪些收获,存在哪些不足等。

3 结果

3.1 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满意度

学生普遍对任务引领、案例设置、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环节比较满意(见表1),36人对总体教学效果满意(占87.8%),5人认为一般(占12.2%)。

表1 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n(%)]

3.2 学习效果自我评价结果

学生对任务引领、案例设置和角色扮演的教学效果给予较高评价(见表 2~4)。

表2 学生对任务引领教学效果的评价[n(%)]

表3 学生对案例设置教学效果的评价[n(%)]

表4 学生对角色扮演教学效果的评价[n(%)]

4 讨论

4.1 培养学生参与意识,提高教学满意度

学生对任务引领、案例设置、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环节比较满意,其中,对案例设置和小组讨论的满意度均超过90%。任务驱动法贯穿教学全程,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使学习更加高效。学生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环节表现积极。除了要完成本组抽到的案例分析任务外,还分析其他组的案例。角色扮演环节只有两个组有机会参加,大部分学生是旁观者,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由旁观者变为观察者。在模拟的临床情景、声情并茂的表演中,带着问题观察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参与。一位学生在课后总结中说:“我特别喜欢角色扮演,但是比起上台表演,我更愿意在台下看,感觉特别生动,印象深刻。”有研究表明[2],参与者在扮演角色时不应是被强迫的,否则不能达到目标。因此,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引导学生找机会参与,多种形式的参与,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3],从而提高教学满意度。

4.2 提高教学效果

课上布置学习任务后,学生围绕案例进行讨论和角色扮演。研究显示,92.7%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和角色扮演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学习内容易于理解,印象深刻。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信息材料的加工越深入,记忆效果越好[4]。案例教学时,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角色扮演教学时,学生不仅要对案例进行分析,还要对案例中的角色进行分析,明确每个角色的任务,完成脚本制作。这两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均对信息材料进行了深入加工,因而记忆效果更好。案例教学和角色扮演可以为学生提供仿真环境,学生通过观察或体验,感受角色的价值[5],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形成记忆。心理学理论认为,情景和生理(或心理)状态是长时记忆重要的提取线索[4]。因此,角色扮演中的模拟环境与未来临床工作情景越相似,越有利于利用情景依存性记忆和状态依存性记忆提取相关信息,将获取的经验和掌握的技巧迁移到类似临床情景中,有利于学生角色转换和角色适应[6]。总之,通过案例分析及角色扮演完成学习任务,有利于缩短教学与临床的距离,提高学生处理问题能力,培养临床思维[7];此外,也能使学生加深对护士职业的认识和对患者的理解,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4.3 提高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研究显示,92.7%的学生认为角色扮演有助于提高沟通能力,90.2%的学生认为角色扮演有助于提高团队协作能力。角色扮演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是一个学习交流的过程[8],有利于培养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9,10]。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讨论,增加小组成员间的互动;角色分配、明确角色任务、脚本制作及角色扮演等每个环节,都需要小组成员共同商讨,如角色的任务,要说什么、如何说,要做什么、如何做,等等。这使得小组成员间的互动更加频繁。在角色扮演环节,护患间、医护间、护护间都需要语言沟通、动作配合,各个角色按照既定目标共同努力。这种交流体验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强化了沟通能力,促进了团队成员间协作,检验了学生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角色扮演时,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更高。

4.4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育理念

任务驱动法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理念,教师要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备课[10],如选择典型案例、设计任务单、布置任务,做好充分准备,制定应急预案。准备典型案例时,考虑到学生还未学习临床课程,故将案例中的无关信息去除,只保留典型表现,帮助学生尽快抓住学习重点。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行动的指导者[1]。针对课前预习任务,教师扮演指导者、咨询者、检查者角色;针对课上学习任务,教师扮演组织者、启发者、引导者、疑问解答者角色。在小组完成任务环节,教师巡视指导,回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学生理解任务要求,对抽到子任务5的两个小组在角色扮演准备环节进行重点指导。如提供模拟环境、床单位、模拟人、操作用物等。在准备阶段,学生先熟悉物品,布置场景,进行排练。教师和其他学生观看表演,在表演结束后进行评价,特别是已准备角色扮演但因时间原因未能展示的小组,更应注意观察,进行对比。表演结束时,台下学生自发地对精彩的表演报以热烈的掌声(如果学生没有鼓掌,教师应及时给予鼓励[11])。此时,教师先让扮演患者的学生说表演过程中的感受,引导学生认识到临床护理工作的对象是患者,护理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操作本身,还要给予患者人文关怀,因为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也是衡量护理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之后,学生自我评价,养成反思习惯。然后,请准备角色扮演小组的学生发表意见,包括正面的、积极的意见,以及不足之处、需要改进或补充的地方。操作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意见,最终规范操作、查漏补缺,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技能,保证教学效果。教师的作用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增强了,要求也更高了。

5 结语

护理学基础理论教学中引入任务驱动法,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理念。学生在任务的引领下,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调动了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参与教学,主动、双向获取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12],课堂气氛也更加活跃,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也得到提高,培养了临床思维。同时,教师也应拓宽知识面,提高教学水平,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师生共同努力,保证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此外,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特点和个性差异,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学习方法,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柳燕君.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模式[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2]汪静.德国“行动导向”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研究[J].世界职业技术教育,2013(1):4.

[3]肖焕新.案例导入式——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护理技能操作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3(6):13.

[4]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刘志雄.不同教学法对学生学习效果的研究与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0(10):68.

[6]龙芳.角色扮演在注射法教学中的应用[J].中外医疗,2008(27):89-90.

[7]费鸿,郭佳.角色扮演法培养护生临床思维能力的研究[J].护理研究,2013(7):2014-2015.

[8]谈存梅,杨辉,宋丽萍.案例分析教学对护士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2(5):1436-1437.

[9]李彦丽,孙殿凤,张杨,等.高职教育中《儿童护理》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的应用[J].中外医疗,2009(7):96.

[10]刘长慧.任务驱动法在《妇产科护理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73-74.

[11]杭荣华,肖国华,邢彩霞“.角色扮演”教学法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1(5):65-66.

[12]李辉.多角色扮演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04(4):35.

猜你喜欢
角色扮演输液教学效果
角色扮演游戏
角色扮演法在内科住院医师病史采集教学中的应用
自灸也能预防输液发热反应
“角色扮演”拯救荷兰舰队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掌握“函数的表示”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果
输液时短细管中为什么没有药液流出
会计专业税法课程教学中角色扮演法思考
颈枕输液袋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