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艳
(西藏民族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陕西 咸阳 712082)
西藏民族大学是一所少数民族院校,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是其办学宗旨。藏族学生为该校主要生源,占2/3。近年来,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加,汉族学生总数逐年递增。目前采取藏汉族学生不同班、同教材、同考题的教考模式。藏汉族学生在语言习惯、民族信仰、性格特点和学习基础等方面存在差异,造成其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明显差别。组织胚胎学是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知识点多、内容抽象,对于刚接触这门学科且无临床工作经验的学生,尤其是藏族学生而言,学起来难免有些吃力。笔者分析2015—2017级藏汉族学生组织胚胎学卷面成绩,思考消除藏汉族学生间差异的办法,寻找适合我校学情的教学方法,以缩小学生学习成绩差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民族团结。
研究对象为我校2015—2017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每个年级均有藏汉族两个班。2015级汉族班33人,藏族班34人;2016级汉族班27人,藏族班31人;2017级汉族班29人,藏族班30人。
3个年级均采用邹仲之、李继承主编的《组织胚胎学》(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作为教材,由同一位教师授课,遵照教学大纲和考试要求出题。试题涵盖所学全部章节,题量分布以各章节重点和课时数为基准。客观题包括名词解释、填空和选择题,主观题包括简答和论述题。
由组织胚胎学专业教师交叉阅卷,避免主观差异。
使用Excel统计软件分析处理数据,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
试卷满分为100分。对2015—2017级学生期末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见表1)发现,3个年级的藏汉族学生组织胚胎学成绩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无论是平均成绩还是及格率,藏族学生都低于汉族学生。
表1 3个年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组织胚胎学期末成绩(n)
组织胚胎学是一门医学基础课,主要研究人体微观结构和功能,学生常常觉得抽象难懂,复习时死记硬背,考试时张冠李戴,这一点在藏族学生中尤为明显。很多藏族学生过于依赖教师,自学能力差,仍采用中学阶段的学习方法,不会听课、做笔记,跟不上教师思路。因性格、民族自尊心等原因,这些学生并不会及时反馈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即使教师主动询问他们能否听懂,他们也不好意思说不懂。
从学生考试成绩可以看出,藏族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而一名合格的医生是没有民族差异的,不管是藏族学生还是汉族学生,都需要掌握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
藏汉族学生学习成绩的差异主要是因为二者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不同。我们借鉴分层教学思想,针对不同学生实施分层教学,使教学要求适应各个层次的学生[1]。以学生为主体,承认差异、尊重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取得进步,体验到成功的乐趣[2]。
我校任课教师基本都是汉族教师,很多青年教师没有去过西藏,不了解藏族学生特点。为了拉近师生距离,我校目前开展了很多师生互动的课外活动,如每年组织教师到西藏驻村锻炼,以更好地了解藏族群众的生活习惯,加深对藏族学生的了解,开展针对性教育。任课教师给自己找一个藏族学生当藏语“小老师”,增进师生交流。周末开展藏汉族学生演讲、拔河、舞蹈比赛等,增进藏汉族学生友谊。同时要求班主任、辅导员和任课教师走进学生宿舍,了解学生生活和学习状况。
课前预习不是简单地将下次课要讲的内容布置给学生自学,而是要求教师课前充分准备,确定下节课的教学目标,将需要掌握的内容嵌入思考题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课下结合教材、网络等多种学习手段自主学习。针对藏族学生,在课前布置问题和课上提问时可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多一些引导与鼓励,教给他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针对汉族学生,可以适当拓宽思路,培养发散思维,提升综合分析能力。
简化不等于简单。首先,教学中,通过图片、动画和视频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免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可利用随堂练习检验学生学习效果,以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其次,优化教学内容,与临床相结合,为学生掌握规范的临床操作奠定基础。案例教学是实现教学和实践统一的最好方法。通过课堂引入病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在分析案例的同时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培养了临床思维能力。针对汉族学生,可以引入一些科研进展、临床设计等内容,拓宽其知识面,激发自主学习兴趣;对于藏族学生,则重在通过临床应用、案例教学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网络教学平台、QQ群和微信群让不善于表达的学生或课堂知识掌握不佳的学生课下有机会与教师沟通,从而提高学习成绩;而那些有更多知识需求的学生,也可以通过该平台进行师生交流。另外,组织胚胎学实验课也起到加深理论知识理解的作用。因此,除了正常的实验教学外,还可以开放组织胚胎学实验室,以便学生课后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艾春玲,梁龙彦,侯建国.分层教学在中专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3):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