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课题引发精彩

2018-04-10 01:28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8年1期
关键词:读题标点标点符号

邹 杨

对于课题,大多数教师都是直接板书,学生读题;也有少数教师借助课题设计主问题,步步深入,揭示课堂教学主题。这些方法虽然简单却实用,适合开门见山导入课文。但有的课题,教师可以在读题中探索创新,尝试变换方法,往往会带来别样的精彩。

一、借助标点读题,通过调整语气,拨动学生心弦

标点符号作用很大,不同的标点往往代表着不同的朗读语气,赋予文字不同的内涵。大多数课题是没有标点的,在读题过程中,往往是默认句号,即表示陈述的意思。而结合部分课文内容,借助标点符号,赋予课题不同内涵,或采用变换与调整方式,改变读题的语气,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还能扣动学生心弦,触发他们的情感。比如《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对于读题来说,可以尝试给题目加句号、感叹号、问号、逗号等不同的标点符号,来调整读题的语气,一方面为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主题奠定感情基调,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对标点符号有正确的认识,理解标点符号的作用。

师:同学们,我们先给“只有一个地球”加上句号,这句号表示陈述的意思,语气要平缓,谁来读一读?(生读题)

师:现在我们再来试试,可不可以加其他标点?

生:可以加问号。

师:那问号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表示疑问。

师:那试着用疑问的语气读一读。(生读题)

师:那么还可不可以加其他标点呢?

生:老师,还可以加感叹号。

师:如果用上感叹号,在朗读的时候语气应该怎样呢?

生:语气应该非常强烈。

师:那么又能从这课题中读出哪些意思呢?

生:严肃告诫人类,地球只有一个!

生:我们不能随意破坏地球环境,因为地球只有一个!

……

在汉语中,标点符号不仅表示停顿作用,还表示语气、情感。只要使用得当,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还能推促他们与文本进一步对话,为课堂教学持续深入创造条件。对于这一课来说,笔者尝试给课题添加不同标点,改变朗读语气,不仅简洁高效,还能在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完成对课文写作思路的梳理和对主要内容的把握。根据学生回答以及朗读情况笔者可以得知,虽然他们还没有具体接触课文内容,但对其内涵乃至感情基调也有大致感触,在接下来的具体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就会顺其自然,顺势而为,为进一步推促课堂精彩创造条件。

二、借助类比读题,通过资料拓展,推促文本感知

研读教材,可以发现很多课文不是改编自名著,就是出自名家之手,但受篇幅或者读者群体等特殊限制,大多数在入选教材后出现了一些改动,以便能够更好地适用于教学。也正因为这种改动,才会让教材课文与原文之间有了可比性。即便有些课文不是选编或者改编,但在现实中也能找到一些相关或者类似的文本。如果在导入过程中能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引导学生在读题过程中进行类比,不仅可以引导他们与编者进行深度对话,往往还能收到良好的开课效果,给课堂教学奠定好的基础。毕竟好的开头往往是成功的一半。不过这对于教师备课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是精心预设。比如《少年闰土》一课,笔者便引导学生将课文与原作(即鲁迅的《故乡》)进行类比,引导学生对其整体感知。

(课前预习《少年闰土》与鲁迅的《故乡》)

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阅读了鲁迅的《故乡》一文,现在请大家说说对文中的闰土有什么印象。

生:闰土比较调皮活泼。

生:闰土有点木讷,有点麻木不仁。

……

师:那我们现在回忆一下,请你们说说闰土少年时什么样,中年时什么样。

酒堡背倚山峦,在城堡墙头仰望,一片平缓的山坡开阔地延绵到高处密不透风的山林。庄主打开一本蓝图,描述了规划中楚樽阁景象。山坡上将建成空中酒阁,与酒堡互为犄角,由藏酒而品酒。以酒宴为主题,构思礼仪、服饰、音乐、舞蹈,尽显先秦年代楚国风格的酒文化文章。届时,登临楚樽阁沐浴更衣,焚香执礼。品一樽美酒时,佐酒的是古琴楚乐,《楚辞·九歌》。

生:闰土少年时比较活泼,调皮,见多识广;而到了中年,有点麻木不仁。

师:那么按照推理,闰土到了老年,他会怎样?

生:肯定穷困潦倒。

生:可能碌碌无为。

……

师:是的,你们想象力很丰富,现在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悟再来读一读课题。(生读题)

对于《少年闰土》这一课来说,贸然一看题目,会觉得语言平淡,读来读去也没有感觉。这是因为这篇课文脱离了原文,导致学生对其写作背景及人物命运等内容不够了解,自然在读题过程中感觉味同嚼蜡,对于品析来说,更是无从下手。但是案例中笔者通过类比读题,通过资料拓展、课前预习,让学生对写作背景与人物命运充分了解后再来读题,自然感觉不一样。从效果来看,不仅拓展了学生视野,丰富了他们的认知,还通过直接对照,让学生对闰土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这无意之中也为学生理解课文奠定了感情基础。遗憾的是笔者如能再进一步深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闰土会这样,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也许学生一时不太能明白其答案,但能对文中人物——闰土,充满了更多的同情,为进一步理解文本、感受童年的快乐创造条件。

三、借助情境读题,通过换位思考,诱导生本相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一堂课来说,如果在导入过程中就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那么效果可能更佳,而通过读题激发学生兴趣则是重要策略之一。遗憾的是不少教师意识不到读题的重要性,往往三言两句就揭示课题,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毕竟对于课文来说,每一处都能成为着力点,都能成为学生的兴趣点,课题更是重中之重。而笔者则常用创设情境的方法,引导学生读题,即通过营造故事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以便换位思考,从而推促生本相融。比如《中彩那天》一课,课题虽然只有4个字,但是笔者通过创设情境,给学生编了一个故事,让学生在体验中读题,他们读得津津有味。

(幻灯片出示故事:有人买彩票中了一百万,在领奖回来的路上发现有人跟踪。那人非常紧张,慌里慌张地钻进了一个小巷子,被歹徒抢劫,一百万没有了。结果警察碰巧路过,抓住歹徒,钱也追了回来。)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中彩那天》这篇课文,现在请你们读题。(生读题)

师:老师发现你们读得很平淡,试想一下,要是你中了一百万,应该带着怎样的情感读?

生:激动,兴奋……

师:那带着这种感情再读一读课题。(生读题)

师:结果发现被人跟踪,那心情会怎样?

生:紧张,害怕。

师:不错,的确是这种感觉,现在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课题,记住要读出害怕的感觉来。(生读题)

师:很不幸,钱被歹徒抢走了,那心情又如何?

生:伤心。

生:非常痛苦。

师:那现在再读一读课题,记住要读出伤心的心情。(生读题)

从题目来看的确有点平淡,但是稍一分析,内涵却极为丰富。“中彩”点出了事件,“那天”点出了时间,这不仅高度概括了课文的时间与事件,还为进一步思考创造了条件,即“谁中彩?”“中什么彩?”“结果怎样?”如果教师把这题目进行一般处理,一读了之,那么就无法从中捕捉更多信息。教师可以尝试一些方法,以便有效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案例中笔者通过故事创设情境,通过事件发展,引导学生感知其过程中作者的心情变化。这种方法,不仅让枯燥的读题变得精彩丰富,还能借助生活场景、故事情节,给学生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以便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为进一步推进阅读教学奠定基础。

读题的具体方法还有很多,教师应尽可能研读文本,从平淡的题目中挖掘“精彩”,让学生在导入阶段就“入戏”,这样的课堂肯定会很精彩。

猜你喜欢
读题标点标点符号
标点可有可无吗
小学低段数学读题能力的培养
《辽史》标点辨误四则
池塘里的标点符号
小学生读题粗心问题的纠正
标点符号的争吵
小小标点真厉害
我们班的“标点符号”
小学生数学读题漏词现象分析
标点符号们的争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