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海蛟
对于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要扎实。做到概念清晰,对定义、公式、定理和规则非常熟悉。如三角形的知识,必须要求学生能熟练的掌握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内角的和是180度,三角形按角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按边分,三角形包括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包括等边三角形。会画三角形的高,熟练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已知底和高求面积,或者已知面积和高求底等)。解题是为阅读服务的,是检查你是否读懂了教科书,是否深刻理解了其中的概念、定理、公式和规则,能否利用这些概念、定理、公式和规则解决实际问题。解题时,我们的概念越清晰,对公式、定理和规则越熟悉,解题速度就越快。因此,我们在解题之前,应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做简单的练习,先熟悉、记忆和辨别这些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其涵义的本质,接着马上就做后面所配的练习,一刻也不要停留。只有牢固的掌握了基础知识,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练习。
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题意,是学生出现错误的主要原因。较为普遍的情况有以下两种:一是小学生由于缺少社会生活经验,认知水平较低,对易混淆的词语不能够准确区分,造成对题意的错误判读,从而影响解题的正确率。如问题“圆圆家去年平均每月用水多少立方米?”有的学生受题目中“4个季度”这个条件的影响,审题不仔细,误将结果写成为“123+178+196+163=660(立方米);660÷4=165(立方米)”,错将题目算成了“平均每个季度的用水量”。由此可见,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对于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显著作用。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素质与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解题方法的训练。
面对问题,我们要启发和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去思考,用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运算过程去分析解答题目,这样,不仅能巩固学生所学知识,而且能拓展解题思路,提高学生学生的解题能力。如题目:有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体恰好拼成了一个正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是30平方厘米。如果把这两个长方体改拼成一个大长方体,那么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几个角度分析:①因为正方体有6个相等的面,所以每个面的面积是30÷6=5平方厘米。拼成一个大长方体要减少一个面的面积,同时增加两个面的面积,由此可求大长方体的表面积。②把原来正方体的表面积看做“1”,先求出增加的那个面是原来正方体表面积的几分之几,再运用分数乘法求大长方体的表面积。③原来正方体的表面积是6个小正方形面积的和,拼成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是7个小正方形面积的和,可先求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再求7个小正方形的面积。这样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小学生在数学解题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解题错误,无论是解题的步骤错误还是解题的结果错误,都应该正确对待并加以利用,这样能够更好地找到自身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提高数学解题能力。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由于马虎或者思路错误会出现不同的错误,这时老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纠正,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同时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反思学习,总结出错误的原因,不断提高数学解题能力。例如,在学习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时,由于学生容易将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混淆而导致解题结果出现错误,所以需要教师进行及时的纠正,通过课桌等实物来举例说明周长和面积计算的不同点,这样会促使学生自觉纠正错误,并会加深印象,从而提高数学解题能力。
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数学教学也不例外。同一个题目,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经验等条件的不同,可能会出现多样的解法。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发现和鼓励学生的多样化算法,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如要求“学校一年的节水量”,有的学生是先根据“前3个月共节约用水435吨”这一条件,求出“每月的节水量”,然后再根据一年有12个月这一知识,求出一年的节水量,这是大部分学生的做法。然而在讲解的过程中,我意外的发现了学生中的另一种做法,有的学生灵活的运用了在“年、月、日”中学到的关于季度的知识,根据一年有四个季度,一个季度有三个月,将题目中的“前3个月共节约用水435吨”看成是一个季度的节水量,所以用“435×4”一步计算即可解决这个问题。因此教师可以在讲解之前先让学生进行相互之间的方法交流,让学生感受到交换思想所带来的收获。
总之,小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工作,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刻苦探究,耐心引导,注重学生的已有经验,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