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
(皖西学院艺术学院,安徽,六安237012)
何谓内心听觉?是指人们在内心里对某种听过的或未听过的音乐的回忆或想象,是相对于聆听实际音乐演奏而言的[1]444。内心听觉中最主要的是音乐记忆。音乐记忆是指由听觉记忆、视觉记忆、触觉记忆和分析记忆等各方面的记忆能力构成。听觉记忆是以音高、节奏、音色的敏锐感觉为基础,经过反复听辨练习而获得;视觉记忆是以视奏能力为前提,使乐曲上个各种符号深刻印在大脑中;触觉记忆是演奏者的重要技能之一,如对乐曲演出时指法、口型、触键感觉等的精确记忆;分析记忆是以音乐理论知识为基础,通过对曲调、和声、织体、曲式等的综合分析,加深对乐曲的理解和记忆[1]719。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要培养优良的内心听觉,必须遵循“聆听——视唱——表现”这一练习程序,并辅以正确的、有效的练习方法。下面将以普通高等院校音乐学专业的“视唱练耳”课程为研究范畴,有序的探求培养优良内心听觉的具体方法。
在高等院校音乐学专业的“视唱练耳”课程中,聆听不同于中小学音乐欣赏,它并不是以审美为最终目的,而是要在感性的审美基础上,运用理性思维进行思索分析,分析乐曲的音高与节拍节奏特征、旋法特征、和声、结构等,并找到作品的重难点。如雷蒙恩的作品[2]:
图1 雷蒙恩作品
在引导学生聆听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将注意点放在乐曲的调式(大调式)、结构(三段式)、音高特征(级进上下行)、节拍节奏特征(四四拍与八分节奏型)、气口(不规则气口)等方面。这样,通过即便有目标的理性聆听,再视唱时学生就能够快速掌握并解决重难点。
首先,在“视唱练耳”课程中,聆听的角度不能够单一,最好分单元进行,每一单元的侧重点都不一样。如根据音乐要素不同,教师可以将聆听分为几大单元进行:音高单元、节拍单元、节奏单元、音色单元、力度单元、速度单元、调式单元、和声单元、结构单元等。
其次,同一首作品,根据需要也可以放在不同的框架里去聆听。例如,在进行自然大调聆听训练时,上面雷蒙恩的作品就可以作为范例;在进行音区训练时,该作品就是不错的中音区练习的代表作;而当带领学生进行和声训练时,该作品仍然是合适的选择;在进行结构聆听训练时,教师同样也可以使用这首乐曲。如此,仅仅在聆听过程中,一部典型的作品就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带来不同的音乐元素的记忆。
在普通高校音乐专业中,或许是心理素质较差,或许是基础不扎实,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在视唱课堂上羞于开口,或是“小声哼哼”。对此,教师首先就是要鼓励学生“开口”,并且是“大声开口”,尤其是音准和节奏有问题的学生一定要多“开口”。“开口唱”是“视唱练耳”课程不可或缺的环节,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在短时间内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因人制宜,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另一方面也能够在课堂上制造浓郁的学习气氛和艺术氛围,避免使有声的音乐学习变成无声的理论学习,真正体现音乐的有声性、形象性和艺术性;同时,还可以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
模唱亦称听唱,指学生跟随范唱学习歌唱,以听觉学习歌唱,不使用乐谱[1]425。模唱与“视唱”具有相对性,模唱不需要曲谱,完全根据听觉系统来模仿歌唱,视唱则主要根据乐谱进行独立歌唱,模唱是视唱法教学前的必备练习过程。在“视唱练耳”课程中,模唱应该应该贯穿课程始终,并且要循序渐进,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模唱教学的进度一般遵循如下顺序:短节奏和单音——长节奏和音组——短旋律和音程——中长旋律和和弦——长旋律和和弦连接。这一过程的快慢安排一般要因人而异,而学生模唱的范本则是以教师钢琴弹奏为主、其他音响为辅。
默唱是指内心默默视唱旋律,能够无声读谱,并能在内心准确地想象出该旋律的音响,是一种内心听觉表象。默唱在专业的视唱练耳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自我纠正。如学生在视唱几遍某段旋律之后,教师就应进行示范弹奏,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不足之处,安静倾听,重新在内心进行准确歌唱。默唱还是培养学生练耳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可以通过大量的默唱练习逐渐加强耳朵对音乐各要素的分辨能力。同时,为了检验学生的专心程度和学习效果,还可以将默唱与有声唱相结合,让学生接受教师的随机“点唱”,如在视唱上面雷蒙恩的作品时,可以将学生分为三组,让他们在教师的随机“点将”中分段进行接唱,如此,当一个小组在进行有声唱时,其他小组的学生都必须认真默唱,否则当点到自己时,就无法接唱。
背唱,既不是“视唱”,也不是“听唱”,耳朵和眼睛都不是重点了,它完全要求学生将旋律记忆下来,用“心”歌唱。在传统的“视唱练耳”教学中,鲜有教师要求学生进行背唱训练,但是,学习者之所以拥有或强或弱的内心听觉,取决于其音乐元素的积累,内心记忆的旋律多了,自然就会拥有优良的乐感,当然内心听觉就很强。所以,在快速培养内心听觉的过程中,背唱不可或缺。那么,在视唱练耳教学中,背唱该如何进行呢?背唱的内容要合适。通常来说,背唱的内容越多越好,但由于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不能“全面撒网”,应该让学生“重点突击”,选定合适的背唱内容,这一内容的选定要有单元化和针对性,单元化是指将不同调式、不同旋法、不同风格、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等的旋律划成单元来进行背唱,针对性是指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不足来选择背唱的重点。背唱的时间也要合适。在学生能够顺利视唱基础上,并有了一定的“模唱”和“默唱”能力之后,就可以开展“背唱”练习了。
在视唱练耳教学中,柯达伊教学法最常用的是节奏读法,以及柯尔文手势的结合利用。
节奏读法主要运用于节奏的训练中。节奏读法采用象声词的形式,使各种时值的节奏都有了一个相对应的音响[3]220。在节奏读法中,二分音符读作“ta-a”,四分音符读作“ta”,八分音符读作“ti”,十六分音符读作“ti ri ti ri”等等。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植入民族特色,改编为其他的读法,如二分音符读作“哐——”、四分音符读作“咚”、八分音符读作“滴答”、十六分音符读作“呱呱呱呱”,等等。
培养学生音高内心听觉时,柯尔文手势是很好的辅助手段。柯尔文手势,是指用七种不同的手势以及不同的高低位置来代表七个自然音高,在空间把音的高低关系体现出来。它形象直观的展示了七个自然音的音高特征,利用人的联觉关系,表达出七个音高不同的美学空间,将抽象的音乐具象化,非常有利于学生建立音高感,是柯达伊音乐教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常见的音高手势见图2:
图2 音高手势[3]222
从图2可以清晰看出,一个八度内每一个常见的自然音和变化音的手势都不同,如果超过一个八度,则可以配合以身体和胳膊的提升以及下降。在训练音高视唱的基础上,作出相应的音高手势,大大增加了音高的直观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体态律动,是指以节奏作为音乐体验的核心和突破口,通过动作能够将体验到的音乐内涵外化,使人能在自然和放松的情况下完全投入诠释音乐[4]9。它与舞蹈很相似,但又不同于舞蹈,舞蹈是以肢体语言为主、音乐为辅,肢体语言较复杂;而律动则是以音乐为主、肢体语言为辅,肢体语言较简单,根据音乐的特征,形成“流动雕塑式的舞蹈”。
教师可以从简单的基础律动开始引导学生练习,常用的就是达尔克罗兹律动的行走。当学生在进行音高视唱练习时,可以鼓励其边口唱、边用脚步的大小走出音高,帮助学生更形象的感知音高;学生在进行节奏节拍训练时,也可以引导他们用行走的快慢、脚步的轻重来表现节奏节拍;当学生能够熟练掌握音高、节奏、节拍的基本行走后,就可以鼓励其边听、边行走出完整的乐曲,鼓励学生用身体的协调性来体会和表现音乐的律动感。
奥尔夫教学法是由德国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于1924年创立的一种音乐教育体系,它采用声势节奏、随乐律动、音乐游戏、器乐合奏、戏剧表演等多种形式进行音乐教学,以其综合性(丰富性)、创造性(以即兴为中心)、参与性(诉诸感性)、简约化(适于开端)、本土化(多元化)、大众化(普及教育)而著称,成为培养学生音乐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在视唱练耳课堂的内心听觉训练中,最常用的是声势节奏、随乐律动、音乐游戏三大板块。
奥尔夫声势包括身体打击乐和嗓音打击乐。身体打击乐是指将自己的身体作为乐器,探索身体上能够发出的各种音色,结合各种节奏型形成丰富的声响效果;嗓音打击乐是指用嗓音及口中的各种声音模仿各种打击乐器[4]121。在节拍节奏练习中,声势可以弥补传统视唱练耳教学中单一的口唱节奏的不足,多角度多层次帮助学生感受节拍节奏,尤其对于多声部节奏的学习有很好的帮助,在音色感知方面同样具有明显的作用。
奥尔夫的随乐律动实际上是由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演变而来的,这它已经是综合音乐感觉的练习了。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根据音乐感觉(可以是节拍节奏、音高、音乐走向、力度、速度、音色、乐句等任何音乐元素),即兴做出相应的肢体动作。奥尔夫随乐律动既可以是单旋律练习的一个人律动,也可以是多声部旋律的多人配合律动。
音乐游戏是指根据一首乐曲,短时间内编创出简单的游戏活动,然后在音乐声中开展游戏。音乐游戏虽然属于更高层次的内心听觉的综合练习,却并不困难,并能够积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受学生的欢迎。
在聆听与视唱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动起来”,带领其综合表现音乐,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内心听觉,还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专业表现力,拓展其艺术创造力[5]。
在高等院校音乐专业的“视唱练耳”课程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事制宜,选择合适的音乐内容和教学方法,能够将多种教学法融合在一起,融合在每节课的课题中,循序渐进的展开,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逐步培养学生的音乐内心听觉,提升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缪天瑞.音乐百科词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2]许敬行,孙虹.视唱练耳(一)[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9.
[3]陈玉丹.音乐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陈蓉.音乐教学法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
[5]黄梅.应用型高校音乐专业学生自主学习重要性研究——以安徽省二本院校为例[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4):183-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