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华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学课堂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大学教师是“立德树人”的践行者与引路人,高等学校是“立德树人”的责任主体。党的十九大报告还提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高等学校处在学校层级结构中的最高层次,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任重道远。
我国在大学传统上是重视道德教育的,古代的《大学》中就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也是我国古代传统大学教育的三纲领。直到目前,我国的大学在形式上也将道德教育作为重要内容,许多高等学校的校训中都把“明德”作为重要内容。但在现代大学的发展和大学教育的实践中,知识追求、知识创新越来越受到重视,精神追求、道德教育逐渐弱化,知识与道德的疏离越来越严重,道德价值在大学生培养中的作用受到了忽视。
导致大学教育中知识与道德疏离的原因与表现是多方面的。首先,在教育目标上,科学主义至上、人文主义式微。科学主义以“科学是万物的尺度”取代“人是万物的尺度”,淡化了人的主体性与人类的精神,把自己推向了人文主义的对立面。在科学主义占据中心地位的大学教育中,教师和学生被异化为符号和数码,对大学教师的管理与考核主要看其教学工作量、科研产出数量等一系列数量指标,对学生的考核主要看其考试分数、竞赛成绩等。这种管理模式助长了大学文化中的功利主义,强化了大学师生对利益的追逐,弱化了大学的人文关怀与价值信仰。其次,在对道德教育本质的理解上,存在片面性和虚伪性。道德的核心是公平、公正,是利益、权力、机会与分配的公正与合理,道德教育的基础是人们对实现公平、公正的追求。但我们在以往道德教育的实践中,却把“奉献”、“自我牺牲”、“利他”等作为道德教育的核心。这实质上混淆了理想生活世界与现实生活世界的界限。“奉献”、“自我牺牲”、“利他”等强调单向性,是一种终极性的道德理想,而“公平”、“公正”、“平等”强调双向性,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的基础。在现实的道德教育中,如果混淆边界,忽视道德教育的生活基础,忽视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关照,就会导致道德教育的虚伪,也导致道德教育的无效。最后,在教育实践中,道德教育表现出低效性与边缘性。大学越来越被看做围绕知识传递与知识创新而组织起来的纯粹知识机构,失去了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完整理解,道德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灌输式的、被动的、强制性的,道德教育过于形式化、空洞化,远离了真实的生活世界,造成了人们对道德教育的拒斥,导致了道德教育的低效。在学校管理中,学科建设、科研产出、就业率、考研率等处于核心位置,道德教育只是办学质量的一个软指标,对学生的责任感、荣誉感、价值观念、敬业精神、道德素质等也缺乏有效的评价考核机制,导致道德教育成为大学教育的附带品,价值体系和道德观念处于被冷落的边缘位置。在具体工作中,有的教师只顾自己多承揽科研项目,多出科研成果,忽视自身思想道德与学术道德修养,缺乏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在师生中造成不良影响;还有的老师掌控不好三尺讲台,课堂上信口开河,不钻研教学艺术,不重视言传身教,知识传授与道德教育严重脱节。有的管理干部管理知识学习的不深不透,缺乏基本的奉献精神与服务意识,讲条件比待遇,道德修养水平不高,对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一部分学生自我意识膨胀,只关心自身利益和自我发展,对同学、对班级漠不关心,知识学习与道德修养不能协调发展。
实现知识与道德有机融合,落实“立德树人”是一种系统工程,既需要形成优良的学校文化环境,也需要人人参与“立德树人”的伟大实践。高等教育系统可从学校、院系、大学教师和学生等四个方面构建“立德树人”的立体教育网络,把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有机融合落到实处。
学校要加强顶层设计,既要重视知识创新,更要加强道德建设,切实承担起“立德树人”的主体责任,营造“立德树人”的校园文化。知识创新、学术研究是大学的重要职能,要实现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目标必须重视知识创新,但大学绝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知识创新和职业训练机构。人才培养是大学最基本的职能,“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伦理价值方面的认识和能力越来越重要,高等学校在知识传授、知识创新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品德修养与道德教育,实现知识与道德的有机融合,培养有价值观、有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的人。
院系是高等学校“立德树人”主体责任的主要承担者和落实者,院系要健全师德考评和奖惩体系,贯彻执行“立德树人”的相关政策,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聘用和奖惩的首要标准。行政管理人员、学生辅导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修养与道德水平,用自身的知识修养影响学生,用高尚的道德品行感化学生,在服务中育人,在管理中育人。
大学教师要身体力行,高度重视知识创新与道德建设的有机融合,成为知识与道德融合的模范与表率。知识水平高、学识渊博、学术影响力大的教师,学生会心存敬畏,产生内心的羡慕崇拜,取得超乎寻常的教育效果,这就要求大学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创新能力和水平。但另一方面,道德规定知识的方向,道德的价值始终高于知识的价值,教师无道德,知识就会成为害人的利器,大学教师要高度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作风建设,以德施教、以德立身,以高尚的师德教育感染学生。同时,大学教师要积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重视将道德教育融入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事业心、责任感、团队意识等优秀品格,充分发挥课堂的立德树人作用。
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念,努力提高知识学习与道德修养有机融合的自觉性。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是学生的基本任务,学生必须刻苦学习,加强能力培养。但知识学习与道德修养两者不可偏颇,学生还要深刻认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努力成为知识渊博、品德高尚的社会栋梁。
(作者李福华,青岛大学青岛教育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