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慕课”背景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探析

2018-03-31 12:38彭文刚李
社科纵横 2018年4期
关键词:慕课思政课思政

彭文刚李 娟

(1.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0;2.湖北警官学院思政课部 湖北 武汉 430070)

近年来,随着“慕课”(MOOCs)在世界范围如火如荼地开展,我国高等教育界也掀起了巨大波澜。慕课被很多学者寄予厚望,被认为是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途径,并在很大程度代表了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与趋势。“在某种意义说,由于MOOC适应了现代信息技术的潮流,将先进的网络基础与当前学生获取知识的习惯(更多的学生喜欢通过视频、网络而非传统的纸质书本)很好地结合起来,确实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是一场学习方式的革命。”[1](P168-171)慕课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提供了一种更为科学的区别于传统形式的教学模式,在一定意义上将会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进步。但是面对慕课热,我们需要理性地思考,辩证地分析。作为我国高校意识形态的建设重要阵地的思政课是否适合简单照搬MOOC模式?在慕课背景下,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如何实现创造性的转化,以改进思政课教学的效果,成为一个需要认真加以探讨的重要理论问题。

一、高校思政课传统模式的弊与利

我国高校思政课的主要职能是传播主流价值观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它承担着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功能。但长期以来,由于诸多原因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备受诟病,这集中体现为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方式单一刻板,学生抬头率低、参与度低,教师在教学过程缺乏获得感。因而当慕课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传入我国以后,无论是思政课教师还是大学生都欢欣鼓舞,似乎如果思政课教学采取慕课模式,那么传统思政课的所有弊病都可以一劳永逸地得到解决。这样一种对待慕课的乐观主义态度,显然是非科学的,不切实际的。只有全面地评估和考察传统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弊与利,才能真正破解高校思政课教学所面临的困境。

高校思政课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病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传统的思政课教学过于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而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思政课由于其特有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特征,使其教学模式非常显著地区别于其他课程。思政课教师必须非常严格地讲授教材内容,立场坚定地传达主流的价值观,全方位地讲解我们党和国家的基本战略方针和政策。因而教师的权威不能被挑战,教师所传达的观念不能被质疑,而学生则只能被动接受,不得反驳。这种师生关系的不对等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学生失去了对思政课的兴趣,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不得不坐在教室“左耳进右耳出”,任凭思政课教师苦口婆心的谆谆教诲,我自岿然不动。因此教师的讲课成了独白,学生成为“沉默的大多数”,课堂是教师的独角戏,教师的话语成了学生的“摇篮曲”和“催眠曲”。其次,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因单纯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所以教学过程更多地是教师枯燥地“宣讲”,而忽视了学生的接受情况和情感认同度。传统的思政课在很多学生心目中就是一种枯燥的脱离生活的教条,它似乎不仅缺乏理性的分析而且显得虽“高大上”和“空冷远”,不接地气。教师在教学时更注重基本原理的“入脑”,而忽视原理及其所蕴含的价值观的“入心”、“入行”,没有考虑以这种较空洞的讲授方式是否能使学生真正地认同。最后,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形式较为单一,导致思政教育是填鸭式的灌输,师生之间缺乏良好的互动与探讨。由于学生对思政课的偏见,教师教学的按部就班,导致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外在的,并没有实现教学相长。学生很少就教学内容提出真切的问题,甚至根本就不提问,教师也只是象征性地向学生提出非常简单的问题以活跃课堂气氛,因而彼此之间难以交心。教学效果差,就不难理解了。

但是上述所指明的高校思政课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病并不意味着其一无所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有不可取代的一些优势,这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思政课教学的核心是意识形态教育和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因此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和人文情怀对学生有着重要的感染和示范作用。传统的思政课教学虽存在诸多问题,但也不乏一些优秀的思政教师大受学生欢迎,这是因为教师在课堂中的耳提面命感染了学生,使学生产生的强烈的认同。其次,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师生之间面对面的精神交流的过程,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听课反应中随时调整自己的讲课节奏和讲课方法,从而采取及时的更有效的表达形式。因而正是这种无声的眼神交流可以促进教师瞬时改进自己的思路,提升自己的讲课艺术。最后,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使教师可以掌控课堂秩序,对学生的错误观点和错误言论进行及时的批评,并进行正确的引导。传统的思政课堂虽沉闷,但基本不会犯政治错误。

综上,高校思政课的传统教学模式弊利兼备,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更好地发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可取代的优势,而克服其显而易见的弊端;与时俱进,使高校思政课既讲理又讲情,既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彰显科学分析精神,使学生真正喜爱的思政课。

二、以慕课为契机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创新

MOOCs的兴起及其显而易见的社会效果,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提供了重要契机,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革新已势在必行。但如何借鉴MOOC来推动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创新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学者认为明智的做法是将思政课全面实行慕课化,而其他一些学者则对慕课本身就充满了质疑因而反对思政课教学照搬慕课模式。这样两种对立的态度表明上相反,但实际上都是片面的不科学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从根本上应遵循思政课的性质和教学规律,并不是简单模仿和照搬慕课模式,而是将有益启示运用于思政课教学改革实践,切实提升思政课的凝聚力和实效性。”[2](P140-143)笔者认为只有将思政课教学与慕课有机结合,实现创造性的转化,才是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方向与出路。

首先,实现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慕课之所以大受欢迎,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适应了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和接受信息的习惯,充分强调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但需要指出的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并不意味着解决一切问题,因为高校思政课并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价值观的培育和意识形态引导,这不是仅仅靠学生的自觉学习就可以解决的,教师的课堂设计和言传身教更为重要。因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并不能完全被取代,重要的是将慕课作为一种新的技术手段和教学方式融入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时代化和现代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体仍然是课堂教学,慕课、微课程等形式只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3](P143-146)

其次,促进思政课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慕课形式得到很多学生的认可,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它以网络为载体,以制作精美的简短视频来传达知识,并以游戏式的通关小测验作为课后练习,强调师生之间通过网络平台的即时互动与交流,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因而高校的思政课教学也应当努力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感受。如可以重组教材实现专题教学,从现实的热点事件出发,逐步引入学理上的基本原理,使学生意识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远不是脱离现实,相反它内在于生活,可以更加深刻地解释现实。还可以推动情景式教学的开展,如邀请道德模范现场演讲,或把学生带到实践教育基地、革命博物馆等进行激情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增进学生的思想觉悟。另外还可以别出心裁地实行表演式教学,选取思政课教材的某些易于操作的章节,让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进行展示,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在熟悉“剧本”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要点,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性,调动其积极性。

最后,推动课堂教学的个性化,注重师生之间平等对话。慕课因尊重学习的主体地位而大受学生欢迎,同时慕课的网络平台方便师生之间即时的平等交流而被人们所称道。思政课教学可以充分利用慕课的这个显著优势,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和具有感召力。教师可以少讲,而让学生多讲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敢表达自己的见解,而教师只需点评学生的观念,纠正学生的错误。教师可以给出一些较具代表性的讨论题目,让学生做ppt并发表主旨演讲,其余学生可以作为评委来点评,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课程的生动性。教师也可以将课程设计成讨论课的形式,师生就某些热点难点问题深入辩论,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而不必完全拘泥于教材,充分尊重学生的求知欲、表达欲,尊重学生的人格,使大学生从内心接受并亲近思政课。

三、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形式创新与教学内容时代化有机结合

传统的高校思政课之所以对学生缺乏吸引力,除了老旧古板的教学形式难以被学生所认同之外,更为重要的是教学体系中的内容陈旧,既缺乏与人文社会科学最新理论成果的对话,也忽视了“95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与生活状态,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除了形式要丰富多彩,内容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地时代化、现代化,实现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

受慕课形式的启发,很多人认为如果高校思政课不够生动、不够有趣、没有笑声、气氛不够活跃,那么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不成功的,于是过度地强调形式的趣味性。形式的新颖固然重要,但形式如果脱离内容就是不严谨、不科学的,违背了思政课教学的初衷。王国维曾深刻地指出“可信者不可爱,可爱者不可信”。思政课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尽管不太“可爱”,但是它是“可信”的,而且我们也应当为这样一种“可信”进行辩护和论证。所以一味强调思政课的趣味性,可能会导致将思政课娱乐化、庸俗化,违背思政课教育的宗旨。只有在强调思政课内容的科学性的基础上,谈论教学形式的多元化、生动化、趣味性才具有意义。本文第二部分已经提出了思政课形式创新的一些思考,那么如何实现教学内容的时代化呢?

首先,教学内容要贴近生活,关注学生所关心的理论与现实问题。理论只有联系现实、解释现实,才能获得生命力和成为人们自觉的认同。因而,思政课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艺术将教材中严谨的、术语化的语言体系转化为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真正做到深入浅出。只有这样,高校思政课才会改变过去的刻板、高冷的形象,使内容更加丰富,更富有现代性的气息。同时,教师也应加强经典理论的现实说服力,向学生证明这些理论不仅没有过时,相反它们仍然是我们的时代、我们的生活所不可或缺的指导性观念。

其次,教学内容要关注理论前沿,让马克思主义说“现代话”。马克思主义理论并非是僵化不变的教条,它需要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自身。“思政课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简单独白,而是马克思主义与其他理论的平等对话,如果思政课不能主动为学生提供思考和比较的空间,那么其他意识形态就可能乘虚而入,马克思主义只有通过与其他思想形态的比较、论辩、斗争才能脱颖而出。”[4](P13-16)

最后,教学内容要注重“讲理”,坚定学生的理论自信。很多学生之所以对思政课缺乏兴趣,其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教材在很多时候只是“告知”经典理论,但缺乏对经典理论得以产生的逻辑机理进行详细论证,导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认识不够深入。因此,教材有必要在西方思想史的逻辑进程中来揭示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产生的理论、现实原因;有必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的冲突中来阐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合理性;有必要在当前价值多元化的国际背景下说明“意识形态终结”的错误性并证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四、结语

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创新和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社会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相信随着教师角色的重新自我定位,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教学形式的不断丰富和多样化,教材内容的不断现代化和生活化,思政课的吸引力会大大加强,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将明显提升。

参考文献:

[1]彭文刚.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的困境及MOOC所带来的启示[J].社科纵横,2015(11).

[2]高静.慕课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启示[J].高教研究,2016(5).

[3]庄仕文.慕课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启示[J].新余学院学报,2017(1).

[4]兰雪花.MOOC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究[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

猜你喜欢
慕课思政课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慕课环境下的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