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国家阶级本质和职能理论新探

2018-03-31 12:38郭元元姚继然李广平
社科纵横 2018年4期
关键词:阶级资本主义职能

郭元元 姚继然 李广平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00)

国家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最基本的问题,而国家本质和职能又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首要问题。毫无疑问,阶级性是国家的本质。经典马克思主义者极其详尽阐述了国家阶级本质,因此问题关键不是确定阶级性是国家的本质,而是究竟如何理解国家阶级性本质,国家阶级性内涵是什么?它们是如何表现出来?国家究竟承担哪些具体职能?只有弄清楚了国家阶级性内涵、本质、表现,才能更深入分析国家职能、社会政治作用、功能、运动形式、特性。

一、如何正确理解国家的阶级本质

如何理解国家的阶级性本质。主流观点认定国家即国家机器和国家权力的阶级本质的表现在它们(国家、权力、上层建筑)与社会各阶级性利益群体的关系;相当普遍的情况是国家或统治集团的公共政策总是明确地偏向统治阶级的利益,成为少数社会政治集团或既得利益群体利益代表;文化、舆论也明显突出宣传特殊利益集团。国家是统治阶级的工具,是某个阶级或利益群体特殊利益的代表的观点,的确反映了古今中外国家存在运行发展的现实。但国家如果不代表社会公共、普遍利益,而是代表阶级群体特殊利益,会导致国家变形。无论是经典马克思主义还是新马克思主义坚持国家是阶级统治工具的观点。对这一观点论证明显受到了以下挑战:国家承担起很多社会公共管理职能,提供日益丰富的社会公共产品,社会性、服务性、中立性越来越强。中立性要求国家不能仅仅代表少数利益阶层的特殊利益而应当代表统治阶级的政治利益,即对统治合法性的追求。

国家如何追求实现统治的合法性呢?英国马克思主义者米利班特在解释为什么国家应被看作是统治阶级的的工具时指出,国家是一个结构性、客观的非人格性的东西,“国家是附着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上面的,它不可能是任何别的东西。国家的性质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性质和要求决定的”。任何政府不能忽视也不能逃避这种“结构强制力”的。应当说米利班特对阶级统治工具所作解释,显然是吸纳了普兰查斯的观点。后者认为,资本主义国家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一种结构,它通常不维护特定阶级的特殊利益,也不与特定阶级结盟。相反,国家支持和保护资产阶级统治所必须的制度和社会关系。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都是由“结构和关系制约”。可见,国家与阶级的关系并不直接表现为国家与特殊阶级集团的特殊利益的关系,而主要通过国家与生产方式(或结构)的关系加以体现。

恩格斯在谈到国家本质问题时指出,资本主义国家的实质就是“资产阶级社会为了维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共同的外部条件,使之不受工人和个别资本家的侵犯而建立的组织。”[1](P300)因此,现代国家的经济职能并不在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条件、因素的直接干预,而在于对生产方式的“共同外部条件”的维护与调节,以对生产方式的间接控制。即使是资产阶级国家,它的所有经济职能也只能维持资产阶级的共同利益,而不可能维护所有个别资本家的利益。相反,资产阶级国家为了维持社会共同生产条件和共同利益,有时是不惜侵犯或牺牲个别资本家利益。因此,维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始终是资本主义国家或权力最重要职能,这是资本主义国家阶级本质最集中体现。

所谓阶级就是一定历史时间——空间之中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体系,也就是指社会形态的基本矛盾运动。马克思将社会看作活的机体,确定了作为一定生产关系总和社会经济形态的概念,它要求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为生产力的高度,才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进程。通常观点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矛盾规定为社会基本矛盾。事实上社会形态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和再生产的矛盾。恩格斯认为:“历史中的决定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的生产和再生产。”[2](P9)生产方式作为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结合的社会形式,是资本与剩余价值的相互作用,是资本的生产和再生产的辩证关系,是生产条件的使用、消费与生产条件的替换、补偿、更新及更大规模再投入,以确保生产本身的连续性、可持续性及长期存在下去的过程。在《资本论》第3卷中,马克思论述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一般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历史规定的形式。而社会生产过程既是人类生活的物质生存条件的生产过程,又是一个在历史上经济上独特的生产关系中进行的过程,是生产和再生产着这些生产关系本身,因而生产和再生产着这个过程的承担者,他们的物质生存条件和他们的相互关系,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像它以前的所有生产过程一样,也是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进行的,但是,这些物质条件同时也是个人在他们的生命的再生产过程中,所处的一定的社会关系的承担者。这些物质条件,和这些社会关系一样,一方面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前提,另一方面又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结果和创造物;它们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生产和再生产的。”[3](P925)

现代阶级是资本决定的生产关系,是以资本和剩余价值相互作用为核心本质的生产关系系统,是以社会总资本(社会总产品)再生产、循环方式为主导、核心的生产和再生产的辩证关系。生产主要是剩余价值和资本的生产。资本是生产财富、剩余价值的价值。社会生产过程是以雇佣劳动关系为前提通过劳动过程,劳动资料劳动力使用,消耗生产剩余价值,以及将剩余价值的一部分通过扩大再生产,转换为资本的积累。这是阶级的运动规律和关系的经济内容。通俗地看,现代阶级关系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主要是:雇佣劳动关系、剥削与占有关系、积累—消费关系、工资—利润分配关系、劳动—资本的从属支配的关系、。

问题在于,这种阶级关系或生产关系如何得到维系、实现并长久地可持续存在下去。这涉及再生产这一概念。在《资本论》及手稿中,马克思将生产和再生产列为资本运动两大基本职能。所谓再生产是指生产的各种要素在使用消耗后,所进行的周期性的补偿、替换、更新、新陈代谢及再投入的活动,以保证生产的连续性、可持续性,保证生产过程与社会系统能具有长期生存的寿命,或即使暂时被消灭了,也能够再生;再生产包括生产关系再生产或阶级再生产、生产力再生产、社会再生产。生产力的再生产,也就是生产条件的再生产。一方面,是生产的物质条件生产资料的再生产和劳动力的再生产;社会再生产是生产过程承担者的人、权力及社会关系的再生产。社会关系再生产,即是社会行动者及行为之间的互动关系、权力关系。生产和再生产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它真正揭示了现代阶级的本质及全部内容。这一矛盾运动存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发展的全部历史中,它们是较之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更为根本的矛盾。因此,分析国家阶级本质,要将其纳入生产与再生产的矛盾或相互作用之中,一方面要研究国家、权力、政治、法律、上层建筑与生产的关系,即与剩余价值、资本积累之间关系,即国家与阶级关系的具体表现;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分析国家和再生产之间的辩证关系。国家作为元权力和统治机器是维护、承担,生产职能、承担再生产职能、促进积累、增长职能,特别是资本积累再生产的公共权力机器体系。

二、国家和生产的关系

所谓社会生产不单纯是物质生产,主要是指资本和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产品是剩余价值的一般形式。它们同国家权力关系是:它们依附于资本、剩余价值,是实现资本促进剩余价值最大化的能力或力量体系。国家权力的形式是多种多样,暴力机器、军队、武装警察、符号权力机器。剩余劳动、剩余产品,是国家机器各部门物质经济基础。公共权力运行直接依赖于各项硬件、软件;官僚部门、政党、议会的各种办公场所、设施和公务员的工作报酬,公务活动的各项事务,尽管内容、行为方式千差万别,都来自剩余价值生产提供各项资金、经费。没有剩余产品,国家机器及权力无法履行其职能。通过财政这一国民收入再分配渠道,国家占有大量剩余产品,消耗剩余产品,并且使用剩余产品,以此形成了国家权力对社会的干预体系能力。这不仅体现作为上层建筑的国家对经济的依赖性,更是充分体现了国家的阶级性。“阶级斗争的中心问题都是剩余的榨取和占有……国家不但作为一种占有剩余产品的手段而出现的……而且是作为一种分配方式而出现的,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分国家占有的剩余……”国家可能是剩余占有的第一个系统的工具,甚至可能是剩余生产的第一个系统的组织者。[4](P44)

1.国家通过财政手段占有剩余产品后,国家本身成了剩余的消耗者。古代君王进行战争,建筑巨大陵墓,惩罚劳役,收取实物地租都是消耗民力、财力非生产行为。非生产阶级是与生产阶级、生产劳动相联系的。剩余产品的创造者是生产阶级,非生产阶级是分享剩余价值的群体,是靠赋税中的私人收入部分享受主体而存在的。

2.国家还是剩余的使用者;通过使用剩余履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各项职能。

3.但是国家权力不单单是非生产的,更重要的是它对于社会生产、对于经济活动、对于剩余价值生产力与资本的相互作用起巨大的作用。任何国家的资产阶级都是运用国家或上层建筑的力量来推行维护资本对劳动的雇佣制度,确保剩余价值和资本最大化。资产阶级“不能单纯依靠经济关系的,还要依靠国家政权的帮助才能确保自己榨取足够的剩余劳动的权利。”[5](P300)通过法律、管理、技术,使雇佣劳动者“被迫习惯于雇佣劳动制度所必需的纪律。”

具体来说,国家权力主要通过法律手段、企业文化、行政管理、生产投资和直接经营的方式履行对社会生产的保障职能:

第一,通过劳动立法和相关的立法调节劳资关系,保护劳动者权益。通过合同法、规范劳资契约,工会法允许工人组织工会,建立劳资协商,谈判机制,督促在报酬、工作时间、社会保障、安全生产、职业病防治、女工权益……方面,保障企业员工的权益;同时,调节规定劳动时间、强度,制定并约束员工遵守企业的劳动纪律、工作纪律,承担相应义务。劳动立法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建立制度化劳资关系体系,来解决劳资冲突。这是确保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条件。

第二,在实行社会主义企业制度的国家,国家是各类公有制企业的投资者,因而通常直接承担公有制企业的内部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

第三,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国家通常制定各类企业法、公司法,对企业的产权制度、运行方式、组织和管理进行规范。

第四,为企业经营创造良好外部环境,通过工商行政管理,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

第五,通过商标法、知识产权立法,及其它方面政策促进企业的研发、科技创新。

三、国家与生产资料再生产的关系

由于再生产可分为生产力(生产条件)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而生产条件再生产又可分为生产资料再生产和劳动力再生产。国家承担生产资料再生产的具体职能。生产的物质条件再生产,是确保生产过程连续性、可续性的周期性新陈代谢的最基本的条件。生产物质条件再生产是生产力再生产的基本内容,它同劳动力再生产相结合成为实现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实现条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资料再生产的所有具体环节、活动方式、行为,都不是单纯行为,而是通过资本再生产,也包括货币流通、循环,主要是不变资本再生产的固定资本的投资和再生产,是生产资料再生产的最重要条件或职能。

(一)固定资本再生产和投资。

固定资本再生产和投资是生产资料再生产,特别是生产资料扩大再生产最基本的力量,也是推动经济发展主要动力。早在19世纪,马克思就明确认识到了国家承担生产性企业、铁路……的固定资产投资的职能,主要采取“国家资本”的形式,这一形式是国家发挥经济职能,对整个社会资本运动进行调节重要方面;它是指国家实力,国家优势增长的重要表现。这里的“国家资本”,主要是指“政府在采矿业,铁路等等上面,使用生产雇佣劳动,起产业资本家的作用。”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国家资本的形式和范围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家资本进一步以“国有资本”的形式在宏观经济运行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推进固定资本投资的可持续性增长,国家通常采取以下措施:鼓励居民企业、政府进行储蓄,为投资提供资金来源;制定投资项目部门、产业、企业及区域发展规划;建立日益完善的投融资体系;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刺激投资需求;鼓励民营资本、社会资本投资;制定合理固定资本投资战略,理顺投资结构,尽一切努力提高投资效率。

(二)能源和原材料供给、保障。

能源和原材料是生产物质条件、生产资料基本内容,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国家机器的运行,都是绝对不可或缺的。世界近一百年历史,特别是在垄断资本发展及军事扩张,基本上是围绕石油,战略自然物资方面的经济需求,生活需求及战争需求而展开。政治是能源政治,战争是石油战争,国家和垄断资本的冲突,归根到底也是围绕能源和战略自然资源展开的。在许多致力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发展中国家,必须首先解决能源和原材料行业的发展。石油工业的建立及石油产品的解决不仅解决工业,国防能源急需,同时也为石油化工业发展,解决纺织工业原料,农业化肥生产能力,为解决人民穿衣吃饭问题奠定了基础;电力工业的发展更是当代工业、农业机械化、现代化、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及城市化,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能源和原材料生产、供给及能源节约是一个庞大系统,是现代化过程中一直有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在国际政治、经济交往中,对能源和稀缺原料的争夺越来越激烈,成为影响国家竞争力、综合国力战略问题。从这些意义上讲,能源和原材料生产供给、进出口及争夺,是当代资本主义的生产物质条件、资源再生产,确保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剥削、占有、分配、分工及积累消费关系的连续性、可持续性的重要行为和职能。

(三)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

工业化、城市化及现代化所需要及基本内容,基础设施的投资与建设一直是固定资本再生产和投资的重头戏。它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不断丰富、发展的。交通设施和体系的形成及改进。修建铁路,铁路网,实行铁路运输技术升级,建立高速铁路。建立公路网,高建公路,船舶及水运、海运及一切物流系统;通讯设施建立和完善。电报网,电话网,互连网及移动通讯网络;邮政通信网络;住宅投资。无论是作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住宅投资,一直是固定资本投资的重点,是决定一定时空区域固定资本再生产、投资乃至决定国民经济状况的主导部门,理所当然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再生产固有内容;投资建设新企业和战略性产业生产资料的再生产,归根到底是生产力的再生产。决定一国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通过投资建设越来越多新企业,特别是建设对国民经济发展全局至关重要的支柱性、战略性产业的固定资本投资和再生产。自从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发达经济体相继形成了棉纺、铁路、煤冶金、石油化工、汽车、航空、航天、原子能、计算机……等等主导、战略性产业。这些主导性产业投资是决定国民经济长期增长,工业化强大动力;它是国家管理国民经济主要内容。为了投资新企业及战略性产业,各国政府还特别重视企业设备更新,技术改造及技术创新。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环境下,国家采取各类举措推动企业、社会的技术创新,推动高新产业的发展。

(四)土地,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的管理和保护的生产自然、物质条件的再生产也是国家的重要职能

作为国家活动重要内容,如何保护土地、水资源、自然资源、矿藏、环境、生态都是生产的自然条件环境,土地对自然资源是稀缺的、不可再生的,如何在有效利用、开发土地、自然资源,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确保土地资源的保护;水资源的开发、有效使用、节约、特别是水利设施的投资建设,水资源的保护合理调配;而且在经济发展同时,将经济发展环境、生态代价降到最低,构建生态文明,是现代国家越来越重要的任务,因为这些任务事关人类生存及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在当今全球化日益发展时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充满了“粮食危机”、“能源危机”,经济高速增长,现代化、城市化导致土地这一稀缺资源的流失。特别紧迫是产生了日前严重的环境生态危机。国家应当高度重视粮食安全,能源稳定保护土地资源,提升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紧迫性。同时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情况下,国家要有竞争战略,创新战略,高度重视“科学技术”这一第一生产力的意义,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努力推动产业升级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完善投资环境,改进投资结构,提升投资效能。可见,现代化与全球化使生产资料再生产成为国家活动中越来越重要职能或作用。

四、国家与劳动力再生产的关系

(一)劳动力再生产

为了确保资本主义阶级、生产关系再生产,保障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剥削、占有、分工及分配、积累——消费关系的长久,可持续性存在、发展下去,国家要承担劳动力再生产活动。“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生命)中存在的。每当人们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5](P805)。劳动力的再生产包括多重内容,既定同一劳动力在使用消耗后如何修复,劳动力新陈代谢,劳动力的形成、供给、需求、就业、宏观人口再生产,劳动力身体健康。可见,劳动力再生产事实上包括人们的日常生活及生命历程的方方面面的需要。

(二)国家在劳动力再生产职能中的作用

在这一过程中,政府或国家扮演着主导者角色。1.国家通过立法调节、规范婚姻家庭关系,保护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的合法权益,确保家庭关系和谐稳定,使家庭能顺利承担再生产各项职能。2.制定人口、生育政策、法律,调控人口的规模、确保人口再生产的质量。保证优生优育。在不同的国度,实行不同人口政策。3.国家在教育、人力资源开发使用方面承担主力军的作用。国家,通过教育投入,法规政策体系,建立教育体系,提高居民的教育水平。4.国家在人们衣食住行……日常生活需求满足方面,承担着主要责任。5.国家通过提供数量巨大质量优良的公共服务、公共产品,保障居民的各项民生权益:教育、医疗、住房、休息、生命安全,劳动保护、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济、养老……方面的权益。这些民生方面的权益实际上就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具体职能。

现在,国家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民生困境,民生问题已成为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解决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的全局性问题。中国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在带来社会繁荣国家崛起的同时,也产生了众多民生难题。这些民生问题已成为当前中国最大的问题。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为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劳动力再生产职能的丰富、发展,应当成为现代国家职能发展的中心或重点。

为了有效履行国家在劳动力再生产方面的职能,应下大力气,建立和逐渐完善公共产品生产和供给体系,构建逐渐完善的社会保障、福利制度,推进共享发展理念。公共集体福利存在,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特征。

(三)劳动力再生产职能和国家阶级本质、合法性职能的关系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雇佣劳动力在一定时间、强度中消耗,是商品价值、剩余价值及资本的源泉,所以雇佣劳动力再生产是确保雇佣劳动,剥削、占有、分配、分工等阶级的根本基础。国家在劳动力再生产职能方面发展,说明了国家的社会性、公共性、服务性的成长并不是对国家阶级本质的否定,而是国家阶级本质的实现。由国家劳动力再生产职能所决定的阶级本性成长,是形成国家政权统治合法性的基础。中外政治发展实践充分证明,一个国家地区的居民的民生问题解决得好不好,社会福利制度是否存在或健全,直接关系到和谐稳定与国家长治久安,将影响人心向背与国家政权稳固与否。国家劳动力再生产职能发展,是形成国家统治合法性内在机制。

五、国家与社会再生产的关系

社会关系即是权力关系,是生产关系的承担者,雇佣劳动力的主体及资本所有者组成的社会行动者之间,人和人之间的权力或影响力关系。具体包括社会分层与流动关系,社会矛盾冲突、社会同一性,合法性关系。统治阶级为了确保社会生产关系正常秩序,必须建立社会结构关系的合理化。

(一)维系社会分层,促进社会流动

社会分层是社会人群的分级分类体系,社会每一个成员根据其在社会分工体系中的位置,地位及影响力被纳入到社会分层或等级系统中。国家作为阶级统治机器、元权力,是社会价值物权威分配者、供给者。通过社会价值物分配,使社会人群分属于社会不同群体类型或等级之中。制度是决定社会价值物分配基本因素,官僚机构科层制,公务员等级制,大学招生制度,文凭、职称、学位、竞赛……等制度,就是决定社会成员在分层体系中分配配置。

当然国家也促进社会流动,特别是社会底层人群,向上垂直流动,提供渠道。这种向上流动机制将被统治阶级中优秀、精英人才吸纳到统治阶级队伍中,对于巩固阶级统治秩序极为重要。

(二)运用法律及其它方法化解社会矛盾,缓解社会冲突

如何化解日益多样、尖锐社会矛盾、冲突、对抗,是社会关系和权力再生产所面临的重要问题,社会矛盾或冲突产生于利益纠纷,权力争夺,位置或机会竞争,文化观念的差异。国家的基本职责就是将社会矛盾、冲突、对抗纳入到统治秩序之中。其中法律是化解矛盾或冲突最基本形式、手段。除法律之外,宗教、道德,作为意识形态或文化对于形成及缓解社会冲突也有重要影响。关键的举措是:政府要认真履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向社会提供数量丰富、种类繁多、质量优良的公共产品,并且构建以解决民生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为目的,针对不同社会人群的管理、服务、权益保障体系。逐步消除分配上两极化,贫富悬殊。

(三)努力构建社会认同,形成社会共识,实现统治合法性

国家政权追求的根本目标是实现统治合法性。合法性生产与再生产是权力和社会关系再生产的集中表现。它是如何形成?国家的决策应当公平、公正,体现普遍、公共利益,而不能偏向某些利益集团的特殊利益。现实社会中,虽然政治统治阶级或集团的决策通常直接服务于统治阶级中某些利益集团的利益,但为了实现统治合法性,国家不应当直接代表某个阶级集团的特殊利益,而应当成为公共利益的代表,体现“正义”、“平等”。统治阶级在一定情况下,实施向被统治阶级或弱势群体倾斜政策。

正如恩格斯所说:现代国家本质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共同外部条件,这里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共同外部条件是指积累、生产条件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它们明显超越了不同阶级的特殊利益,能在一定条件下带来双赢。如积累、增长是带来资本赢利、财富的无限扩大过程,体现了资产阶级的绝对利益,但作为积累的增长,扩大再生产会带来就业增长、工资增长,“使他们(即工人阶级)能够扩大自己的享受范围,有较多的衣服、家具等消费基金,并且积蓄一小笔货币准备金”[5](P678);增长意味经济繁荣,工人阶级消费水平提升,就业率上升。在这个意义上讲,资本积累对劳资双方,社会各阶层,甚至对国家都有益处的。劳动力再生产领域更是集中体现劳工权益、就业、劳动报酬、消费水平、教育、医疗、社保……各类民生领域构成了工人阶级及其家庭的具体权益,需要国家对劳动力再生产各项职能的维护、保障,表明了国家对工人阶级权益的保护。但国家承担劳动再生产职能不能仅仅是为了维护工人阶级群体的利益,同时也从根本上在维护、实现资本所有者的利益。工人阶级再生产本身不过是资本再生产过程的一个要素。“工人的这种不断再生产或永久化是资本主义生产必不可少的条件”[5](P627)。劳动力再生产不仅体现工人阶级需求、利益,同样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益处。过分侵犯劳动利益,导致劳动力使用低效率,高成本,使劳动力萎缩,事实上阻止或破坏资本或剩余价值的最大化,所以,通过对积累,再生产的保障,有助于国家决策公正、公平,体现公共利益。

普兰查斯指出:“国家的职能是要从政治上瓦解被统治阶级,而与此同时,却从政治上来组织统治阶级,防止被统治阶级在国家中心作为阶级出现,使统治阶级在那里作为阶级出现……”这种国家是作为统治阶级的国家而存在,同时又从国家中心排除阶级斗争[6](P205-206)。通过国家干预及意识形态的影响,千方百计阻止无产阶级群体革命行动外,替代阶级斗争革命部分职能,部分满足被统治者需要,并从制度上、法律上规范劳动与资本的矛盾,对抗,使其尽量不激化趋入平衡,缓和。经济增长带来的繁荣,福利国家制度,文化意识形态上的洗脑,足以瓦解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

(四)国家特别重要职能是将生产关系阶级关系转变为多样化差异性的权力和社会关系

马克思指出:“他希望他们保持一种单纯私人关系,希望他们彼此之间只作为个人进行交往,他们没有注意到,在分工的范围内,私人关系必然发展为阶级关系。”[7](P503)要瓦解阶级斗争、革命根本途径是将生产关系、分工、阶级关系,变为个人与个人、主体与主体之间权力关系、社会关系。包括同一、认同、支持、依附、信任,以及等级、分层、分工、分配、社流动、身份、地位、冲突、对抗等复杂关系,将人们的精力完成集中在个人,群体的内斗、生存竞争的匮乏实践之中,完全解构了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动力的机制。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0卷)[M].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73.

[3]资本论(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75.

[4][加]艾伦·伍德.民主反对资本主义——重建历史唯物主义[M].重庆出版社,2007.

[5]资本论(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5.

[6][希腊]尼斯科·普兰查斯.政治权力与社会阶级[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7]德意志意识形态[M].人民出版社.

猜你喜欢
阶级资本主义职能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职能与功能
阶级话语与翻译:以英译《暴风骤雨》为例(1949~1966)
“偏离”与“回归”:京郊土改中的路径依赖与阶级划分(1949—1950)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被遗忘阶级的困顿与救赎——关于影片《钢的琴》的分析
对建国以来我军履行对内职能的思考
阶级不消灭 我们就要贴“阶级标签”
重要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