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爱华
摘要: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即新课程标准下的快乐教育的模式,快乐教育的核心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以学生积极主动求知、生动活泼发展、重点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基本出发点,构建教学模式,设计教学,创设自立、愉快、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促进学生在愉快地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创新能力。
关键词: 义务教育 ;快乐课堂 ; 教学感受
古人云:“活到老,学到老”。古人又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不同的话语阐释了相同的道理——学无止境。在十余年的数学教学生涯中,成与败相互叠迭,唯有教学的反思和感受越积越多。
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这个感受来自一个优秀的初三女生,时值初三数学教学的攻坚阶段,本人正大汗淋漓地传授“圆的切线的性质和判定”,而她却略显困顿的趴在桌上,课后我问她:“没听懂吗?”“听懂了。”她接着很率直地说:“老师,我不知道切线的性质和判定证明来证明去有什么用,感觉有点无聊。”当时,我为自己没能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而羞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处处体现数学的现实性和价值所在,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从而学有所获。
近年来, 还经常听到部分老师反映“教数学很累,任你怎样教,那些学生还是不会”,也经常听到学生抱怨“学习数学真没劲,整天听听听、练练练,苦死了”。本人在工作中也切身感受到,相当一部分学生厌学数学,因而相当一部分学生随着年级升高而数学成绩逐渐退步。有关专家学者对数学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并有较准确的把握,将其原因归结为国家教育制度还不够健全和完善,归结为学校教育指导思想偏离了教书育人的目的。作为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本人,没有高屋建瓴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只是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历,对周围学校数学课堂教学的特征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认为造成数学教学“师不乐教,生不樂学”现状的重要原因是,我们老师没有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紧跟教改的步伐,老师要学在学生的前面,不断更新自己:新教材的编写宗旨是全面铺开、层层深入,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探索精神的培养。时时让学生直观地感觉到数学源于生活实践、用于生活实践。为此已习惯了老式填鸭式的抽象教学的老师们会有些手忙脚乱、无所适从。所以我认为了紧跟教改的步伐、适应新时期教学的需要教师一定要学在学生的前面、动在学生的前面。不断地用新知识、新理念、新手段更新自己。
“没有快乐的教师,就没有快乐的学生。”快乐教学是一种新型理念的教学,这种理念的发动就在于教师的“他乐”上,因此“他乐”是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快乐地活动,快乐地发展所不可或缺的条件。我们认为“他乐”就是教师(家长层次)抓住学生学习心理冲突这个最关键问题,设计好激发方案,以自己的学习快乐,帮助感染学生建立学习心理适应模式的结构,使他能运用自己的兴趣能力解决数学学习问题的学习过程。
一、“他乐”激发
快乐教学要真正把“他乐”带给学生,教师的自身素质是指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心理快乐的必要条件。教师必须树立先进教学理念,对新知识进行“头脑风暴”,并能将先进教学理念贯彻到教学实践中去,做到“创造地教”。其中,教师本人要在教学实践中表现出创造精神和探求精神,并善于理解、鉴赏、保护和激励学生的创造精神,具体的说:要满腔热情地、兴味盎然地投入,千方百计地引起学生对所学习材料的兴趣和渴望知识的需求,并养成研究和参与学生活动的兴趣,探索不同类型学生的内心世界,发展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在实践中还要养成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志趣,不但要敢于创造,而且要乐于创造,为发展学生兴趣而作不懈的努力。
二、活化反应
快乐的着力点是教师怎样对学习材料、课堂环境因素、学习者的所作所为及对待学习者作出快乐反应。
教材因素是实施自主探索教学模式的“载体”,教师的首选工作是把传统上教的过程转换成学生快乐探究学习的过程,呈现给学生丰富的学习材料。“他乐”对教材的“活化”有如下设置途径:
1.教学内容与生活“链接” 把数学引向生活,强调数学跟人类现实之间的广泛而密切的联系,使数学学习基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基础,从而带来对数学学习的更大热情。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生活实际及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重组、补充、加工,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
2.教学情境与尝试“接轨” 数学情境是沟通现实生活的具体问题与数学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将课堂设置成生活的舞台,把真实的生活情境转化为数学情境。因此,教师不仅要熟悉教科书,还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智能水平和生活经验,提出既为学生所熟悉又具有适度挑战性的尝试情境。
3.教学活动与实验“牵手” 青少年阶段爱动是学生的天性,若能围绕学生的活动来展开课堂教学,由学生身边的事物产生一种情感上的亲切度与感召力,使学生产生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因此,书本上的很多知识,只要有可能,都可让学生亲自操作、亲自实践,让他们在活动中深入领会知识的内涵。
4.数学应用与生活架桥 教师应有意识地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要使他们养成事事、时时、处处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创造性地运用数学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王军《积极构建开放的数学课堂》 [J];新课程(教研);2010年02期
[2]石祚龙《追求生动实在的数学课堂》[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年10期
[3]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4]刘春华《用有创意的数学活动优化数学课堂》[J];新课程(教研);2010年05期
[5]夏金年《对数学快乐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 [J];考试周刊;2009年11期
(作者单位:江西省景德镇市珠山实验学校 33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