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晶晶
摘 要:自媒体时代,因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对象的特点、引导方式的多样和培养党员意识的需要,决定了要做好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就必须发挥学生党员的重要作用。学生党员在网络舆情引导中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力量、是引导学生言论的重要榜样。因此,加强学生党员网络舆情引导,就必须做到加强培训,提高学生党员的引导能力;上下联动,建立齐抓共管的引导机制;正反结合,强化网络舆情的引导效果。
关键词:学生党员;网络舆情;引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D0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9-0171-02
当前,以博客、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自媒体无孔不入地进入公众生活,进一步推动着互联网作为公众表达利益诉求和社会关切的重要平台的发展,大范围的网络舆情日渐形成,社会进入了自媒体网络舆情时代。而学生群体是自媒体用户的主力军,尤其是高校大学生。根据2017年1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网民中学生群体规模最大。截至2016年12月,学生群体占比为25%。其中,高校学生占比为55.4%”。
自媒体时代以“人人皆为媒体”为主要特征,即每个公众都可以发表观点,发布言论,传播信息,较传统媒体主体更加多元、表达更加开放、影响更加广泛,虽然其积极影响不言而喻,但是存在着“情绪型言论”等非理性表达、信息虚假甚至是恶意信息等危害。尤其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面对纷繁复杂、良莠不齐的网络环境,非常容易“迷惘”,甚至“迷失”,难以辨清对错,乃至“跟风”,传播“谣言”,酿成高校网络舆情事件,威胁国家安全稳定。2016年2月,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要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因此,高校要发挥“教书育人”的功能,就必须提高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成效。而学术界多探讨辅导员、职能部门引导力的提高策略,相对忽视了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党员的作用。如何充分认识学生党员在舆情引导中的重要作用,制定学生党员的舆情引导策略,是一个亟待探讨的课题。
一、学生党员参与网络舆情引导的必要性
(一)引导对象的特点决定的
大学生作为高校网络舆情的参与者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年轻化。据统计,有99%的大学生年龄在17至22岁之间,因此,大学生是网民中较为年轻的群体,非常容易接受有着共同教育程度、同年龄段的其他网民的舆论影响。二是从众性。大学生初入社会,阅历有限,非常容易受到舆论环境的影响,对于虚假舆论辨识度不高,甚至有可能被利用,成为虚假舆论的推手,最终酿成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影响社会稳定。因此,这些特点决定了高校网络舆情引导需要充分发挥在年龄相近、心理相仿的学生党员的作用,传播主流思想,增强正能量。
(二)引导方式的多样性决定的
与传统媒体的单一性传播途径不同,自媒体信息传播的特点是复杂多样的网状传播,每个个体既可以是传播者,也可以是接受者,而且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身份是重合的,更迭的,可以在传播舆情结束后立即转化为下一个舆情的接受者,因此,传统媒体可以从传播到接受这个单一性传播途径转变成传播、接受相结合的多样网状传播。引导方式的多样性决定了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途径的多样性,即非高校相关职能部门、辅导员、教师可以从单一途径解决引导问题,而应该群策群力,将学生党员纳入引导队伍,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重要作用,才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
(三)培养党员意识的需要
党员意识是党员个体对党的性质、宗旨、使命等的自觉认同。学生党员在组织上入党的同时,还要继续接受党组织的考察和培养,在思想上入黨,在学生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因此,建立学生党员参与网络舆情引导机制,不仅可以提高网络舆情引导效率和管控的效果,还可以锤炼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提高学生党员的党员意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可以知行合一地强化党员意识。因此,从学生党员参与网络舆情引导培养他们的党员意识是非常必要的。
二、学生党员在网络舆情引导中的作用
(一)理想信念坚定,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力量
就现在的党员发展程序而言,要经过递交入党申请书、参加入党积极分子培训、撰写思想汇报、考察、发展等程序,而预备党员还有一年的考察时间,因此,发展程序是比较严格的。就总量上而言,学生党员占大学生比例的8%左右,因此,虽然现在的学生党员存在着理论素养不够、党性修养不足、入党动机不纯等种种问题,但是他们一般来说是大学生中理想信念坚定的优秀学生群体,具有政治立场明白,学习成绩优秀,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等特点,能够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带头学习党的理论、党章党规、党的大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校纪校规,模范遵纪守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等的重要作用,是维护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力量。
(二)自我发展优秀,是引导学生言论的重要榜样
在学生党员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学生干部,具有品学兼优、能力较强的特点,是学生中的佼佼者,不仅成绩优秀,而且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较好,负责学生管理、班级管理、团学活动的部分工作,在学生中具有一定的威信和知名度,在学习和生活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因此,在舆情引导中若充分发挥其作用可以成为引导学生言论的重要榜样。
三、学生党员网络舆情引导的策略
(一)加强培训,提高学生党员的引导能力
要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强化对学生党员的培训,全力提高学生党员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努力提升他们的信息捕捉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应急处理能力和科学反馈能力,全力打造强有力的学生党员网络舆情队伍。
一是深化党员教育培训,形成坚强的思想基石。根据学生党支部标准化建设要求,要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课堂学习和课下自学相结合,确保每年党员集中学习时间不少于32学时。要结合学生专业特点,丰富教育形式。可以采用以下多种形式开展教育活动。其一,党日活动,深入群众,以鲜活的社会实践提高党性修养;其二,读书活动,推荐党史时政类书籍,评选优秀征文,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其三,个别谈话,深入党员学生学习和生活,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学习情况、生活情况,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深化对党的理论的理解。
二是加大引导能力培训,提升引导的素质能力。根据网络舆情引导的要求,加大对学生党员的培训力度,可以通过专业讲座、线上教学、课下讨论、案例解析、场景模拟、分组研讨等授课形式将网络舆情引导策略和方法分门别类教授给大家。要注重培训内容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把网络舆情引导的流程和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应对作为重点,培养学生的察觉能力、处置能力。
(二)上下联动,建立齐抓共管的引导机制
一是学校要成立网络舆情领导组,二级学院要将基层党组织书记、副书记,专兼职辅导员纳入网络舆情引导队伍,制定学生党员网络值班制度和网络日常巡查制度,建立学校领导主管,二级学院负责人为责任人,辅导员和学生党员负责的工作机制。
二是完善网络值班制度、网络日常巡查制度和舆情信息报送处理工作程序。按照“谁发现、谁上报、谁反馈、谁负责”的工作原则,要求所有值班人员、巡查人员通过浏览网站、引擎搜索、查看邮箱、查看微博和微信等方式,收集网络舆情信息,尤其是对于一些敏感性、可能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网络舆情信息,务必做到按照工作程序,报送相关领导。学生党员要协助辅导员做好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出现网络舆情时,要及时联系辅导员,协助辅导员发现网络舆情的出处,并核实网络舆情的真实性,对于不真实的虚假信息,可以以朋辈身份加以辟谣,发挥朋辈效应,坚持用事实说话,牢牢把握网络舆论的主动权。因此,将学生党员纳入网络舆情管理的机制是非常必要的。
(三)正反结合,强化网络舆情的引导效果
一是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坚持正面发声,抢占舆情阵地。学生党员要争当网络舆情的“意见领袖”,及时发声。要培养学生党员成为论坛版主、评论员等,通过对网络热点事件尤其是校园热点新闻的评论,先声夺人,将社会主义价值观融入评论和说理中。与政府和机构作为网络舆论引导者不同,学生党员对学生群体的关注点比较了解,因而评论的热点内容更加容易吸引他们的关注,而且,还可以发挥和接受者年龄相近的优势,有一定的共同语言,也能设身处地地为其他同学着想,易取得对方信任。
二是发挥“意见澄清”的作用,切实把握时效,回应不实信息。自媒体时代,由于人人可为发布信息者,发布信息的目的、时间也出现了多元化,高校舆情会出现一些信息失真、言论失当的现象,更为严重的是,在同学情分、哥们义气等的影响下,存在不理智转发的行为,甚至演变为网络舆情群体性事件。
出现负面的网络舆情时,学生党员要按照处理流程及时反馈信息,辅导员要向学院分管领导汇报,优化网络舆情的快速反应工作机制。对于失真的网络言论,学生党员要及时按照辅导员等的要求,及时澄清事实,坚持“有理、有据、有利、有节”的原则,批驳别有用心之人的恶意攻击,使舆情负面效应最小化。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2017-05-11].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701/t20170122_66437.htm.
[2]周璟宇. 自媒體时代学生党员管控高校网络舆情策略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6):81-83.
[3]周琳娜,夏溦,芮小苗.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党员教育服务创新路径探析[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411-415.
[4]宋嵩.“互联网+”趋势下高校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初探——基于传播学视野下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5(23):226-227.
[5]周瑛. 新时期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几点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1(11):41-44.
[6]陈永福,陈少平,魏金明. 高校危机管理视域下的网络舆情引导与处置机制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11):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