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国清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高度,积极倡导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价值观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并在多个外交场合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指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表达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及中国梦的实现与他国前途与命运休戚相关的世界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一种大智慧,不仅对于中国构建对外关系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普遍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同时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
当今世界,人类社会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共同体。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自由人的联合体”是真正的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是从维护人类利益和化解社会矛盾出发,来表达出一种旨在促进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共同体意识[2]。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同时还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体现。
马克思观察研究社会历史现象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并将这些问题作为一个整体的不同方面、不同部分、不同环节来展开分析;二是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侧重于各种现象的历史性,追溯其历史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从哲学上看,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依据,二者之间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所以,我们要深刻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就要从把握社会有机体理论这个角度切入,这样才能在国际国内实践中自觉贯彻包容式发展、合作式发展的新发展观,以我们的实际行动和发展结果,向人类发展贡献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中国模式。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3]不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人,都是具有社会性的人,都必须在社会中生活和生产,作为在同一个地球上生活的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中都不可避免地会碰到相同或相似的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价值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价值的理想与现实、价值观的民族性与全球性、核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关系的统一,所以它的价值意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辩证统一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而且有利于最终形成全世界的社会主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一方面大力倡导“以义制利”精神,视道义重于生命,如孔子倡导“见利思义”[4]147,孟子强调“舍生而取义”[5]308。另一方面中华传统文化又大力弘扬“和”的价值,认为“和”是宇宙万物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孟子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5]101,大力倡导以和为贵的价值观,孔子强调“礼之用,和为贵”[4]7,推崇“和而不同”[4]140。“贵和”是中华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显著特征,“和”的内涵极其丰富,含有和平、和宁、和顺、和谐、和睦、温和、调和等意,和平乃“和”之首义。中华民族历来主张“慎战”,爱好和平。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将先贤们的“以义制利”“和而不同”的精神运用于国际和地区合作领域,在党的十八大上正式提出中国要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将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力所能及地承担自己的责任,做出自己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6]。近几年来,各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力求有特色有创新,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但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局势和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难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诸多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复杂的外部环境。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但市场经济本身具有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缺陷,这些缺陷极易导致个人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西方社会风气的盛行。同时,对外开放把国门打开后,西方社会的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蜂拥而至,这些外来文化和思潮使大学生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冲击着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此同时,网络时代的到来、大数据时代的发展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的外部环境。网络传播的某些内容和观点并不正确,甚至出现错误,这些错误的观点和论断会影响学生的价值判断,进而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形成。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利性,一是指重外在价值而轻本体价值。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被看作单纯的政治教化,并且要求教育的效果是即时的、显性的,甚至是立竿见影的,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期效果。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片面强调外在价值(社会政治价值),而忽略本体价值(育人价值)。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体来说,与自己无关,人的主体需要完全被淹没在政治驯化的单一价值目标之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也仅仅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在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之间,只一味强调牺牲个人发展的价值来迎合社会需要,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重社会价值轻个人价值现象的存在。二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片面迎合受教育者的需要。当前的教育强调“以受教育者为中心”,再加上近几年来高校各种评教评学的压力,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一味迎合受教育者的趋势。教育者因为过分重视受教育者的接受问题,出现了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片面迎合受教育者的需要。于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成了秀场,虽然暂时达到了吸引学生眼球的目的,出现了学生关注课堂的假象,但是这种课堂让思想政治教育丧失了应有的理论性、政治性和思想道德的基本原则,而仅仅成了应对考核、评价以及调动课堂气氛的工具。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从内容还是手段来看,都难克服其单一性。首先从内容来看,一方面认为只要受教育者掌握了政治和道德知识就完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掌握了政治理论知识和道德理论并不等于具备了良好的道德修养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大学生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思想认识问题,其素质和能力也千差万别,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针对大学生的特点,注重教育的层次性,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建立多维一元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另一方面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注重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却忽略了人文社会科学和专业课教学中也必须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专业课教学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也应该成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平台。其次从手段来看,重理论讲授轻实践活动。单纯的知识传授现象比较严重,缺乏训练和实践活动。其实,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受教育者养成知行合一的行为习惯,培育敢于实践的能力和态度,因此它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如果单纯地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手段,是无法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当今时代,网络技术迅猛发展,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传播的新载体和新舞台,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新阵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时代的发展,科学用好这些重要平台和手段。
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核心本质。“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理念实现了充分的表达。当前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甚至是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都处在一个相互联系的时间和空间里,而且在这个时间和空间里的依存度越来越高。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指出:追求的“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7]。在这个联合体中,每一个个体都离不开其他个体而独自生存、生活和发展,这些个体虽然在物质基础和精神素养方面会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但却相互依存地处在一个共同体里,在这个点上是同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要有这个共同体意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二者在共同体内要平等互信。平等就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这个共同体内,有相互尊重、共同发展的权利。如果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不能相互尊重和包容,就会形成个体或团体之间的不信任、不友好等紧张氛围。互信就是,尽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存在差异,也需要相互信任和包容。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相互包容才能理性、平和地容纳、接纳他人,而不是排斥。有了这种包容心,相互之间也就容易交流和沟通,较为自觉地实现合作,这样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长远目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倡导全球性的生态文明理念,以生态文明教育为切入点,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8]。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不同人虽然可以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但从物质拥有量来说,他们却有贫富差别,且占有资源的份额是不同的。而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今天人们无论生活在哪个国家,他们都只有同一个地球,在这一点上又是平等的。人类要生存,社会要发展,就必须拥有一个能与人类长期和谐共处的自然环境。要共同建立起一种全球性的生态文明,人类就必须告别盲目的发展状态,这样才能保证人类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融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的理念,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对我们人类的重要性,明白保护生态环境的紧迫性,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尊重自然环境、保护自然环境”[9],使得学生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以后的社会实践中都将这一科学的理念贯穿其中,这一理念将伴随他们一生,最终让大学生终身受益。
“人类命运共同体”秉持合作共赢的利益观,让世界各国真正认识到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谋发展、共享成果的重要性,国与国之间存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连带效益,因此各国在寻求自身发展时应兼顾别国的发展,要努力使自身发展为世界发展带来良好效应[10]。中国共产党自十八大以来一直致力于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群众,这表明合作共赢的理念不仅是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外交策略,同时也是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也是全体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景。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努力向受教育者传授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让他们关注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今后能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合作共赢的思想理念能指引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工作价值观。同时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应该注重教学的共享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实践等不仅惠及受教育者,还惠及社会和人民,进而有助于实现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文化多样性是对文化个性与特殊性的表达,也展示了人类共同的文化品质。“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文化多样性,尊重文明的多样性。“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懂得尊重和欣赏文化差异性和多样性,才能切身体会到各国文化的多姿多彩。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几千年来关注生存、关注发展问题后深入思考的结果,是优秀的中华文明的深厚积淀。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伦理和情感,强调思想道德和爱国情操的培养,具有强大的文化育人功能,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相契合,对解决当前大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政治冷漠、传统文化意识淡薄、民族精神欠缺等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的爱国情操和民族精神。大学生只有具备了这样的情操,才能充分挖掘个人潜力,不断开拓创新。与此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传承我国优秀文化的同时,也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前提下,重视吸收其他国家优秀文化的精髓。只要是优秀文化成果,不管源于哪个国家和民族,对人类社会发展都具有普遍意义,教育者应该加以批判的运用,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关国家人才培养大计,每一位思想政治教育者都肩负着历史重任。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高校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本质特征,研究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问题,与时俱进地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并使其渗透、融合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才能更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