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大学生积极人格品质与自杀意念的关系

2018-08-08 01:14李艳兰蔡水清罗贵明
关键词:灵性意念人格

李艳兰,蔡水清,罗贵明

一、引言

伴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中国涌现出大量留守儿童。2017年社科院与腾讯联合发布留守儿童调查报告,中国农村现存留守儿童(16岁以下)总量在5 000万以上,全人口中曾经有留守经历的人口总量约2亿。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生存需要、情感需要等没有得到满足,造成一系列安全、心理问题。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作为留守儿童中的佼佼者,他们来到了大学校园,曾经的留守经历给他们带来什么影响?这种影响是否具有延续性?这些均值得人们去思考。

应激-易感模型理论认为,自杀是应激因素与易感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易感因素中重要的变量——人格,如冲动、孤独、焦虑敏感、竞争敌意等,学术界非常注重这些消极人格与自杀关系的研究[1-4]。伴随着积极心理学的诞生,人们逐渐相信,人格中有一些积极因素如乐观、幸福感、心理弹性对自杀起着保护性作用。有研究证实,乐观与自杀态度呈显著负相关[5],心理弹性[6]、幸福感[7]与自杀意念呈显著负相关,幸福感可以有效预测青少年自杀意念与自杀行为。此外,还有研究者认为,积极人格品质与负面情绪和行为呈显著负相关[8],积极人格品质能够预防抑郁,并有助于抑郁的好转[9],消极情绪特别是抑郁会导致并加重自杀意念的发生[10]。那么,积极人格品质与自杀意念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不同的积极人格品质对自杀意念的影响是否具有一致性?学术界这些零星或间接研究不足以说清两者的关系。本研究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基础,以留守大学生为对象,探讨积极人格品质与自杀意念的关系,以期为留守儿童教育提供理论指导,为自杀预防与干预提供新思路。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取匿名的方式,在江西省两所高校以群体方便取样的原则,我们统一在课堂上实施调查,发放问卷1 098份,回收有效问卷1 048份,有效回收率为95.4%。本研究中,留守大学生是指16岁之前,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连续超过6个月时间,由父亲或母亲单亲扶养或委托他人照顾的大学生。在1 048名被试中,童年期有过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共有365人,其中男生135人(37.0%),女生226人(61.9%),4人(1.1%)性别不详,文史类学生185人(50.7%),理工类学生180人(49.3%),平均年龄20.58±1.41。

(二)调查工具

1.当代大学生主要积极品质问卷调查表

当代大学生主要积极品质问卷调查表[11],包括智能与知识、正直与勇气、人性与爱、正义与合作、自我管理与谦逊、灵性与超越等6个因子72个条目,1~5级计分,得分越高,表明个体越具有此类品质。各维度与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α系数为0.652~0.922,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

2.自杀意念自评量表

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12],包括绝望、乐观、睡眠和掩饰4个因子26个条目,以“是”或“否”回答记分。在四个因子上得分越高,表明越存在此类问题。以掩饰≧4为问卷测量不可靠标准,以绝望、乐观、睡眠3个因子总分构成自杀意念总分,总分越高,自杀意念越强。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

(三)统计方法

数据录入、整理与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主要使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回归分析。

三、结果

(一)留守大学生自杀意念总体特征

对365名留守大学生自杀意念进行总体描述性统计,绝望得分(3.75±2.70)、乐观得分(0.72±0.95)、睡眠得分(1.58±1.19)、自杀意念得分(6.05±3.82)。 与常模相比较[11],绝望、乐观、睡眠、自杀意念得分均显著高于常模 (t绝望=6.079,P<0.01;t乐观=6.738,P<0.01;t睡眠=5.235,P<0.01;t自杀意念=5.135,P<0.01)。

(二)留守大学生积极人格品质的总体特征

留守大学生积极人格品质各因子平均值的大小依次是:智能与知识(3.40±0.64)、正直与勇气(3.70±0.66)、人性与爱(3.75±0.72)、正义与合作(3.50±0.67)、自我管理与谦逊(3.19±0.64)、灵性与超越(3.52±0.68)。经配对样本t检验表明,留守大学生自我管理与谦逊得分<智能与知识得分<灵性与超越得分<正义与合作得分<正直与勇气得分<人性与爱得分(P<0.05),且6个因子得分显著超过中位数“3”。在各因子超过3的人群中,智能与知识占80.5%,正直与勇气占91.8%,人性与爱占92.3%,正义与合作占86.3%,自我管理与谦逊占67.7%,灵性与超越占85.8%。6个因子在各分数段人数及比率见表1。

表1 积极人格品质6因子在各分数段人数及比率

(三)高低积极人格品质水平大学生自杀意念差异比较

将365名留守大学生积极人格品质各因子得分从高到低排序,得分在前27%(99人)的为高分组,得分在后27%(99人)的为低分组,比较各因子高、低分组在自杀意念及其各因子上得分差异。结果表明:在绝望、乐观、自杀意念上,积极人格品质各因子高、低分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睡眠上,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表2 高低积极人格品质水平大学生自杀意念及各因子差异比较

(四)留守大学生积极人格品质与自杀意念相关性分析

绝望、乐观、自杀意念与积极人格品质6个因子呈显著负相关(P<0.01),睡眠与积极人格品质的灵性与超越因子呈显著负相关(P<0.05),如表3所示。

表3 积极人格品质与自杀意念相关分析

(五)留守大学生积极人格品质对自杀意念的逐步回归分析

以自杀意念及各因子为因变量,以积极人格品质各因子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变量选入和剔除的标准为0.05。结果表明:入选绝望回归方程的积极人格品质因子依次是灵性与超越、正义与合作,它们共同解释绝望20.7%的变异;入选乐观回归方程的积极人格品质因子是灵性与超越、正直与勇气,它们共同解释乐观11.1%的变异;入选睡眠回归方程仅有灵性与超越因子,它解释睡眠1.2%的变异;入选自杀意念回归方程的积极人格品质因子依次是灵性与超越、正直与勇气,它们共同解释自杀意念21.7%的变异。如表4所示。

表4 积极人格品质对自杀意念的逐步回归分析

四、结果分析

(一)留守大学生自杀意念及积极人格品质现状分析

关于留守大学生,学术界多从“问题取向”模式出发,揭示这一群体存在各种不良心理问题[13-14]。本研究显示,留守大学生自杀意念水平显著高于常模,与其他人群相比较,他们遭受较高水平的自杀意念的困扰。多个研究证实,负性生活事件是自杀意念形成的重要外界因素,会对自杀意念产生“扳机”作用[1-2]。留守生活是一个较为严重的负性生活事件,它不仅会影响正处在留守生活状态下的个体,还会影响到其成年生活[13-14]。教育的使命在于促进 “人的完成”[15],如果学术界仅沉浸在对留守大学生消极心理的研究,必然会给这一群体心理发展蒙上一层阴影。因此,学者们不仅要关注留守个体身上存在的不利因素,更要用肯定的态度、欣赏的眼光、鼓励的语言,去发现和挖掘个体身上存在的积极因素,塑造个体积极心态,从而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完成”。本次调查显示,留守大学生积极人格品质6个因子平均分均已超过组中值3。除自我管理与谦逊有67.7%的人超过3分外,其他各因子超过3分的人数均超过80%,说明绝大多数留守大学生积极人格品质处在中高等水平。可以这样说,留守大学生群体是一个积极品质与消极品质共存的群体。一方面,他们充满活力,积极进取,身上普遍存在一种乐观向上的力量;另一方面,他们也饱受孤独、无望、冲动、敏感、脆弱之苦,是一个值得广泛关注的群体。

在积极人格品质6个因子中,人性与爱得分最高,自我管理与谦逊得分最低。人性与爱反映的是个体美德、善良、宽容、爱与被爱等方面的特征;自我管理与谦逊反映的是个体约束、控制自我情绪、言语与行为等方面的特征。从中可以看出,留守大学生突出的积极人格品质多为“心灵”层面的、公民性的,低积极人格品质多为“意志”层面的。他们重视爱与被爱,重视人性中的善良、宽容等美德,忽视节制与控制。这可能与他们所处的年龄阶段与特殊经历有关。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处于青年期的个体主要任务是解决“亲密感与孤独感”的矛盾,他们注重与其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发展出了较高水平的人性与爱的品质。同时,留守大学生在童年期由于父母的缺位,比一般儿童更疏于监管,导致在自我管理与控制方面的意识与能力偏低。积极人格品质是人类自身固有的建设性的能使人生活得更幸福的心理特征,是人类的高级潜能。它与焦虑、恐惧等自动化的本能性的心理品质不一样,相对比较弱小,需要不断练习才能学会并巩固[10,16]。因此,留守大学生积极人格品质还有提升、巩固的空间,要采取相应措施发展留守大学生积极人格品质。

(二)留守大学生积极人格品质与自杀意念关系分析

本研究显示,高积极人格品质者具有更低的自杀意念水平,低积极人格品质者具有更高的自杀意念水平。相关分析表明,智能与知识、正直与勇气、人性与爱、正义与合作、自我管理与谦逊、灵性与超越等6个因子与绝望、乐观、自杀意念呈显著负相关,说明积极人格品质是留守大学生自杀意念的保护性因素。积极人格品质是个体情绪与行为的基础,也是面对挫折时进行积极应对的“修正性力量”。高积极人格品质者面对困难与挫折时,会保持对自身环境的积极认知,从危险中看到机会,对未来充满乐观的期望,同时充分利用有效的应付方式整合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正面应对当前的困境,减少心理痛苦,降低自杀意念水平。这提醒教育工作者,在预防与干预大学生自杀过程中,要调动大学生身上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人格品质以对抗消极心理与行为,以此获得美好生活。

回归分析表明,灵性与超越对自杀意念及各因子均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正义与合作仅对绝望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正直与勇气对乐观及自杀意念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说明积极人格品质对自杀意念的影响十分复杂,不同的积极人格品质对自杀意念的影响是有差异的。灵性与超越反应的是个体精神信念、幽默风趣、希望与信念等心理品质。一个对未来满怀希望并有着强大内心世界的人即便遭遇挫折,也能保持乐观豁达,情绪适度,思考缜密,反应适中,是不容易出现自杀意念的。有研究表明,积极人格品质对人们的影响并非总是积极的,它也存在消极影响的一面。如宽恕、乐观、仁慈、善良等在某些情境中不仅不能增进个体的幸福感,反而可能降低个体的幸福感[17]。本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正义与合作反向预测绝望,正直与勇气反向预测乐观及自杀意念。这说明人格特质是一个价值中立的东西,它不具备超越特定情景的一般性价值。适当的勇敢可以让人直面困难,解决问题;适度的人际合作可以保证个体良好的人际交往。但过于勇敢就显得鲁莽、冲动,过于重视人际合作又容易对人际关系敏感,过于正直、正义就会直率、恳挚,缺乏变通,缺乏灵活性,造成人际紧张。冲动、人际敏感等与自杀意念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1,18]。这就提醒大家,在自杀预防与干预过程中,一方面要“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学生积极人格的塑造上”[19],培养学生积极人格品质,另一方面更应发展其在特定情境下使用最适宜的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能力。

猜你喜欢
灵性意念人格
意念机器人(上)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唤起人工触觉 实现“意念控制”的假肢
追求原始冲动和意念的自由释放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让小学作文课堂充满灵性
涓滴意念汇成河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借助电子白板构建富有灵性的数学课堂
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