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吃“粗粮”,儿童更健康!

2018-03-23 11:38张艳谌贻兵
教师·下 2018年1期
关键词:公因数粗粮编者

张艳 谌贻兵

我从教多年,经历了从高中到小学的起伏,如同历经了由食物链的终端摸爬至开端的冒险,险途中,每每听闻骇人的“校园跳”,每每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杳然逝去,身为从教者的我总是仰天长叹: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为什么我们教出来的学生内心里竟是如此厌恶着学习?于是,心心念念地总想为学生、为自己、为中国的基础教育做点什么,或许是因为品尝过教育之花凋零的心痛,于是愈加渴求花儿们的盛久不衰。

长期以来,学生们不是在学校、老师“要我学”的管理体制下学习,就是在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精神期盼中学习,学校要质量,父母要分数,“幼儿园小学化”“小学中学化”“中学拼命化”“大学快乐化”,真正本末倒置!而在诸多急功近利的叫嚣中又有谁可怜过学生们真正要的是什么?又有谁真正思考过他们内在的学习动机呢?如此现状,我内心倍感焦灼,急欲于教学实践中寻找突破。

2017年4月5日第二节课,我拎着小板凳又去听了五年级X老师的一堂数学课,课的内容是如何求最大公因数。

在听课的过程中,我又在思考:为何要学习最大公因数?

下课以后,我与X老师讨论此事。

X老师说:“求最大公因数的目的是为了能尽快约分,把分数约成最简分数。”

我问他:“已经开始学约分了没有?”

他说:没有。教材内容的顺序是:因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约分(运用最大公约数)。

于是我提出,教材的顺序是可以改动的,是可以改革甚至是可以“革命”的。就上述内容来说,可以先学约分,让学生逐步地约分,遇到问题(此处问题是可能要约很多次,麻烦),然后想法解决此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最佳方法,再把最佳方法进行整理和提升。(此处提升为最大公因数)

我的建议实际上就是“问题导向法”。如S△= ah/2这个结论,对学生的未来几乎没有用处,但在弄清S△= ah/2的过程中,学生形成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其中的快乐体验,对学生的影响是真实存在的,对学生维持学习的动力是永恒的。

這也就是三维目标中技能、过程以及情感和态度的要求,也是我们的教育应留给学生的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而现实是,教师和教材的编者们,习惯于站在已知结论的高度和角度,为学生预先设定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总是千方百计预先为解决问题设置种种铺垫,忽略了学生的实际生成,忽略了学生的真实心理需求,忽略了学生成长价值的真谛,从而使学生对这种预设的铺垫索然无味、茫然无措。

就本堂课的内容而言,学生尚未学习约分,对约分中将要遇到的问题一无所知,突然学习最大公因数及其求法,首先就面临“需要”这个学习动力缺乏的问题:我为何要学习最大公因数?

所以,教材的安排是按照“目标导向”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学生,“猎奇”是其天性,因此只有“问题导向”才能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让他们获得更多的“渔”,才能让他们一辈子有“鱼”。而目标导向,却只是教师和教材编者的“一厢情愿”,最多也只能给学生有限的“鱼”。

那么,现实中,教师和编者为何总是采用了“目标导向”?归根究底还是因为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作祟,“分数至上”的现代教育观急于把学生“喂大”“喂肥”,却忽视了学生成长的必需过程与实际的精神体验。

看看现在我们的孩子们,书包越来越重,起床越来越早,睡觉越来越晚,休息时间越来越少,花样的年岁正被沉重的书包紧紧禁锢,在家与学校的“四角的天空里”,他们几乎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没有自主参与学习的欲望,于是乎,学生开始“恐学”,教师开始“恐教”,对此,我们从教的着力点还能仅仅只是教材和分数吗?

只有尊重儿童的天性,遵循儿童成长的“本性”,才能创造出真正对孩子们“胃口”和“味口”的新型教育。只有采用“问题导向”让学生多吃“粗粮”的教育,才是“人道主义”的教育,才是“心中有人”的教育,才是“学生需要”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参考文献:

[1]贾馥茗.教育本质——什么是真正的教育[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

[2]梁 好.回忆真教育[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公因数粗粮编者
粗粮的三种错误吃法
编者语
《最大公因数》教案
粗粮养生不养胃
《约分——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
《约分
——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
编者语
编者语
粗粮代餐粉
关于最大公因数的一个性质及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