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高中数学教育的过渡衔接探究

2018-03-16 23:44黄宁
数学教学通讯·高中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衔接策略学习方式教材内容

黄宁

[摘 要] 初中、高中数学教育的过渡衔接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其已经制约了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行,初中、高中数学教育的脱节现象虽然有所改善,但是仍旧存在. 文中,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从学生特征、教材内容以及学习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从而形成具有班级特色的初中、高中数学教育的过渡衔接策略.

[关键词] 初中、高中数学;学习方式;教材内容;学生特征;衔接策略

在新课程改革深入开展的今天,学生是课堂教学的服务对象,但是当前高一新生的“分化现象”已经很明显,甚至仍然存在加重的趋势. 学生“两极分化”对于课堂教学的质量、效果有非常大的影响,而通过查阅文献、访谈法、个案研究法等方法发现,要想高一新生“分化现象”得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做好初、高中数学教育的衔接工作. 如若初中、高中数学的衔接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不仅会影响课堂的教学质量,还会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甚至导致部分初中阶段的优秀生逐步沦落到“后进生”,甚至“学困生”,反之,如若初中、高中数学教育的过渡衔接问题处理得当,则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体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甚至能够帮助某些“学困生”取得进步,跨越到“优秀生”的行业. 那么,作为一线高中数学教育工作者,怎样做好初中、高中数学教育的过渡衔接呢?这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了解初中毕业生的特征,使高中课堂教学做到“有的放矢”

为了把握高一新生的特征,笔者通过访谈法、问卷调查及个案总结法等方法,对高一新生进行了摸底. 高一新生的优缺点可以归纳为“五优三失”.

“五优”具体为:一是,较强的应用能力. 初中阶段运用的教科书中,知识往往由实例引入,做到了简入深出,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的应用能力得到了锻炼和强化. 二是,较强的创新、探究能力. 教材中设置了“数学实验室”、“数学活动”、“课题学习”等栏目,设计的题目具有开放性、多样性,进而使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三是,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 “图形与几何”章节中涉及了实际生活中物体、几何体以及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相互变化,确实使学生的空想想象能力得到了培养. 四是,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 苏教版教科书的知识,并不是直接讲述,而是通过动眼“看”、动手“做”、动嘴“说”、动脑“想”这四个方面获取,整个过程中学生要在教师引导下获取有效信息,且甄别信息,从而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五是,较强的合作能力. 每章每节都设有“实验活动”、“课题学习”等需要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栏目,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锻炼了自身的合作能力.

“三失”具体为:一是,薄弱的运算能力. 运算往往分为心算、口算与笔算,但是由于受到大环境的影响,目前不少初中生将计算器作为自己亲密伙伴,时刻运用,导致运算能力薄弱. 二是,微薄的简化能力. 初中阶段,化简能力培养并没有受到重视,且由于教科书中有关练习少,进而导致学生的简化能力低下,但是在高中数学中,无论是函数,还是数列都要求学生有一定,甚至可以说高超的简化能力. 三是,解方程能力低下. 初中阶段未能给形成“换元”思想,并且配方法、代数运算法等运用不够熟练,导致错误百出.

因此,笔者在对于刚刚步入高中阶段的新生,首先要将数学学科占据的位置以及发挥的作用明确告知;其次,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清楚初、高中数学就内容体系和教学特点方面存在的差异;然后,通过实例讲述,引导学生认识到初、高中就学习方式上存在区别,同时还要将一些优秀的方法介绍给他们了解;最后,根据自己掌握的学生特征,撰写书信,进而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一数学的学习.

研读初中、高中数学教材,做好初中、高中数学教材内容衔接

通过研读苏教版初中数学教科书和高中数学教科书发现,初中、高中数学教科书的内容并不是毫无关系,而是教育工作者并未认真研读,导致高中教学与初中教学脱节,进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信心等方面受到影响,并未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数学知识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把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做好“温故知新”,这样不仅能够消除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恐惧感,还能够调动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更能够使学生清楚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形成条理清晰、科学完善的知识系统.

大部分的高一新知都是以初中知识为根源,因此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要对比教材,把握知识契机,遵守由浅及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润物细无声”地跨过初中、高中数学鸿沟,完成高中数学的学习任务. 例如,在教授“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这一章节内容时,笔者就并未直接讲述,而是首先复习了初中階段学习的点、线相关的知识,注重讲述线与线之间的相交、平行、垂直这三种关系,更要特别指明初中阶段学习的点、线都是在同一平面内,而本堂课要学习的点、线以及面都是空间内的. 这样的铺垫,不仅能够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还能够使学生在心中对比初、高中所学知识,便于知晓异同点,加深理解,利用学生把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为今后转化立体、平面几何做铺垫.

研读初中、高中数学教材,强化初中、高中数学教学方法过渡

1. 以苏教版教科书为源,编写校本教材

教科书是教学的主要载体,但是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要求,当前运用的苏教版教材中,就初中、高中的过渡知识方面来讲,存在一些纰漏,所以目前有不少学校,鼓励一线教学深入到学生中间,了解高中生的特征,进而以教科书为源,编写一本具有学生特色、学校特色以及乡土特色的校本教材. 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运用校本教材施教,可以将过渡教学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章节中. 此外,教师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将校本教材的电子版发到学生的电子邮箱中,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学过渡教材,有针对性地弥补自身过渡知识存在的不足,这样有助于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还能够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初中数学教材中已经删除了“立方和”公式、“立方差”公式,而高中阶段的例题需要运用这两个公式进行计算,导致高中生在运算中出现问题,甚至根本无从下手. 因此,笔者研读了初高中教科书之后,将这两个公式融合到校本教材中,帮助学生完成初高中知识的衔接过渡.

2. 组织教师交流探讨,制定有效性策略

要想制定有效地过渡策略,就必须要抓住高一新生的特征,因此我们可以将高一教师和初三教师组织到一起,进行交流探讨,结合学生的特征,制定出科学、有效的策略. 初三教师了解目前高一新生的认知水平、認知规律以及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教研和座谈,可以实现“扬长避短”、“众人拾柴”的目标,从而找到过渡教学的方法. 如若需要,可以邀请相关专家,进行专题讨论,以期帮助高一新生顺利完成初高中的过渡衔接. 例如,在知晓班级学生名单后,笔者就认真研读了学生的档案资料,同时对于特殊的学生,笔者会面其初中阶段的任课教师,甚至可以将自己想要了解的情况,提前设置一个表格,获得学生的情况. 笔者对资料进行了分析和探究,归纳出了班级学生的长处与短处,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制定一个科学、合理且有效的教学策略.

3. 编制特色学案,渗透过渡知识的学习

为了提高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笔者尝试了“学案”教学. 学案是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为学生编写的学习方案,有别于教案和教材. 在编写学案的过程中,我们会研究教材,将相关过渡知识的学习放入学案,让学生在常规学习中不知不觉地弥补过渡知识,同时提高学生自主钻研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解方程”、“不等式”等章节时,都会涉及“因式分解”,但是初中阶段,学生接触的因式分解往往仅限于二次项,且二次项的系数一般为“1”,同时对于三次项、高次多项因式的分解几乎不做要求,甚至部分教师在教学时,仅限于“二次项”因式的分解. 所以,大部分高中生在接触“不等式”、“方程式”时,会怀疑自己初中阶段掌握的知识,甚至认为自己根本不具备学习高中阶段的知识.笔者在讲解“不等式”、“方程式”时,首先引入“二次项”因式,让学生进行解答;其次,给出多项式、三次项因式,引导学生对比,使学生明确二次项、三次项以及多项式之间的区别与共同点;最后,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交流等方式,完成章节的学习目标.

课堂教学是为学生提供服务的,因此要想赋予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必须抓住学生的特征,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恰当的教学环节,最好能够做到环环相扣,使学生身处知识海洋中流连忘返. 每一位高中生都经历了初中三年时间的洗礼,三年时间虽然不长,但也不短,因此在其身上已经形成一定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且他们已经习惯了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习惯,这些都是高中数学教师要面对的,且只有正视、面对,才能够真正地实现“有的放矢”,帮助学生顺利渡过这一特殊时期.

猜你喜欢
衔接策略学习方式教材内容
整合教材内容,为写作教学提供更多方向
中英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及启示
高中历史必修与选修教材内容融通之初探——以选择性必修一的复习课为例
高校财务与责任预算体系的衔接问题
试析做好“小升初”衔接教学
关于新课改下的高中政治教学的思考
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创新研究
数据库课程微课设计及应用
中考命题变革推动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策略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