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数学课堂学习历程中的学习共同体,存在着两种学习方式:学习者个体知识建构,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活动。在数学课堂学习历程中,我们应有意识、有意义地建构学习共同体,使之成为学习者个体在知识建构过程中的有效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数学课堂;学习历程;学习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09-0007-03
【作者简介】鲁照斌,南京晓庄学院附属小学(南京,210037)校长,高级教师。
在数学课堂学习历程中,一直经历着两种学习行为方式:一种是学习者个体原有知识、生活经验和新生概念的重组与提升,从而实现新知识的建构;另一种是数学课堂学习过程中,外在的信息不断在刺激、影响着学习者个体的建构,例如学习材料、教师授课、同伴观点等,它们与学习者构成了一个学习整体,在这样的一个整体中,学习材料与学习者,教师与学习者,同伴与学习者,这些多重关系自始至终贯穿于课堂学习全过程,当然也存在于学习共同体中。因此,在学习历程中,我们要积极构建学习共同体,使之成为学习者个体在知识建构过程中的有效学习方式。
一、数学课堂学习历程中“学习共同体”的含义
共同体(Community)是一个社会学词语,是指有共同目标和共同利害关系的人组成的社会团体。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中,更加明确而系统地提出了学习共同体的愿景、哲学基础、原理、方略、教学技法等,主张建设“协同学习”的“相互学”的课堂学习方式,他希望通过学习共同体的建设,达到“不让一名学生掉队,实现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权,保障每一名学生都得到高质量的教学的权益”的宗旨和追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充分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学习共同体”应该是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最佳平台。
综上所述,江西师范大学钟志贤教授提出学习共同体是为完成真实任务或问题,学习者与其他人相互依赖、探究、交流和协作的一种学习方式。数学课堂学习历程中“学习共同体”的类型比较多,本文重点关注学习者与他的同伴(同桌2人或4人小组)在数学课堂学习历程中所形成的学习共同体(以下简称“学习共同体”),在学历案的任务驱动下而展开的学习方式,特别是学习共同体的交流、分享、探究、合作的方式,以及学习共同体对学习者知识建构的外在助推方式和效度。
二、学习共同体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习者个体知识的建构分为三个阶段:知识呈现、知识建构、知识运用。而课堂学习历程中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活动是“知识建构”的重要时段与场所,是对学习者初步认知的重构、生长、表达和完善。
1.自主探索,初步认知。
学生知识的建构是建立在原有的经验与知识基础之上,我们要分析学情,寻求最近发展区,精心设计脚手架,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能够真正“学起来”“动起来”“说起来”“争起来”。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上《不规则图形面积计算》时,设计三个自主学习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索:
①下面图形是由哪些学过的基本图形组合成的?动手画一画。②在小组里交流画法,并设定标准把这些画法分类。③思考:怎样计算多边形的面积。
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不仅可以初步感知不规则图形分割成基本图形的方法,而且可以学会计算不规则图形面积的多种思路与方法。
2.交流分享,丰富认知。
学生在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中,由于水平、视角、方法的不同,常常会出现不同的理解与认知,因此,学生在分享交流环节经常是相互补充,相互质疑,这是一种协同互惠的学习方式。
例如,苏教版五上“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中有这样一道题目:南山中心小学举行小学生足球赛,有4支球队参加,分别是红队、黄队、绿队和蓝队。如果每两支球队比赛一场,一共要比赛多少场?学生在读懂信息后进行了自主探究学习,4名学生结合学历案分别提出了自己的思路和结果。
学生在探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时并不能够清晰完整表达,但不同的认知、不同的思路、不同的方法,一定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协同学习、互惠学习。
3.澄清提升,完善认知。
我们要让每个学生都经历“真学习”,要让学生的思维能够看得见。走进学生,你会发现学生犯的每一个错误都存在原因。例如,在三年级学习《认识分数》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用一张圆形纸片,通过操作、画阴影斜线来表示“二分之一”,一位同学在操作后,很认真地写下了“”。教师以此作为突破口,通过介绍分数的意义、读写规定、各部分名称等相关知识,让这位学生澄清了错误的认知。
三、数学学习共同体活动过程中的学生情感因素
情感基础是学习共同体有序和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学习共同体的成员既要有共同的信念和目标,也要有合作分享的精神,更需要具备“上进、谦虚、尊重、欣赏”的良好品格和作风。
上进就是要有较强的动机需求和求知欲望,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共同体的活动,尽心尽力做好每项学习活动;谦虚就是要愿意接受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常常主动向别人请教问题,发现错误能够及时改正,尽可能地避免与他人冲突;尊重就是要人人平等,不打断别人讲话,常与同伴商量问题解决的方法,主动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欣赏就是要能在同伴发言中提炼出值得自己学习的观念和内容,常常用赞赏的语言表达对同伴的肯定,共同体成员在群体内部有存在感,他们在相互欣赏中获得成就感与价值感。
四、数学学习共同体活动过程中的教师角色
我们做过一项问卷调查,随机询问了五年级和六年级共89名学生,其中有两项数据很接近:“在学校如果你有不清楚的问题或不会做的题目,通常会怎么做?”选择“问老师”的占43.8%。“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如果几个人的意见不一致,你通常会怎么做?”选择“请教老师”的占41.6%。由此可见,教师在学习者及学习共同体的学习过程中均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在参与学习共同体活动过程中要做到以下三点:
1.学会等待。真正有意义,值得探讨的问题都是需要花时间与动脑的,因此,学会等待首先需要给予学习共同体充足的时间。学习共同体内成员的能力水平是有差异的,因此,需要等待那些能力薄弱的学生。学习共同体在学习过程中,一直在寻找、探索答案,学会等待就是要教师沉得住气,不急着告诉答案,陪着他们突破思维的瓶颈,等待结果的展现。
2.学会观察。在学习共同体学习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在学历案上写了什么,还要观察学习共同体成员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方式,也就是说,我们要观察学习共同体的讨论过程,如何由分散觀点趋向同一观点,观察不同学力学生在学习共同体中的表现,这是因为一个良好组织的建设远比一个问题的解决更加重要。
3.学会赏识。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儿童行为常常有三种现象:依赖他人、表现自我、渴望表扬。通过问卷调查还显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得到表扬,85.4%的同学回家会主动或被动告诉家人,让家长分享喜悦,看到自己的进步。因此,教师要学会赏识学生的观点、赏识学生的学习行为、赏识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在赏识中获得成就感与价值感。
五、结语
未来的人才必须具备四大能力:会思考、会表达、会自主学习、会面对未知变局。未知变局是有基础的,未知变局又是虚幻和多变的,都是一些没碰过的问题,为了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自己去想、去学、去解决。因此,我们研究数学学习历程中的学习共同体,让学生通过和文本、同伴、自身对话的活动过程,真正创造出一种活动性、合作性、反思性的学习,促进学生“科学精神”和“社会学习”等方面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