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儿童认知起点 触摸数学学科本质

2018-03-16 20:42周素娟
江苏教育 2018年3期
关键词:数学思考深度学习

周素娟

【关键词】认知起点;学科本质;分数模型;数学思考;深度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09-0062-04

分数概念是小学阶段最难的学习任务之一,是一道“营养丰富但又不太好吃”的数学大餐。“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的内容,儿童在掌握这部分知识后,既可以实现由一个物体(图形)到一些物体(一个整体)的数学抽象,也可以实现由分数的“面积模型”到“集合模型”的思维过渡。在教学中,如何正确把握分数的本质特征,建构分数的模型,为今后整体建构分数的意义奠定基础?如何基于儿童立场实施教学,让学习真正发生?这些都需要我们不断思考和追问。

一、叩问:儿童的认知起点在哪里?

朱永新教授说过:“要想把学生引到你需要的地方,你得知道学生现在在哪里。”确定了学生学习的起点,了解了学生学习的前概念,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操作和体验,不断强化、完善、丰富他们对分数概念的正确认识,就形成了教学的主环节,教学的重难点就体现在其中。事实上,我们的学情分析往往基于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但基于教师经验的学情分析是否准确呢?笔者决定在两个班级进行前测,以期更深入、更准确地了解学情,改进教学方案。

(一)第一题

1.前测内容:

下面涂色部分可以用哪个分数表示?

2.数据分析:按两个班级共117人合并统计,第1小题做对的有109人,正确率为93.16%。第2小题做对的有108人,正确率为92.31%。第3小题做对的有34人,正确率为29.06%。对比发现,同为本节课要学习的新内容,第2小题的正确率极高,而第3小题的正确率很低,说明学生的认知“卡”在了这里。

(二)第二题

1.前测内容:

在图中用竖线分一分并涂色表示分数。

2.数据分析:同样,按两个班级合并统计,第1小题分对、涂对的有50人,正确率为42.74%;分局部或没分、涂对的有67人,占57.26%。第2小题分对、涂对的有42人,正确率为35.90%;分局部或没分、涂对的有49人,占41.88%;分错或涂错的有26人,占22.22%。

分析数据可知,对于“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这个知识,当图中“具体的数”(数量)和“关系的数”(份数)相一致时,学生理解起来没有问题,他们可由旧知迁移得到答案;当“具体的数”(数量)和“关系的数”(份数)不一致时,学生的认知困难就产生了。因此,造成学生新知学习障碍的原因,既与学生对直观材料“怎么看”“如何分”密切相关,也与他们能否读懂每一幅图所蕴含的数学语言,是否具备透过表面看到内隐关系的能力有关,更与他们能否厘清“具体的数”(数量)和“关系的数”(份数)的本质区别高度关联。

二、慎思:如何让儿童对分数概念的重构顺畅而深刻?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新概念的获得过程并不总是一个在原有概念结构上丰富的过程,有时候新概念的获得需要从根本上进行原有知识的重构,而学生总是试图将新概念吸收到原有知识框架之中,这就容易产生认知障碍。通过对前测情况的深层次分析和思考,笔者重新定位了本节课的三个核心认知:

1.建立整体观念:从具体事物走向整体事件。

建立对事物认知的整体观念,即排除具体数量的干扰,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这是每一个学生在其个人“认数”学习史上的一个飞跃;帮助学生逐步实现由一个具体事物转向一个事件的思维方式转变,这是分数认知的一个重要支点。要引导学生体会到,不管数学素材里面的物体有多少个,在画上集合圈之后,它就不再是生活中的具体事物,而成了研究数量关系的对象。

2.经历均分过程:从隐性感知走向显性表征。

学生的认知是内隐的、无意识的,能真正读懂“图的语言”和理解意义的不多。这一学情对我们进行教学设计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由于分数是由“分”而生的数,起源于“分”,分数的概念本身就直观而生动地表示了它的特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做出判断,教学设计应着力于引导学生经历“分”的过程,从隐性感知走向显性表征,帮助他们透过表面看到内隐的数量关系。

3.运用数学处理:从直观思维走向逻辑抽象。

本节课要让学生正确理解分数这个数学符号的意义,就要在“平均分”的基础上建立分数的“份数模型”,引导学生对直观材料进行数学化处理,再通过深入领悟“一份”与“总份数”的内在联系,理解分数是“先分后数”产生的数,是一种运用数学手段“创造”出来的数。学生自此在数的抽象能力方面有了质的提升,可以将目光聚焦到如何对研究对象进行数学处理上来,一步一步脱离整数背景下的思维束缚,形成新的数学素养和能力。

三、实践:聆听儿童数学思考的真实声音

基于前测分析、儿童立场和数学学科本质,笔者进行了如下教学实践:

环节一:课前交流,经验再现

交流:课前,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了1/2,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大部分学生画饼,画各种图形,爱美的女生画一个蝴蝶结,将其中的一半涂色。当然,画出的都是一个物体(图形)的1/2。

环节二:聚焦疑点,思维碰撞

师:小宇和小亮的1/2是这样画的(如下图1和图2所示),大家同意他俩的画法吗?

有一些学生同意,觉得这样表示好像也有一定的道理。但也有一些学生明确反对。

生1:我不同意,我认为他们画的应该用2/4和4/8来表示。

师(追问生1):你是怎么想的?

生1:我是通过数一数得到的。一共4条鱼,涂色部分有2条,这个分数就应该是2/4。

生2:我也认为这两幅图不能用1/2来表示,两幅图中的数量都不一样,你们看,(他举起自己和同桌的作品),雖然我俩一个画圆形,一个画长方形,但我们画的图形的数量是一样的呀。所以我们画的才能用1/2来表示。

生3:我要请问小宇同学,你画的明明是4个和2个。那么,分母的2和分子的1是从哪里来的?

师:听明白了,你们都是通过数物体的个数得到分数的,是吗?

师(转向小宇和小亮):你们的想法呢?为什么认为自己画的是1/2?

小宇:我不是一个一个看的,我把这两个看成一组(手指在前两条鱼上面画一个圈),一共有两组。所以,2和1就是这么来的。

有不少学生投去赞同的目光。

小亮:我也没有数个数,我想的是关系,看涂色的这一部分和全部之间的关系,它们是1份和2份的关系。

师(给予肯定):你们没有数具体数量,而是把它们看成“部分”和“全部”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到分数。确实厉害!数学眼光独特!

师(追问):可是光你们这样想还不行,这个“部分”和“全部”怎么来表示才能让大家都看得明白呢?

学生尝试用个性化的方式来表示。

经过讨论、交流,大家达成一致意见:可以使用简洁的数学符号来表示某种特定意义。从而很自然地引出集合圈和分隔线这两个数学符号。

再次明确:没有“大圆圈”(集合圈),这是4条鱼,看到的是“4”,有了“大圆圈”(集合圈),就不再是“4”,而是“1”,一个整体。

环节三:对比辨析,建构模型

1.出示教材例1,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2.思考:桃的总个数不同,每份的个数也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1/2来表示?

3.完成教材例2,再次思考:都是把6个桃平均分,为什么一次用1/2来表示,一次用1/2来表示?

4.出示一组总数、平均分的份数分别变化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质疑。

环节四:练习巩固,拓展提升(略)

四、再思:与儿童携手向深度学习漫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准确分析和精准把握数学学科的核心内容和本质,触及数学知识的核心,才能帮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本源处、内核处和关键处探寻、体验、感受,给他们一个有根有据、有趣有味的数学,使数学教学从“数人”走向“树人”。

1.把握起点,搭建儿童上行的斜坡。

皮亚杰认为:由儿童去认识自己原有观点的错误所在,能够激起儿童的求知欲,强化其学习动机,促进其认知结构的发展。本节课中,儿童知识经验的“远点”是“平均分”,“近点”是“对一个物体的几分之几的理解和掌握”,这两方面构成了儿童学习的“原点”。再从儿童的认知特点来分析,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元认知水平还比较低,在学习分数之初往往会依赖“直觉思维”来认识分数,这也是前面学习所积累的经验,这种经验既是他们学习的基础也是阻碍。教师要读懂儿童的困惑,努力搭建儿童上行的斜坡,打通他们向上生长的通道。

2.体验过程,点燃儿童思维的火把。

基于儿童立场的教学观告诉我们,研究儿童是教学工作的核心。虽然“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必须从几何直观开始,但要通过数学抽象来最终实现学习任务,需要经历观察、分析、抽象和概括等思维活动过程。即从观察一些物体出发,运用画一画、分一分、数一数等数学手段和数学符号,逐步深入地探究一个整体中部分量与总量的关系,用“份数模型”重新认识直观材料并建构分数意义。在教学中,要紧紧抓住儿童认知发生冲突的有利契机,引导他们从直觉观察走向符号处理,从符号处理走向数学思考,建构起全新的、稳固的分数认知结构。

3.回归本质,实现数学认知的跃升。

儿童的数学概念学习可以概括为经验、语言、图像和符号四个基本环节。其中,最高层级的符号环节是指经过一定程度的抽象概括,儿童能够掌握和运用数学符号来刻画客观世界。本节课的核心数学符号有四个,即集合圈、分隔线、份数和分数,核心认知是分数概念的本质特征。其中,集合圈、分隔线是对直观材料进行数学处理的显性标识,更是深刻认知的前提和基础,儿童只有充分领悟显性标识的数学意义,才能向更高层级的抽象概括跃升,实现从学科知识到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目标。

通过分数概念的教学,笔者深刻体会到,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从儿童的认知出发,从学科本质入手,由内而外实施。只要让儿童感受乐趣、经历过程、自主探究和体验成功,分数的学习就会成为“一道好吃而又营养丰富的數学美食”。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第一小学教育集团盐渎校区)

猜你喜欢
数学思考深度学习
有体验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
电子商务中基于深度学习的虚假交易识别研究
数学课堂中的快乐元素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关注数学思考 提升数学本质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对初中文言文创新教学的几点思考
谈数学教学中数学思考的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