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军
【关键词】伊索寓言;言语;言语智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09-0066-05
近日,笔者细读特级教师薛法根的《文本分类教学·文学作品》一书,发现当前的寓言教学多通过角色对话的朗读、故事内容的讲述来品析寓言,理解寓意。总体来说,这样的教学符合寓言的文体特点,但是不是每个年段的寓言教学都要指向这几个目标呢?是不是每种寓言都要这样教授呢?笔者认为,从学生视角来看,中、低年段的寓言教学完全可以围绕以上几个目标开展,高年级则应该有所改变,尤其应与生活相链接;从文本本身来看,教学还应观照每则寓言的独特之处,有的寓言经过编者改编,篇幅变长,情节较复杂,寓意深藏在故事内容之中,不经过一番细细品味很难发现。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文本特色,领悟编者意图,带领学生细细品味寓言的语言、情节,悟出道理,讲好故事。而有的寓言简短精练,道理显而易见,教学时无须拐弯抹角、故弄玄虚,应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去摘那些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果子。从教学目标看,寓言的智慧仅仅就是藏于其中的道理吗?寓言教学的目标仅仅是引导学生理解寓意吗?笔者认为,寓言的最高智慧是一种言语智慧,即通过故事说道理的言语方式。高年级的寓言教学应该关注学生言语能力和言语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寓言承载的道与表达的术和谐统一起来,让学生在寓言学习中既得道又得术,如此才能进入寓言学习的澄明之境。
下文,笔者以五上《伊索寓言》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小学高年级寓言教学应如何结合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言语,读懂寓言背后的智慧。
一、联系旧知,初感言语智慧
师:孩子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聊一个新话题,读课题——
师:以前读过伊索的寓言吗?
生:读过,比如《狼和小羊》《谁的本领大》《狐狸和乌鸦》……
师:那寓言故事与其他故事相比,最大的不同是?
生:寓言故事都是先给我们讲一个故事,然后再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板书:道理、故事)
师:接下来,就让我们再次走进伊索寓言,去读故事,品道理。
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在《阅读教学的设计要诀——王荣生给语文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明确指出:基于学的课堂首先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把握学习的起点和落脚点,探寻学习过程中的提升点,让学习在课堂中真正发生。复习导入环节旨在链接学生已有的寓言学习经验,了解寓言故事的基本结构,引导学生明白,要想读懂寓言,首先要读懂故事和道理以及故事和道理之间的联系,从而为后续教学的开展做好铺垫。
二、细读寓言,品味言语智慧
1.初读故事,感受简单。
师:请同学们先自由地读一读《狐狸和葡萄》这则寓言,看一看它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又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师读寓言)
师:谁来给我们大概讲一讲这个故事?
师(追问):为什么只读了一遍,你就能把故事讲得这么完整?
生:故事较为简短,容易记住。
师(总结):是的,孩子们,老师认真数了一下,这个故事只有77个字,故事中的角色也只有一个,没有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难怪人们都说伊索寓言内容简单。(板书:内容简单)
《狐狸和葡萄》这则寓言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对于文本中隐含的一些表达特色,他们却比较陌生,这便需要教师加以点拨引导。教学中,笔者依据学生原有的经验,通过设计“只读一遍就讲故事”的教学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通过追问和点拨,把学生的阅读触角从故事内容引至言语形式上来,让他们既读懂故事,又了解到寓言故事内容简单这一特点。
2.再读故事,体会不简单。
师:可是,同学们,为什么如此简单的故事却能被人们口耳相传两千多年,而且经久不衰呢?这简单的故事的背后有没有什么不简单的地方呢?接下来让我们再次走进这个故事,用心地读一读,品一品,看看你读到了一只怎样的狐狸?又是从哪些语言细节中读出来的,划出相关的语句,并在旁边写下简单的批注。
预设1:狐狸感到无望了,只好转身离开。他边走边回过头来说:“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学生读句子说理解)
师:孩子,你真了不起,一下就抓住了故事的重点。在寓言故事里,人物的语言一般都不多,但都很重要。我们读寓言首先要读懂人物的语言,谁再来读一读狐狸说的这句话。
师(追问):你觉得狐狸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啊?
生:假话。
师(追问):从哪些细节可以看出狐狸说的是假话?
生:边走边回头,无望了……
师(追问):那你知道什么叫边走边回头吗?谁来给我们表演一下?(生表演)
師:是的,这就叫边走边回头、一步三回头。由此可见,狐狸心里是特别想吃葡萄的。可他嘴上却说不好吃,这就是口是心非。谁能把狐狸的口是心非读出来?让人一听就知道它说的是假话。(生读)
预设2:葡萄架上垂下几串成熟的葡萄,一只狐狸看到了,馋得直流口水。
(学生读句子说理解)
师:是的,孩子们,你们看,这里写狐狸的馋只用了短短的六个字“馋得直流口水”,可每次读到这六个字,老师的脑海中都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一幅画面。说说看你读到这六个字时仿佛看见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见狐狸伸长脖子,眼睛直勾勾地盯着葡萄,嘴里一边流口水,一边说:我的葡萄,我的葡萄。
…………
师:孩子们,你们看这短短的六个字,却让我们想到了这么多生动的画面,这就是伊索寓言语言精练的妙处。(板书:语言精练)
师:谁能读好这句精练的话语,读出狐狸的馋?(生读)
师(追问):狐狸当时真的被馋得口水直流吗?那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生:这是一种夸张的写法,这样写可以看出狐狸特别想吃葡萄。
师:是的,在寓言故事里,作者经常会运用一些夸张的手法,把人物形象写得个性十足。(板书:善用夸张)
预设3:他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但是白费劲。
师:其实文中还有一处精练的语言,同样运用了夸张的写法,也可以看出狐狸特别想吃葡萄,谁发现了?(生读句子,说理解)
师:是的孩子们,“想尽了各种办法”短短七个字的背后同样浓缩着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想想狐狸为吃到葡萄会想到哪些办法?
生:用石头砸、爬葡萄藤、跳着够……
师(总结):同学们,品味了故事的语言,我们不仅感受到了狐狸的自欺欺人、口是心非,同时也发现了寓言故事简单背后的不简单。
伊索寓言一般都比较简短,语言也较为精练。在角色的塑造上往往运用夸张的写法,把人物刻画得个性十足、深入人心。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体会故事内容,更应该引导学生读懂寓言故事背后的言語智慧。以上教学,通过“读到了一只怎样的狐狸?”这一主问题,引导学生再次走进故事内容,细读文本,先扶后放,体会狐狸的口是心非和自欺欺人,同时感受寓言故事“语言精练”和“善用夸张”的表达特色。
3.学习寓意,体会“一一对应”。
师:那这样一个不简单的故事到底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
生: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还偏偏说时机还没有成熟。
师:这是书本上的解释,谁能结合故事内容说一说呢?
生:狐狸想尽办法都够不到葡萄,这就是“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狐狸说葡萄是酸的,不好吃,这就是“偏偏说时机还没有成熟”。
师:没有了寓意的提醒,你还能把故事和道理放在一起说具体、说清楚吗?
(学生陈述)
师(追问):说着说着,你们是否发现寓言的故事和道理之间好像存在某种关系?
生:寓言的故事和道理是一一对应的。(板书:一一对应)
师(总结):故事里的那只狐狸代表着现实生活中的人,狐狸想吃葡萄却够不到,就是指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狐狸说葡萄是酸的,就是人说时机还没有成熟。写狐狸的自欺欺人,其实就是写人的自欺欺人。
寓言基本上都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故事,二是道理。读寓言,我们不仅要读懂故事和道理,更要寻找发现故事和道理之间的联系,体会作者“借故事说道理”的言语智慧。以上教学,教师主要通过三次语言训练,一步步引导学生体会道理和故事之间的对应关系。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借助文本说清楚寓意;然后借助给出的语言支架,把故事和寓意放在一起说清楚,初步感受二者的联系;最后运用自己的语言说清故事和寓意,同时深入体会它们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三次言语训练,由易到难,层层深入,步步为营,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更在一次次的挑战中让学生发现了寓言故事最大的言语秘妙。
三、再读寓言,验证言语智慧
师:同学们,读了《狐狸和葡萄》这则寓言,我们发现了寓言故事虽然内容简单,但语言精练,善用夸张,而且故事和道理之间还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那是不是所有的伊索寓言都是这样的呢?我们来看第二则寓言。
1.自学《牧童和狼》,思考问题。
(1)默读《牧童和狼》,看看这则寓言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是否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2)细读故事,你认识了一位怎样的牧童?哪些语言描写概括而又精练,哪些细节运用了夸张的写法,用笔圈出来。
2.汇报交流。
师:谁来说说这则寓言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样的道理?
(学生作答)
师:故事和寓言之间是否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生:故事中的牧童就代表生活中的人,他好几次骗人说狼来了,就是指一贯说谎的人,后来狼真的来了,他说了真话,但大家却不信了。这就是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会相信。
师:文中哪些语言写得比较精练?是否有夸张写法的运用?这样写让你有什么感受?
生:“牧童好几次骗人说狼来了”中的“好几次”比较精练,如果我们写肯定会把骗人的经过写得很具体,而作者只用了三个字就概括了。
生:“喊破了喉咙”“闻声赶到”运用了夸张的写法,可以看出牧童和村民的着急……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训练;学生阅读认知的形成,需要验证。从一则寓言引入另一则寓言,一方面是方法的迁移,另一方面是认知的验证。教学中,通过自读提升,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刚刚获得的学习经验自己读寓言,并理清故事和道理之间的关系,提升阅读能力。然后通过汇报交流,再次感受寓言故事“语言精练、善用夸张”的表达之妙,同时也为下文创作寓言故事做好了铺垫。
四、质疑问难,探究言语智慧
师:同学们,你们看,两则寓言,不同的内容,相同的特点,由此可见,伊索在编这些寓言的时候,他是故意运用一些精练的语言把原本可以写具体的故事精简化了,故意运用夸张手法把后果写得特别严重,而且他还故意把故事和道理写得一一对应。了解到这些之后,你难道就没有什么问题要问问这个编故事的伊索吗?(学生提问)
师:来看一看伊索是怎么想的。(出示伊索的相关资料,生默读)
生:伊索为了让别人易于接受自己讲的道理,才编一个与道理一一对应的故事。
生:伊索是为了突出道理,才把故事讲得这么简单的。
师:这就是伊索的智慧,这也是一种讲道理的智慧啊!(板书:智慧)
言语智慧的背后其实是人的智慧,只有把文中的语言与背后的人勾连起来,智慧才会变得鲜活。教学中,在学生读懂了伊索寓言“内容简单、语言精练、善用夸张”等表达特点的基础上,笔者进一步引导他们提出质疑,追问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层层深入的提问,让学生逐渐明白,原来伊索是在运用故事讲道理,而这种表达方法才是寓言的真正智慧。
五、创编寓言,迁移言语智慧
1.选支架。
师:孩子们,在生活中,我们也会和伊索一样,遇到一些看不惯的人或者不文明的事,此时我们也可以学学伊索,编个故事来劝告他们。老师班上就有一位叫乐乐的学生,她最近发现班里的壮壮老是欺负比他弱小的同学,于是乐乐就想编一个故事告诉壮壮:欺负别人的人,是没有好下场的。她构思了三个故事情节,但却不知道哪个最合适,你们看呢?
(1)牧羊人养了一只小狼,狼长大了吃了羊。(2)小猴经常搞恶作剧伤害别人,后来掉入陷阱没人帮助。(3)狮子和老虎争抢食物,最后却被狐狸乘机偷走了。
(学生讨论)
2.改故事。
师:在大家的帮助下,乐乐很快就把这个故事编了出来,大家看看她编得怎么样。(出示《猴子和陷阱》课件,学生浏览)
师:请大家结合伊索寓言的特点,说说这个故事编得怎么样,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生:故事讲得太详细了,语言不够精练,这样不容易凸显最后的道理。
生:可以用夸张的写法把后果写得再严重点,让壮壮看了害怕。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利用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试着帮助乐乐改改这则寓言故事,尽量做到语言精练,如果能用上点夸张手法就更好了。
3.生展示。
师:谁来说一说你进行了哪些改动?
师:是的,孩子们,这样一改,语言就更精练了,道理也更明显了。课后请大家选择一个你最想说的道理,试着也编一则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好吗?
寓言不仅仅是故事,更是智慧的化身。寓言教学的终极目标,不仅仅是引导学生感悟道理,更应教会他们通过阅读寓言,习得一种智慧的言语方式,并在生活、交际中灵活运用。以上教学环节,笔者重在引导学生分三步学习编写寓言故事,第一步:运用对应原则,学会选择故事支架;第二步:运用精练的语言把故事编得简单短小,运用夸张写法塑造人物形象;第三步:自己试着编写一个完整的寓言故事。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寻找智慧表达的快感,获得言语智能的真正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跨塘实验小学)
近日,笔者细读特级教师薛法根的《文本分类教学·文学作品》一书,发现当前的寓言教学多通过角色对话的朗读、故事内容的讲述来品析寓言,理解寓意。总体来说,这样的教学符合寓言的文体特点,但是不是每个年段的寓言教学都要指向这几个目标呢?是不是每种寓言都要这样教授呢?笔者认为,从学生视角来看,中、低年段的寓言教学完全可以围绕以上几个目标开展,高年级则应该有所改变,尤其应与生活相链接;从文本本身来看,教学还应观照每则寓言的独特之处,有的寓言经过编者改编,篇幅变长,情节较复杂,寓意深藏在故事内容之中,不经过一番细细品味很难发现。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文本特色,领悟编者意图,带领学生细细品味寓言的语言、情节,悟出道理,讲好故事。而有的寓言简短精练,道理显而易见,教学时无须拐弯抹角、故弄玄虚,应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去摘那些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果子。从教学目标看,寓言的智慧仅仅就是藏于其中的道理吗?寓言教学的目标仅仅是引导学生理解寓意吗?笔者认为,寓言的最高智慧是一种言语智慧,即通过故事说道理的言语方式。高年級的寓言教学应该关注学生言语能力和言语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寓言承载的道与表达的术和谐统一起来,让学生在寓言学习中既得道又得术,如此才能进入寓言学习的澄明之境。
下文,笔者以五上《伊索寓言》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小学高年级寓言教学应如何结合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言语,读懂寓言背后的智慧。
一、联系旧知,初感言语智慧
师:孩子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聊一个新话题,读课题——
师:以前读过伊索的寓言吗?
生:读过,比如《狼和小羊》《谁的本领大》《狐狸和乌鸦》……
师:那寓言故事与其他故事相比,最大的不同是?
生:寓言故事都是先给我们讲一个故事,然后再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板书:道理、故事)
师:接下来,就让我们再次走进伊索寓言,去读故事,品道理。
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在《阅读教学的设计要诀——王荣生给语文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明确指出:基于学的课堂首先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把握学习的起点和落脚点,探寻学习过程中的提升点,让学习在课堂中真正发生。复习导入环节旨在链接学生已有的寓言学习经验,了解寓言故事的基本结构,引导学生明白,要想读懂寓言,首先要读懂故事和道理以及故事和道理之间的联系,从而为后续教学的开展做好铺垫。
二、细读寓言,品味言语智慧
1.初读故事,感受简单。
师:请同学们先自由地读一读《狐狸和葡萄》这则寓言,看一看它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又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师读寓言)
师:谁来给我们大概讲一讲这个故事?
师(追问):为什么只读了一遍,你就能把故事讲得这么完整?
生:故事较为简短,容易记住。
师(总结):是的,孩子们,老师认真数了一下,这个故事只有77个字,故事中的角色也只有一个,没有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难怪人们都说伊索寓言内容简单。(板书:内容简单)
《狐狸和葡萄》这则寓言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对于文本中隐含的一些表达特色,他们却比较陌生,这便需要教师加以点拨引导。教学中,笔者依据学生原有的经验,通过设计“只读一遍就讲故事”的教学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通过追问和点拨,把学生的阅读触角从故事内容引至言语形式上来,让他们既读懂故事,又了解到寓言故事内容简单这一特点。
2.再读故事,体会不简单。
师:可是,同学们,为什么如此简单的故事却能被人们口耳相传两千多年,而且经久不衰呢?这简单的故事的背后有没有什么不简单的地方呢?接下来让我们再次走进这个故事,用心地读一读,品一品,看看你读到了一只怎样的狐狸?又是从哪些语言细节中读出来的,划出相关的语句,并在旁边写下简单的批注。
预设1:狐狸感到无望了,只好转身离开。他边走边回过头来说:“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学生读句子说理解)
师:孩子,你真了不起,一下就抓住了故事的重点。在寓言故事里,人物的语言一般都不多,但都很重要。我们读寓言首先要读懂人物的语言,谁再来读一读狐狸说的这句话。
师(追问):你觉得狐狸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啊?
生:假话。
师(追问):从哪些细节可以看出狐狸说的是假话?
生:边走边回头,无望了……
师(追问):那你知道什么叫边走边回头吗?谁来给我们表演一下?(生表演)
师:是的,这就叫边走边回头、一步三回头。由此可见,狐狸心里是特别想吃葡萄的。可他嘴上却说不好吃,这就是口是心非。谁能把狐狸的口是心非读出来?让人一听就知道它说的是假话。(生读)
预设2:葡萄架上垂下几串成熟的葡萄,一只狐狸看到了,馋得直流口水。
(学生读句子说理解)
师:是的,孩子们,你们看,这里写狐狸的馋只用了短短的六个字“馋得直流口水”,可每次读到这六个字,老师的脑海中都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一幅画面。说说看你读到这六个字时仿佛看见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见狐狸伸长脖子,眼睛直勾勾地盯着葡萄,嘴里一边流口水,一边说:我的葡萄,我的葡萄。
…………
师:孩子们,你们看这短短的六个字,却让我们想到了这么多生动的画面,这就是伊索寓言语言精练的妙处。(板书:语言精练)
师:谁能读好这句精练的话语,读出狐狸的馋?(生读)
师(追问):狐狸当时真的被馋得口水直流吗?那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生:这是一种夸张的写法,这样写可以看出狐狸特别想吃葡萄。
师:是的,在寓言故事里,作者经常会运用一些夸张的手法,把人物形象写得个性十足。(板书:善用夸张)
预设3:他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但是白费劲。
师:其实文中还有一处精练的语言,同样运用了夸張的写法,也可以看出狐狸特别想吃葡萄,谁发现了?(生读句子,说理解)
师:是的孩子们,“想尽了各种办法”短短七个字的背后同样浓缩着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想想狐狸为吃到葡萄会想到哪些办法?
生:用石头砸、爬葡萄藤、跳着够……
师(总结):同学们,品味了故事的语言,我们不仅感受到了狐狸的自欺欺人、口是心非,同时也发现了寓言故事简单背后的不简单。
伊索寓言一般都比较简短,语言也较为精练。在角色的塑造上往往运用夸张的写法,把人物刻画得个性十足、深入人心。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体会故事内容,更应该引导学生读懂寓言故事背后的言语智慧。以上教学,通过“读到了一只怎样的狐狸?”这一主问题,引导学生再次走进故事内容,细读文本,先扶后放,体会狐狸的口是心非和自欺欺人,同时感受寓言故事“语言精练”和“善用夸张”的表达特色。
3.学习寓意,体会“一一对应”。
师:那这样一个不简单的故事到底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
生: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还偏偏说时机还没有成熟。
师:这是书本上的解释,谁能结合故事内容说一说呢?
生:狐狸想尽办法都够不到葡萄,这就是“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狐狸说葡萄是酸的,不好吃,这就是“偏偏说时机还没有成熟”。
师:没有了寓意的提醒,你还能把故事和道理放在一起说具体、说清楚吗?
(学生陈述)
师(追问):说着说着,你们是否发现寓言的故事和道理之间好像存在某种关系?
生:寓言的故事和道理是一一对应的。(板书:一一对应)
师(总结):故事里的那只狐狸代表着现实生活中的人,狐狸想吃葡萄却够不到,就是指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狐狸说葡萄是酸的,就是人说时机还没有成熟。写狐狸的自欺欺人,其实就是写人的自欺欺人。
寓言基本上都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故事,二是道理。读寓言,我们不仅要读懂故事和道理,更要寻找发现故事和道理之间的联系,体会作者“借故事说道理”的言语智慧。以上教学,教师主要通过三次语言训练,一步步引导学生体会道理和故事之间的对应关系。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借助文本说清楚寓意;然后借助给出的语言支架,把故事和寓意放在一起说清楚,初步感受二者的联系;最后运用自己的语言说清故事和寓意,同时深入体会它们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三次言语训练,由易到难,层层深入,步步为营,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更在一次次的挑战中让学生发现了寓言故事最大的言语秘妙。
三、再读寓言,验证言语智慧
师:同学们,读了《狐狸和葡萄》这则寓言,我们发现了寓言故事虽然内容简单,但语言精练,善用夸张,而且故事和道理之间还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那是不是所有的伊索寓言都是这样的呢?我们来看第二则寓言。
1.自学《牧童和狼》,思考问题。
(1)默读《牧童和狼》,看看这则寓言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是否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2)细读故事,你认识了一位怎样的牧童?哪些语言描写概括而又精练,哪些细节运用了夸张的写法,用笔圈出来。
2.汇报交流。
师:谁来说说这则寓言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样的道理?
(学生作答)
师:故事和寓言之间是否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生:故事中的牧童就代表生活中的人,他好几次骗人说狼来了,就是指一贯说谎的人,后来狼真的来了,他说了真话,但大家却不信了。这就是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会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