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瑞
摘 要: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校园和谐稳定的骨干力量。高校可以借鉴组织行为学在个人层面对不同个体心理及行为要素的研究,从完善培训体系、重视价值引导、健全激励机制等方面着手,探讨高校辅导员的培育机制,有助于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促进辅导员朝着职业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组织行为学;辅导员;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10-23
作者简介:牛 瑞(1991—),女,广东广州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
一、组织行为学视域下的辅导员培育要素分析
国外学者斯蒂芬·P·罗宾斯认为:“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研究个体、群体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规律,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提高组织的效能[1]。”
本文将组织行为学的相关理论置于高校这个场域,组织行为学中的组织、群体、个人三个层面分别对应高校、辅导员队伍及辅导员个体。从组织行为学的微观视角即对个体行为(包括个体的能力、情绪、人格、价值观、态度及动机)的研究入手。结合辅导员工作实际,笔者认为,辅导员的职业能力、主流价值观及有效的激励对高校实现立德树人、促进校园的和谐稳定及健康发展意义深远。为此,本文中高校辅导员的培育要素包括辅导员的能力、价值观与动机(有效激励)。
具体来说,能力是指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具体包涵组织管理能力、教育引导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等;价值观是指辅导员自身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唯有如此,才能做学生的引路人;动机即激励,有效的外部激励能够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满意度,增强辅导员的自我效能感,激发辅导员的职业热情,提高辅导员的获得感。
二、辅导员培育工作的意义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新形势下,高度重视对辅导员的培育工作,对辅导员个人职业发展、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及校园的和谐稳定都有重要作用。
加强辅导员培育是实现个人职业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对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辅导员只有树立不断学习乃至终身学习的理念,才能紧随时代步伐。高校通过整合多方资源,搭建各种路径,多维度地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育,构建辅导员成长发展的优良外部生态环境,有益于增加辅导员知识储备,开发辅导员内在潜能,从而提高职业水平,增强职业能力,适应学生发展需要及社会发展需要,最终实现自身职业发展目标,打通职业发展通道。
加强辅导员培育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要求。高校辅导员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肩负着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神圣职责。要推动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必须加强辅导员培育工作,提高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水平,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高水平辅导员队伍,发挥辅导员在高校育人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供坚固的思想政治保障。
三、组织行为学视域下的辅导员培育路径构建
1.以能力提升为基础,完善辅导员培训体系
在国际形势错综复杂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做到“因时而化”,必须紧跟时代步伐,通过不断学习岗位职责所要求的各种知识,完善自身知识储备,如此一来,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科学性与创造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与期待。
高校应充分整合校内校外培训资源与渠道,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积极组织辅导员参加教育部或各地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类研修培训,在校内定期开展主题学习与交流活动。具体来讲,辅导员的培训可从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及培训层次三个维度来开展。
在培训内容维度方面,应开展教育学、心理学及管理学等专业知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等方面的系统培训与学习,增加辅导员的知识储备;在培训形式维度,可以通过主题讲座、专题学习、案例研讨、网络培训、外派培训等多种形式构建辅导员培训路径;在培训层次维度方面,有岗前培训、在职培训、骨干培训,为辅导员量身打造不同的培训课程,增强辅导员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2.以价值观为导向,重视辅导员价值培育
高校辅导员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根本问题,承担着高校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高等学校“立”什么样的“德”,“树”什么样的“人”,取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什么样的“人”,具有什么样的“德”。高校辅导员要“传道”,需要自身首先要“明道”“信道”。
为此,高校辅导员的培育应尤其重视辅导员的价值培育,积极组织辅导员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宣传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辅导员的价值认同,提高辅导员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及文化修养,使自身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所谓教人先明己,只有輔导员自身坚定了理想信念,才能言传身教,做好青年大学生的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工作,真正践行高校立德树人的使命,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以激励机制为突破,提高辅导员自我效能感
组织行为学中的激励是指“激发或培养人的工作动机,促使人为实现既定目标,增强行为努力的过程”[2]。研究表明,有效的激励一方面可以产生有目的的行为去实现目的,另外一方面可以减少防御性行为,增加建设性的行为。因此,建立辅导员职业发展的激励机制是高校辅导员培育的重要内容。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其中,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属于低级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属于高级需求。低级需求主要通过提高辅导员的薪酬待遇水平来实现,根据辅导员工作的特点,在岗位津贴、办公条件、通信经费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保证辅导员的正常工作与生活。高级需求则需要通过优化外部环境,满足辅导员自身发展需求,提高辅导员的自我效能感。具体来讲,一方面需要建立一套规范科学、公平合理的职称评审考核机制,优化考评指标,关注辅导员的工作业绩与育人实效,打通辅导员的晋升渠道,提高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实现马斯洛需求层次中归属需要与尊重需要,增强辅导员对自身职业身份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另外一方面,高校应优化学生工作精细化管理模式,克服辅导员职责泛化的现象,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理清辅导员的工作边界,引导辅导员根据自身知识体系与兴趣进行专业化方向选择,以辅导员职业能力的专业化为导向推动辅导员学生工作的精细开展,真正做到“术业有专攻”,满足辅导员自我发展及自我实现的需要,提高辅导员自我效能感及自身驱动力,真正促进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和可持续发展,切实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
参考文献:
[1]徐世勇.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林英晖.组织行为学[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