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组织行为学实验教学对于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管理决策能力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却面临诸多挑战,这使得组织行为学实验教学开展并不顺利,尚未达到预期效果。基于此,提出应从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励机制、实验教学学习考核机制、实验教学配套机制等三个方面建设面向管理决策能力的组织行为学实验教学体系。
关键词:管理决策能力;组织行为学;实验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24.080
1组织行为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组织行为学是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是联结管理学基础理论与管理学具体学科的重要桥梁,也是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按照目前国内外组织行为学教材编写的共识,其共包括个体、群体和组织三大板块,个体部分主要阐述个体行为以及个体行为的心理基础对绩效的影响机制,这一部分内容构成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基础;群体部分主要阐述群体属性及行为对绩效的影响机制,因而引出团队建设的相关理论;组织部分主要阐述组织结构和企业文化对组织绩效的影响机制,从而引出组织结构结论和企业文化理论。
由上可以看出,组织行为学的实质是一门探讨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与组织绩效的关系,从中挖掘有利于改善组织绩效的具体行为,以服务于企业管理实践。学习、积累、并挖掘因变量(组织绩效)与自变量(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之间的关系就成为了组织行为学这门课程的内容主干。然而,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或已初步形成结论,或尚无研究证实,都需要在深入体验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只有如此,才能使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提高他们的决策咨询能力。在组织行为学教学过程中开展实验教学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开展组织行为学实验教学,即通过实验设计或模拟实验学习教学内容的一种方法,一方面,针对很多能够理解但容易忘记的结论,通过实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程度,加深对知识的记忆,从而提高学习效度,另一方面,针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决策能力和决策水平并不高的现实状况,通过实验教学可以使他们掌握在具体情境中如何开展有利于改善所在企业绩效的实验本领,从而提升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管理决策能力,也会进一步改善工商管理专业就业不容乐观的现实局面。
2组织行为学实验教学面临的挑战
组织行为学实验教学对于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管理决策能力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却面临诸多挑战,这使得组织行为学实验教学开展并不顺利,尚未达到预期效果。
2.1宏观层面
第一,对实验教学的认识还不到位。长期以来,高校教育养成了“填鸭式”教学的惯性,课程考核方式基本遵循“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的套路,认为“本科生掌握大致的理论就可以了,具体如何操作的知识应该去了企业之后再学习”。基于这样的认识,很多同学“得过且过”,浅尝辄止,抱着“能通过考试即可”的心态学习,大大降低了学习积极性。可以看出,高校教育管理者及任课教师对实验教学的重要性缺乏理解、认识还不到位造成了大学生“懒学”的学习倾向。也就是说,当前的教学侧重于知识灌输,而缺乏以实验教学为支撑的技能和思维的锻炼。
第二,培养方案的限制。据笔者调查,很多高校开设的本科组织行为学课程为2学分36学时左右,能够基本满足组织行为学核心内容教学需要,但拓展性内容的教学无法安排。在培养方案的总体约束下,这一学时不可能增加。一些高校近年来实施的本科培养计划修订,主要以压缩学时数为主。在调查中,有老师反映“现有的教材内容在36学时内完成尚很紧张,实验教学的学时更无法安排”。尽管一些老师想建设实验教学模块,但因为学时总数的限制不得不放弃,一致影响了组织行为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2.2微观层面
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是微观层面的核心问题。根据问卷调查,制约学生组织行为学实验教学学习积极性的主要因素有:分析工具掌握不够、激励机制缺位、实验教学内容设计不丰富等。
第一,分析工具掌握不够。组织行为学中探讨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常常要用到专业分析工具来处理一手数据和二手数据。在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加入中介变量、调节变量、控制变量的情况下,分析则更为复杂。一般会运用到相关性分析、方差分析、回归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SPSS、SAS、EVIEWS等是现在常用的统计分析工具。但对于大二就开设组织行为学的学生而言,这些分析工具的学习和掌握是比较欠缺的,因而制约了组织行为学实验教学。
第二,激励机制缺位。作为激活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实验教学,其学习难度往往超过了教材已有知识,这就需要学生投入更多的精力。然而,现有的课程考核方式缺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学生大多抱着“能通过考试即可”的心态,而又缺乏其他的诸如经费支持、竞赛活动等辅助激励措施的支持,使实验教学“无人问津”。甚至一些同学反映,“与其花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去学这个,还不如去考个职业资格证,还能帮助就业”。这样“实用”的想法,助长了学生不能潜心学习的态势,实验教学的实施受到很大抑制,势必影响培养质量。
第三,实验教学内容设计不丰富。个体行为以及个体行为的心理部分是当前组织行为学实验教学的内容,尤其侧重于通过成熟量表做的人格、个人特质测试,这些内容已经由相关软件开发公司添加完成。然而,缺乏变量与变量关系的动态实验设计,如个体行为如何影响员工绩效,员工投入如何影响员工绩效、企业文化如何影响企业绩效等。实验教学内容设计上的不完整、不丰富,制约了学生学习兴趣,呆板的性格测试让学生认为实验教学“就是这么单调”。
3组织行为学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策略
组织行为学实验教学对于提升整门课程的学习效度,乃至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管理决策能力至关重要。针对上述实验教学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种种阻碍,必须从协同的角度建立组织行为学实验教学系统化的体系,具有为建设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励机制、建设科学的实验教学学习考核机制、建设协同的实验教学配套机制。
3.1建设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励机制
第一,鼓励学有余力或在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有浓厚兴趣的同学积极申报并利用课余时间参加教师设计的实验项目。要向学生阐明开展实验教学对于课程学习、专业学习乃至工作胜任力的重要意义,让学生自由选择参与与否,参与哪类实验项目。
第二,实施科学的考核。实验项目结束后,应对所有参与项目同学依照该门课程考核体系进行考核,并给予相应的鉴定成绩。鉴定成绩可按强制分布法分布,分为“优秀”、“良好”、“中”、“合格”以及“不合格”。
第三,较好地管理考核结果。对鉴定结果要分类管理,以充分激发学生参与实验项目的积极性。对于考核结果在“合格”及以上的,可考虑给予认定学分,计入其所修总学分;对于考核在“良好”及以上的,应积极培育并支持其申报学校的大学生创新项目,如大学生实验创新项目,大学生双创项目,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学校在这类项目评审过程中应将学生参与实验创新项目经历作为其中一条重要的考核因素,需要注意的是,应重视学校各类项目主管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保证政策的衔接,特别是对于大学生实验创新项目的申报,建议学校管理部门主要从参与过实验教学或实验项目设计的学生中遴选立项;对于考核在“优秀”及以上的,建议直接从学校大学生实验创新项目中立项资助。对考核结果的管理十分重要,是将学生实验教学、实验项目、科技创新项目等有机联系起来的重要指引。
第四,组织开展实验项目类科技创新作品竞赛。由各学院从实验项目作品中遴选一批具有竞争性、创新性的作品予以培育,并推荐参加学校实验项目类作品竞赛。对获奖师生给予表彰奖励。以此激发师生共同参与实验教学以及实验项目设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2建设科学的实验教学学习考核机制
根据组织行为学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紧扣实验项目特色,设计一套科学的学习考核机制,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又一重要动力。总体上包括出勤考核、教学内容掌握情况以及创新性项目设计三部分。
第一,出勤考核。和课程学习一样,出勤是实验学习的基础。没有好的出勤率,就无法保证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根据实验教学总学时数对学生实施严格的出勤考核。出勤考核分一般占总考核分的20%,根据学生缺勤次数在出勤考核分中予以相应扣减,同时,应设定出勤的下限,如“对缺勤次数达到总应出勤次数的1/3时,其实验学习总分计为0”。这一比例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第二,教学内容掌握。组织行为学实验教学内容应要求学生掌握软件操作、模型设定、分析步骤、结论训练等四部分。分值一般占总考核分的40%,每一部分占10%。(1)其中软件操作是基础,是保证学生会运用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处理数据的前提,鼓励学生至少掌握SPSS软件中数据的预处理、相关性分析、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2)模型设定主要培养学生理解变量与变量关系分析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变量,以及对每种变量作何种分析,如员工投入与员工绩效的分析中,可考虑员工年龄、性别、职位、岗位、企业性质、企业规模等控制变量,引入不同的控制变量,分析过程以及结论自然不同,也就是说分析模型是不同的。(3)分析步骤主要使学生掌握在实验项目的实证分析部分不同分析的先后次序问题。如在上述问题的实证分析中,我们一般会先进行变量的描述性分析、两变量相关性分析、加入控制变量后因变量与自变量相关性分析。(4)结论训练主要锻炼学生从数据分析中看到管理问题本质的能力,也可以说是解读数据的能力。如果最终从数据中无法提炼并甄别有效的管理问题,整个实验项目设计及分析都是徒劳的。要得到类似于这样的结论,“在服务业中,男性和女性员工在绩效上并无显著差异”,这些结论都会指向企业特定的管理问题。
1)创新性,是指以文献回顾为基础的项目立意、模型设计、样本选择、方法选用的创新程度,若只是套用已有分析模型换分析样本的设计,创新性不强,反之,立意、模型设计及方法选用都有突破,则创新性很强。(2)逻辑性,是指项目设计的前后逻辑次序是否严密,环环相扣,有理论、有分析、有结论的项目设计逻辑性才强。尤其是针对实验结果作出的结论和管理决策启示,须紧密衔接实验结果进行,防止脱离实验数据本身,也防止“望文生义”。(3)完整性,是指从项目名称至管理启示,整合结构是完整的,一般而言,组织行为学实验项目设计包括引言、文献回顾、概念测量、模型建设及分析、结论及启示等五部分,包含这五部分的项目设计才是完整的。(4)合理性,是指模型设定中的变量选择是否合理、分析方法选用的是否合理、对数据的解读是否准确、从数据中剖析的问题是否合理、所提出的管理启示是否合理等。根据创新性、逻辑性、完整性、合理性作出相应的考核。
3.3建设协同的实验教学配套机制
第一,积极支持实验室建设。在完善硬件设施基础上,要配置组织行为学实验教学中用到的软件,如SPSS、Eeviews、Stata、成熟的个体心理测试系统等,做到专人维护、更新实验软件。此外,要根据实验室财力支持状况购买企业管理数据库,如实验项目设计为高管个性特征与公司绩效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等,没有数据库的支撑,这样实验设计就无法完成。
第二,鼓励教师积极投身实验教学。目前,绝大多数教师因为学校的课酬低而紧紧满足于完成基本工作量的需求,对于多余课时安排则无心考虑。因此,尽管一些高校给予了参与实验教学教师一定的课时量(作为课酬),但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就在于此。实验教学尚无动力,实验教学内容开发更无从谈起。鉴于此,建议学校完善对教师的激励机制,一是鼓励参与实验教学的教师积极开发实验教学内容设计,除给予相应课时量之外,可还应该给予必要的专项资金资助,二是若参与了实验项目设计学生在学校、省部级竞赛中获奖,应给予实验项目带队教师适当奖励,三是设立专项经费用于支持一线从事实验教学的教师出外交流学习。
参考文献
[1]隆意.组织行为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12).
[2]刘海兵.基于数据分析模型的管理学课程群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5,(22).
[3]刘海兵.多向度重构:能力导向的组织行为学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5,(26).基于企业培训模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