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电脑和智能手机等工具已经普及,学生利用网络环境进行在线学习已成常态,面授教育与在线教育各有利弊,不可取 代。文章以“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为例,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于保留原有面授教学的基础上,引入在线教学,将二者的优势结合起来,为师生提供了更多教与学的可能性,学习者的兴趣及个性得到了更多的尊重。
关键词:“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10-24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2018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以《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为例”(湘教通〔2018〕436号)。
作者简介:熊金粮(1980—),女,湖南双峰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财务会计与财务管理。
一、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发展背景
电脑和智能手机等工具已经普及,学生利用网络环境进行在线学习已成常态。但传统课堂教学不论是在知识传递还是在情感交互方面都是其他形式的教学无法替代的,有着存在的必要性以及不可替代性,面授教学和在线网络教学都各有优势与弊端,二者已经密不可分。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保留面授教学的基础上,引入在线教学,将二者的优势结合起来,延展了教学的空间维度,活化了教学资源、丰富了教学手段,为师生提供了更多教与学的可能性,尊重学习者的兴趣及个性。
在这种混合式教学过程中,如何将二者有机结合,既发挥教师作为教学主体传道解惑的主导作用,又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自觉性和能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探索一条科学高效途径成了混合式教学模式关键所在。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
何克抗教授认为混合学习,就是要结合传统学习方式和 E-Learning的优势。既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引导、启发、监控;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从现有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文献资料来看,目前国内外学者特别是国内学者,对混合式教学模式建构等问题的研究都非常重视,并且达到了一定的理论高度。研究集中在定义、本质分析,分析是什么、为什么等问题,更多停留在宏观的分析上。对于混合式教学过程、教学实践分析研究较少。从微观的教学方法、教学步骤、教学平台、交互方式方法等方面做详细论述的文献很少。没有在系统的方法论指导下构建一个详细的、可具体操作的、独立运行的混合式教学系统,混合式教学系统尚未真正落实到实践层面。
三、基于“中级财务会计”课程进行混合式教学的初步构思
1.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教学目标分析
除了传统教学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外,混合式教学不仅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和学科核心知识,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获取、运用信息的能力。加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进行知识的建构,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又能发展其他能力。注重对不断更新的课程教学内容、适用大数据时代的职业规划转型的探讨,提升学生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沟通能力,拓宽专业学习的宽度,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职业规划,比如考研、考公务员,还是进企业、进事务所,根据不同的职业导向进行教学目标的设置,分类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
2.注重对学习者的分析
學习者是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商学院会计学和财务管理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已经学过“基础会计”课程,为“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实践与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已有足够的认识,课程刚开始时学习兴趣还比较浓厚,但随着课程内容难度的增加,在后续的学习中难以做到持之以恒,学生容易半途而废。
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教师的讲解过度依赖,学习主动性较差,缺乏独立思考。因此有不少学生虽然上课表现认真积极,课堂活跃,但学习的效果并不佳。课后对电子设备过度依赖,导致课后的复习以及练习的及时性和积极性不够。所以,应充分考虑现状进行混合式教学,提高学习的趣味性,进而提高学习的兴趣,教师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3.教学内容分析
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教学内容包括传统教学的教材和其他课本资料,也包括在线平台的教学视频、课件等。可以把类似的单元内容重新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独立的教学单元。为了便于教学活动设计时对教学方式和媒体的选择,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分析时,要明确各个知识点所属的知识类型,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应针对知识点的差异类型,采取对应的教学方式。
教师应对初级会计师考试、中级会计师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考研等考点深入研究,对课程对应知识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进行分层设计,实施课后练习移动平台分层次的闯关练习。通过移动平台增加学生课后练习的意愿与时间,通过设置练习的时间段,提高学生学习的时效性以及主动性。课后练习依托“移动平台”,借助“闯关”的形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目标、学习能力选择不同层次进行参与,从而对部分学习起来“光吃力,吃不进知识”的学生也能找到存在感,对学习积极主动、专业兴趣浓厚且学习效果不错的学生引导其更深入地学习。
4.教学资源分析
传统课堂教学的资源包括了教材、参考书、教师的PPT等,也称作线下资源。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引进了线上的教学资源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可以是教师自己精心录制的微课视频,也可以是现成的资源:比如中国大学 MOOC 网、学堂在线等 MOOC 网站等。这些可利用的资源丰富多样、方便使用,但是教师在给学生使用前需要根据教学目标进行筛选,以便学生观看。教师在安排学生学习前,针对知识点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提出问题提供教学素材、安排预习任务与作业,学生课后自由安排时间学习,并提出疑问。有了线上教学资源的存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掌握情况来控制学习的进度和难度,若知识已经掌握,可以快进,甚至可以直接跳转到其他微课进行学习,若知识还没有掌握,可以后退,或者反复观看学习。
5.课后师生反思及巩固练习设计
教师也要不断地反思总结教学经验,发现需要修改的地方及时反馈给学生,根据课堂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进一步提供恰当的教学资源。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分层次设计的闯关练习,根据自己规划和自身能力范围内进行自主练习,从而发现了自己的存在感,获得成功的体验,以此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原创精神。
基于学习过程的评价,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和专业兴趣的差异实行差异化的分类引导,参考资料和知识目标实行分层设置。比如对学习积极主动、专业兴趣浓厚且学习效果不错的学生,主要目标是引导其更深入地学习;对于学生主动学习但效果不佳的学生,主要目标是帮助其找到原因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对于学习主动性不够的学生,主要目标是给予其一定的监督并实施鼓励教学法等。
6.注重对混合式教学过程与效果的分析并改进
通过教师实施混合教学过程的观摩与总结、分类别对个别学生进行访谈、以实施混合教学班级作为调查对象,对混合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比较的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对混合式教学过程、效果进行评价与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模式。
四、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策略分析
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混合式教学模式提供支持
实现校园学习区域网络覆盖,针对校园网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能进行大幅度改善,为保障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顺利开展提供优质的网络服务保障,继而为学习者的网络自主创新学习创造硬性条件。加大微课建设平台的建设,定期为教师提供使用平台的培训与指导,为教师提供与同行交流的机会与平台,为教师建设优质的教学资源,为教师顺利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提供支持。
2.提高教师信息素养以及技术应用的综合能力
优质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需要教师掌握并加强与之相关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综合教学设计技能以及网络课程资源开发技能等综合能力,以适应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现实需要。
课程教师可以根据见面课和讨论课的交流效果,结合课程论坛学生提出来的问题等,结合同行开发经验,科学地设计开发出针对性较强的高质量网络学习资源,在优质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中不断地去提升自身信息素养以及技术应用综合能力。
3.注重先进学习理论指导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学设计中注重教学主体角色的转变,运用先进的教学模式结合先进的教學方法
运用构建主义理论指导混合式教学,形成学生是在教师引导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学活动强调“学”,教学活动的开展围绕学生“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和学得怎样”为中心开展,教师是学习过程意识的引导者、控制者与评价者,注重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调动。选取合适的内容进行混合式教学模式试点,设计自主性学习与研讨式教学环节实施教学,注重学习过程评价与分层教学。
4.注重解决学生个体化差异问题
首先,由于存在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没有充分掌握的知识点进行重复学习;对相同知识点设置多样的教学资源,可以促使学生根据兴趣选择合适的资源进行学习;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资源提升自己能力。其次,课后练习分层次的闯关设置,既满足不同学生各自的学习目标,又能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找到成就感,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降低两极分化的程度。最后,基于学习过程的评价,教师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和专业兴趣的差异实行差异化的分类引导,参考资料和知识目标实行分层设置。
参考文献:
[1]张焕平,李茂华.“互联网+”视角下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J].陕西教育,2018(2):52-53,55.
[2]王佳利,李斌峰.基于网络教学平台校本混合课程教学效果的实证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6(3):101-107.
[3]杜世纯,傅泽田.基于 MOOC 的混合式学习及其实证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12):129-133.
[4]孙 众,尤佳鑫,温雨熹,等.混合学习的深化与创新——第八届混合学习国际会议研讨会综述[J].中国远程教育,2015(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