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汉荣
摘 要:核心素养是学生走向新时代的必备品质,农村学校利用本土资源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学以致用,夯实基础,提高能力,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本土资源;课程资源;核心素养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新课程的理念已被广大师生和社会认同,学校活了,课堂活了,学生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表现出了应有的天然和灵性。新课程的培养目标真正体现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1],坚持科学性、注重时代性、强化民族性,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课程资源是实现新课标的基础,其开发利用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农村地区只有从本土客观实际出发,发展和建立适合本地区情况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模式,才能有效地构建生成实施新课标的支撑系统,本文就农村地区本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进行探讨,以抛砖引玉。
一、利用本土人才资源活化学生人文底蕴
1.将本地区的教师、家长、校外各行各业的艺人、工匠排查摸底,按照特长的种类进行建册登记,考核评估。
2.建立优秀教师轮流换岗责任制。让优秀教师轮流帮教,以带动整体教改的实施推进,并且把它作为评优选先、职称晋升的优惠条件之一考评。
3.改革传统的家长会模式,开办家长学校,举行家庭教育大讲堂。使家长、学生、教师相互交流借鉴,优化方式方法,提高教育实效。增强家长会的亲和力与积极而富有建设性的内涵,学校可把优秀的学生家长聘为家长辅导员,通过家长学校的形式开展研讨、培训、交流和指导培养学生的经验。
4.校外优秀艺人、工匠实行导师制。对校外的优秀艺人颁发荣誉证书和聘任书,把他们聘任为校外指导员,结合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指导授课,甚至通过带学徒的形式开展活动,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利用本土生产基地资源激发学生学会学习
1.把农村闲散的荒山、水池等申请为学校的劳动基地。按照地理位置和适应条件把荒山水池建设成各种基地,如植物园基地,盆景园、养殖场基地,工艺制造基地,劳技培训基地等。
2.把学科课程和课程资源实践基地结合起来统筹课程资源。如通过植物园可让学生学习对植物进行苗木栽植、养护、分类、嫁接、授粉、制作标本、调查生态现状、开发盆景资源等活动。
3.把综合实践活动和课程资源基地结合起来配置资源。把综合实践活动和课程资源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提出问题、设置课题、制定计划、设计实施方案、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合作等,让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4.把课程资源基地和当地的产业基地开发带头人结合起来,共同开发,优化管理,实现技术保障。
三、利用本土民俗特色促进学生责任担当
1.对本地的社会经济、文化传统、民俗文化开展调查研究。此项活动必须在教师或校外导师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必须有课题、计划、方案、信息收集、论证评估、交流合作、得出结论等环节,不能簡单处理。如对西和“乞巧节”、“八峰崖石窟”,徽县“根艺、脸谱”、“青泥砚”,礼县“盐婆婆”、“春官”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与学习继承等。
2.让学生积极参与有益的社区文化活动,体验乡风民俗,发展优秀的“乡土文化”资源。如结合陇南市“建设‘文化陇南战略构思”开展挖掘、整理、保护陇南丰富精深的民俗文化资源活动等。
3.让学生积极参与政府开发的发展当地农村经济的项目工程活动。如植树造林、蔬菜基地建设、旅游产品开发活动等。
四、利用本土自然与环境的特点树立学生科学精神
1.对当地农村的生态状况和动植物分类以及开发利用情况开展调查研究。如徽县的农村大部分属于林区或灌木区,植被良好,植物种群丰实,动物种类繁多,农民也有零散开发利用的传统,可把徽县嘉陵的银杏,高桥的木耳,大河的板栗,麻沿的苗木繁育,榆树的红豆杉等本地的支柱产业深入开发利用,做到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以科学的态度和行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2.对本地地容地貌的特色及资源开展调查研究。如柳林的铅锌矿带、金银铜矿带、铁山和文池的死火山口、三滩原始森林风光和化石等。
3.通过对本地农村的自然资源与环境资源开发利用补充校内资源的不足。如可自制体育器材、物理实验教具,可进行爬山、越野、攀岩等活动树立学生科学精神。
五、利用本土社区扶“孤”助“残”爱心服务活动启迪学生健康生活
1.确定典型扶助对象,制定扶助计划,成立扶助小组,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孝悌文化,心理健康常识,开展陪伴交流、心理疏导和孝悌文化宣传示范,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和健康的人格素养。
3.开展富有本土特色的文体活动,加深情感交流,启迪学生健康生活。
六、利用本土学生活动创建激励学生实践创新
1.通过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制作展览活动、生物百项调查活动、调查报告、创造发明等形式,展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成果,激发他们实践创新的热情。
2.通过开放课堂展示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和技艺特长,因地制宜,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创新意识。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才艺展示活动、创客活动等激励学生创造素养等。
总之,要把新课改的实施在农村地区进一步推向深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首先要继续加大新课程的培训力度,切实转变教育管理者、教师的观念,彻底改变应试教育的管理观、考评观、教师观和学生观,取得家长和社会的广泛支持。其次要加大力度研究和开发适合本地区和本土情况的新课改理念的多元评价机制,端正正确的理论引领导向和评价实施导向,使之成为新课改实施的杠杆和支点。第三,要重视纠正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认识上的误区,如认为“农村地区教学条件差,实施新课程暂时还不现实”等。第四,要下大力气研究和开发本地区、本学校的本土优势资源,克服弥补课程资源上的不足,解放思想,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变不利为有利,研发具有适合本地区本学校特色的有效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模式,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机制,农村地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将会取得实质性的推进[2]。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张飞,指向物理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路径[J].江苏教育,2017(11):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