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永忠+柯凤娇+蔡伟泽+白美龙+陈滨斌+王鸿庆
[摘要] 目的 探讨研究非诺贝特氟伐他汀在治疗糖尿病合成高血脂疾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自2015年8月—2017年8月收治的100例糖尿病合并高血脂患者,采用电脑抽签的方式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患者的药物治疗接受氟伐他汀,而观察组的药物治疗包含氟伐他汀和非诺贝特两种;一定疗程后,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血糖血脂的数据变化,以判定研究结果。 结果 治疗周期结束后,观察组患者病情症状好转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血糖和血脂情况都有所降低,对比之下观察组患者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非贝诺特联合氟伐他汀综合治疗糖尿病合成高血脂的联创效果显著,观察组患者的综合治疗有效率为98%,高于对照组患者有效率的80%,治疗结束后两组数据中1TC、TG、LDL-C均有明显性下降,同时两组患者的HDL-C水平均相比治疗前有明显性升高(P<0.05)。 结论 氟伐他汀联合非诺贝特在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脂的临床表现上成果显著,血糖、血脂水平改善情况明显,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非诺贝特;氟伐他汀;糖尿病
[中图分类号] R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10(a)-0095-02
糖尿病高血脂作为临床医学上的一种常见疾病,一直遵循着机体独立存在的病理改变特征;根据临床经验可知,糖尿病患者均伴随有高血脂的情况,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生命質量,严重时甚至会对生命安全造成威胁[1]。一直以来,对于高血脂糖尿病患者通常采用的治疗方式是使用氟伐他汀进行常规药物性治疗,经临床实验发现其有药性作用范围狭窄、治疗效果一般等问题[2],该研究于2015年8月—2017年8月采用分组对比的方式,应用非诺贝特联合氟伐他汀的方式进行综合性药物治疗,并对其临床效果进行数据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100例糖尿病合并高血脂患者,排除有因心衰,肝肾功能异常的患者,采用电脑抽签的方式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31~65岁,平均年龄(50.6±5.0)岁,患病时间2~9年,平均病龄(6.6±1.5)年;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30~64岁,平均年龄(49.6±5.5)岁,患病时间18年,平均病龄(6.5±1.5)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患病年数,病情程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①对照组患者接受氟伐他汀药物治疗(国药批准字号:X1309,H20010518),以40 mg/次的摄入量,口服,每日晚间服用一次即可。②观察组患者在接受氟伐他汀药物治疗的同时,服用非诺贝特(非诺贝他,国药批准字号:130101,H11021514),以200 mg/次的摄入量,口服,每日晚间服用一次即可。③用药时间需固定在每日相近时间,确保当日药性消化时间,采集血糖等指标需在饭后2 h后;同时对两组患者需进行综合性护理,确保其在研究过程中因病变和不适反应造成的意外情况。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研究患者的疗效判定分为显效、有效、无效3个标准。①显效:患者所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TC下降至正常水平,HDl-C上升至正常水平,LDL-C下降至正常水平。半年时间内无高血脂症状复发情况出现。②有效:临床症状有明显性变化,局部症状减轻,身体各指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如:TC下降5%~20%,TG下降10%~40%,HDL-C上升0.120~0.160 mmo/L,LDL-C下降10%~20%等,半年内患者无病症复发情况出现。③无效:患者所有临床症状及其血糖、血脂等指标检验都无改善情况,且可能导致TC上升或者TG上升,LDL-C超过正常水平上限,病情呈进一步恶化趋势。
1.4 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报告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对比分析,计量单位使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n(%)]表示,分别使用t检验或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①观察组患者的综合治疗有效率为98%,其中显效35例,有效14例,无效1例。对照组患者的综合治疗有效率为80%,其中显效15例,有效25例,无效10例;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之下,观察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χ2=8.385,P=0.003,P<0.05),且无效率大大低于对照组(P<0.05)。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C、TG、HDL-C、LDL-C等数据均有变化,其中TC治疗前后量对比为(6.15:5.26),TG治疗前后量比为(2.83:2.12),HDL-C治疗前后对比量为(1.61:1.74),LDL-C治疗前后对比量为(4.21:3.07)。各组数据再治疗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结束后两组数据中1TC、TG、LDL-C均有明显性下降,同时两组患者的HDL-C水平均相比治疗前有明显性升高(χ2=5.514,P=0.019,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各项数据变化更加优于对照组(χ2=4.804,P=0.08,P>0.05)。
3 讨论
糖尿病患者通常都会伴有高血脂的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糖尿病的发病率在我国正呈现出逐年不断升高的趋势,在近年内,发病率不断突破历史最高记录。同时,也正呈现出越来越年轻化的问题。糖尿病和高血脂之间会相互影响,逐步恶化病情,在医学上,又称“姐妹病,”糖尿病患者的血脂异常,通常伴随着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肪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的变高以及高密度脂肪蛋白胆固醇(HDL-C)的下降,从而破坏胰岛细胞,造成人体内分泌紊乱,分泌性胰岛素能力降低,甚至导致冠心病、脑血管病等重大危重症,病情严重时,可导致死亡。以上问题,都为糖尿病的治疗带来了很大的难度。endprint
氟伐他汀(fluvastain)是一种常见对抑制剂类药物,该药物可有效抑制胆固醇的合成,所以也是目前治疗糖尿病的主要药物。非诺贝特(fenofibrate)是一种第二代苯氧芳酸类药物,在降低低血液中总胆固醇和甘油三脂水平方面卓有成效;相对于氟伐他汀,在降低TG及其升高HDL-C等方面的作用更加显著,能够有效的将HMG-CoA转化为对抑制胆固醇合成有抑制作用的物质,能在短时间内平衡人体的分泌系统,具有十分显著的治疗效果[2]。据该次研究表明,单单采用氟伐他汀的治疗手段效率不高,综合有效率仅为80%,远远低于氟伐他汀联合非诺贝特治疗模式的98%;根据临床资料证明,高血糖的机体独立,病改变频繁,同时,多数病人还伴有高血等脂症状,两种症状相互作用下将对人体消化和泌尿功能造成巨大损伤,同时两种症状之间还存在着关联作用;高血脂会直接损伤胰岛细胞的生成,减少胰岛素分泌水平,从而破坏泌尿系统,致使血糖升高;而高血糖将引起代谢性综合症,破坏脂质代谢平衡,两种症状互相影响,呈现出恶性循环的趋势。到目前为止,对于糖尿病的治疗药物多以口服类西药为主,一般为口服降糖或胰岛素类,在治疗效果上仍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氟伐他汀为强效还原酶抑制剂,可以快速有效的防止胆固醇合成,相比起常规药物,对上述描述症状均有明显的治疗效果,降低患者血脂和血糖,阻断其联系关系,停止恶性循环,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血脂和血糖水平;所以非贝诺特联合氟伐他汀的治疗方式,对比起常规药物治疗法,在治疗显著性等方面也有较大差距,以此说明,两种药物的联合使用可充分发挥药物之间的协同作用,可有效的调节血脂异常,平衡血糖,以及抑制胆固醇合成,改善分泌系统,同时药物副作用小,安全系数高,在临床研究中具有积极意义,所以,联合用药治疗糖尿病合成高血脂比单一用药具有更加显著的效果[3-6]。
综上所述,氟伐他汀联合非诺贝特在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脂的临床表现上成果显著,疗效确切,且对血糖血脂水平的改善情況明显,具有一定的安全性,风险较小。适合在临床范围内做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丽.非诺贝特联合氟伐他汀治疗的糖尿病合并高血脂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7,27(13):183.
[2] 白耀博.非诺贝特联合氟伐他汀治疗的糖尿病合并高血脂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6,22(26):132-133.
[3] 张军,赵锐,徐杰,等.不同剂量洛伐他汀对糖尿病合并高血脂患者血浆大内皮素、脑钠肽、血糖以及血脂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21):132-133,138.
[4] Elisavet Moutzouri,Anastazia Kei,Moses S, Elisaf,et al.Mana gement of dyslipidemias with fibrates,alone and in combination with statins: role of delayed-release fenofibric acid[J].Vascular health and risk management,2010,6(6):525-539.
[5] Minako Karahashi,Hiroto Fukuhara,Miki Hoshina,et al.A simple and sensitive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fibric acids in the liver by liquid chromatography[J]. Biological & pharmaceutical bulletin, 2014,37(1):105-12.
[6] Tobias Miller,Sandra Breyer,Gwenaelle Van Colen,et al. Premature drug release of polymeric micelles and its effects on tumor target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 2013,445(1-2):117-124.
(收稿日期:2017-09-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