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云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小学教师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教师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应当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促进学生更高效地学习,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针对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教学效率进行论述。
关键词:小学教学;学习习惯;举措;探究
一、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懂得学习
只有从根源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可以真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与研究,总结而得到的知识,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并且对于主动学到的知识也是最为深刻的。作为一个小学生,各方面的发展还处于不稳定的阶段,所以习惯的塑造和养成相对来说比较容易。
比如,教师在教学四年级上册《赵州桥》一课时,就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预习”这个笼统的词语,老师可以将内容细化,比如要求学生将课文朗读三遍,并且将课文的生字查字典;生词读懂,将意思标注旁边;对于不懂的句子用笔标出来。这样在第二天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就有了具体的方向,才可以优化课堂教学质量,学生被动去学习的现象逐渐转变成学生主动去学习。
二、吸引学生注意力,促使其认真学习
大多数在读的小学生因年龄较小,又十分的好动,不听管教,而且容易产生学习疲劳,所以要想培养学生上课听讲的习惯就需要克服这些难题。要在教学一开始就紧紧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可以利用新课导入这一环节,例如,在学习《长度的测量》这一章节时,老师问:“同学们,你们的身高是多少啊,你们知道姚明比你们高多少吗?”接下来学生就会争先恐后地开始回答,再给他们展示一个资料后就可以开始进入正题,这样就自然可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同时还可以激起他们学习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三、勤学多问,帮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品质
朱熹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很多时候学生在学习数学或者是语文思考题时都需要静下心来独立思考,但正是由于这种枯燥的学习方式不能被很多思维活跃的小学生接受,他们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学习是思维的体操,如果学生不主动去思考,那么就一定不能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正如朱熹所言,要真正掌握一门知识就需要学生拥有浓厚的学习欲望和强烈的学习探索精神。因此老师应该充分利用一切课堂条件来使学生在课堂集中精神勇于钻研。我认为给予孩子鼓励和信心是培养孩子养成勤学好问、独立思考的最好办法。
例如,在学习《梅花魂》这篇课文时,可以在课时内容结束时给学生一个问题:梅花魂的“魂”到底指什么?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思考,然后随机抽学生回答,最后由学生主动回答出不同的观点。老师可以给那些回答优秀的学生设置一定的奖励,同时还要鼓励那些回答错误的学生,这样才可以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思考。最后才能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四、立足教材信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可以将小学生形容成一张白纸,而不同的教育则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只有好的教育才能在白纸上画出美丽的图画,小学生不仅需要特别保护,并且要肩负起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的重任。因此,在小学这一重要的教学阶段,培养其正确的担当意识是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国家的重中之重。所以老师要利用小学语文教材中教授们精心挑选的教学内容,深挖教学,使其很好地延伸到培养小学生的担当意识上,全方位发展我国学生的学习习惯。
例如,教师在教学小学四年级的文章《趵突泉》时,就可以向学生灌输每个人都要保护环境的意识,因为,通过学习本篇文章,通过分析当下趵突泉恶劣现状的原因,并且让学生知道趵突泉恶性变化的原因是环境遭到破坏造成的,明白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且可以结合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策略让学生明白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需要遵循什么原则,对于身处的自然环境可以做一些什么。具体来说,保护环境就是應该从小事做起,随手关灯,随手将马路上的塑料瓶扔到垃圾桶里,做好垃圾分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通过自己的小举动影响到其他人,使得更多人一起维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除此之外,学校教师还可以通过教科书中的文章而在生活中进行教育。在社会,教师可以带领小学生植树造林,这也是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途径。
总之,人才培养的本质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自身素质的培养,将这种素质教育融入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更多的还需要老师从旁悉心指导。只有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让他们在之后的学习之中学会做知识的主人。
参考文献:
[1]王先木.培养习惯·开拓知识·培育思维[J].教学与管理,2000(4).
[2]向玉琼.培养良好习惯,提高个体素质[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99(11).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