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教学问题设计浅析

2018-03-10 02:54高誉
新课程·中旬 2018年1期
关键词:中学化学教学问题设计

高誉

摘 要:“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在九年级化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又有一定的学习难度,对这个单元的教学从问题设计的原则与问题设计的建议两个方面进行了相关探讨。

关键词:物质构成;问题设计;中学化学教学

九年级是化学学科的入门阶段,担负着化学启蒙的重任。想让学生保持化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更好地理解化学课程的内容,更好地掌握化学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时的问题设计显得尤为重要。“物质构成的奥秘”在初中化学课程中占有基础性地位,因其学习的难度常常被认为是化学学习的第一个分水岭。下面试就人教版教科书中这一单元的教学,从问题设计角度展开探讨,以期给教师们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教学问题设计的原则

人教版“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个单元划分了“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结构”和“元素”3个课题,旨在引导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世界。从问题设计的出发点来看,我们设计的教学问题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问题的真实有效性

化学问题的设计应符合科学的客观事实,并且有一定的思维力度,才能使问题具有生命力。课题1中我们在引入“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这个内容时,可以从生活中设计问题:为什么铁杵可磨成针?把食盐放入水中,盐为什么不见了而水有了咸味?你认为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指引学生从宏观走进微观。学生学习分子的基本性质时,我们可以提问:湿衣服分别放在阴凉处和阳光下,哪种环境干得快?你能从微粒的角度解释吗?这个实例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温度是怎样影响分子运动的。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学生能感受到所学知识与自己息息相关,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

2.问题的递进递变性

初中生的抽象思维已有一定的发展,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加上生活经验有限,要求我们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通过课题1的学习,已经知道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进入课题2“原子的结构”,我们可先对前一节内容进行提问复习,引发进一步探讨:原子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再分吗?原子内部有什么更小的粒子?原子为什么不显电性?原子内部各粒子数间有什么关系?在解决了这些问题之后,过渡到更深层次的学习: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是杂乱无章的还是有规律的?怎样简洁地表示出原子及其核外电子排布?学生掌握了原子结构示意图这个模型化的方法后,再接下来,就可以递进到离子的学习了:离子是怎样形成的?可以怎样对离子进行分类?离子符号怎么书写?最后,通过提问“原子与离子通过怎样的方式可相互转化”,让学生递进到對知识的总结归纳。

注意问题设计的递进递变性,既能够引导学生与课本、与课程内容进行持续的对话,又能帮助学生对分子、原子、离子这三种构成物质的微粒形成从量变到质变的认识,促进学生物质微粒观的形成。

3.问题的启示引导性

教学上不是为了提问才问,而是我们的问题要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相对原子质量”一直被认为是本单元难学难教的知识点之一,我们可以将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与教师启发式讲授相结合来解决这一问题:为什么要引入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是怎样定义的?它的标准是什么?它有无单位?如何计算它的近似值和精确值?问题越有启示和引导性,越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归纳整理能力的发展。

二、教学问题设计的建议

1.整合单元内容的核心知识,进行问题设计

我们在教学中,设计问题的宗旨是指向化学核心知识的学习,同时发展学生的相应能力。从物质认识角度来看,本单元内容主要有两大块:物质的微观构成、物质的宏观组成。人教版教科书在设计上先介绍了分子、原子和离子等微粒的概念和性质、区别和联系,帮助学生建构物质的微观构成,再让学生认识元素的概念,从而达到对物质宏观组成的理解。

2.结合学生的前概念和易混点,进行问题设计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抓住学生的前概念、易混点来设计教学问题,有助于学生自身的知识建构。初中生的生活经验有限,在学习本单元之前,易认为构成固体物质的分子或原子不会运动,认为构成金属的原子紧密排列没有间隔,我们可以在这些错误认知上进行提问,也可以通过问卷、访谈的方式收集更多的学生困惑之处,为教学问题设计提供有利的着力点。

3.利用好教科书的插图和表格信息,进行问题设计

化学教科书是学生认识化学世界的重要窗口。在课程标准的引领下,人教版教科书的编排,通过多样化的栏目设置,丰富地呈现了理论性较强的物质结构知识。例如学生在认识原子的内部构成时,易忽略核电荷数的概念,误认为原子内一定有中子。对此,我们可以利用好课本第53页表3-1“几种原子的构成”,提出问题:所有原子内都有中子吗?质子数与中子数相等吗?原子中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吗?引导学生从表格中提取关键信息,从一般到特殊,加深对原子内部各粒子之间数量关系的理解。

4.通过教科书的课后习题进行反馈和问题延伸

课本习题的编制,可以帮助我们反馈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例如元素符号、离子符号的书写是程序性的知识,需要学生在练习中发现不足并进行针对性的解决。我们可以通过课本第65页“练习与应用”栏目的第3、4、5题,观察学生对元素符号和元素名称书写的掌握,并设计问题:你能归纳出书写元素符号的几种常见错误吗?你认为书写元素符号和元素名称要注意什么?用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小结。然后,再通过课本第65页第6题加以巩固:“查阅元素周期表,写出原子序数为20、26和53的元素名称和符号。举例说明生活中与它们有关的事例。”开放性的习题将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和时间进行了延伸,我们可以安排在课堂的最后让学生展开讨论,或布置课后作业来让拓展学习。教科书的资源,无论是教科书的图表,还是课后习题,都为我们的教学问题设计提供了脚手架,值得我们好好挖掘。

参考文献:

廖政达.优化初中化学课堂问题设计初探[J].柳州师专学报,2011,26(4).

编辑 李博宁

猜你喜欢
中学化学教学问题设计
对EEPO课堂问题设计的思考
精设计,巧提问
微课提问的设计:以一件获奖作品为例
例谈巧用数学方法速解化学问题
对教学中几个疑问的探讨与思考
例谈低热固相化学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