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明武
摘 要: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教师帮扶转变为学生自觉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但是并非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合作交流,而要选择恰当的时机,才能保证交流的有效进行。学生能自觉参与合作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做好课堂预设,随即调整,做到既掌握讨论进度,又熟知讨论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及时巧妙地解决讨论中的问题。
关键词:合作时机;初中语文;合作学习;有效性
农村初中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比较欠缺,而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教师帮扶转变为学生自觉合作学习。当学生有一定的合作学习的基础以后,教师还需把握恰当时机,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又能真正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小组合作交流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但是并非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合作交流,而要选择恰当的时机,才能保证交流的有效。如果教师只是为了追求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随意地安排学生在组内讨论、研究的话,那小组合作学习便起不到应有的作用。那么什么时候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比较合适呢?
一、学生难以独立完成或独立完成效率低下的内容,适合小组合作学习
初中语文课本中许多内容的学习需要课前搜集资料,而有些资料如果让学生独立搜集,不但浪费时间和精力,而且对学生能力的提升作用也不大。如果能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充分发挥群体的创造性,就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二、开放性的问题,适合小组合作学习
新教材有很多开放性的题目,其答案多样化,而学生因知识储备和生活阅历的限制,考虑问题比较单一,往往想不到多种答案,这时采用小组合作交流,学生间互相激励、互相启发,多角度思考,在合作氛围下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往往能想出让人意料不到的答案,从而拓展了思维,同时也能培养向别人学习的好习惯。如学习蒲松龄的《狼》时,让学生谈谈学习课文后获得的启示,学生合作探讨、各抒己见,说出的看法多种多样,大多数学生侧重从屠户的方面谈,认为对待恶人要敢于斗争,要斗争到底,恶人终究会失败;也有同学从狼的角度谈看法,做人不可太贪心,穷寇莫追等等,让人耳目一新。
三、有争议的内容,适合小组合作学习
有争议的问题教师一锤定音,包办总结,学生只知结果不晓过程,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反之,通过小组合作讨论,问题就会越辩越明,而且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深刻。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又体现了语文教学文无定论的特点。如学习《陈太丘与友期》时,如何评价元方的行为?这个问题就可充分发挥小组讨论的優势,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说毕竟友人是长辈,虽然他错在先,但是走之前还是要礼貌告别的,而元方虽有正义感,却缺乏礼貌;有的说元方是懂得为人处世道理的聪明孩子,“入门不顾”又体现了他的正直不阿;有的说他聪颖机智,有正义感,“入门不顾”只是他天真率直的表现……学生持不同的观点,为了说服对方绞尽脑汁,思维非常活跃。
四、学生独立学习有困难时,可以小组合作学习
初中语文课堂学习内容中,有一部分内容由于学生个人知识储备的局限性,无法独立思考。如总结课文的写作特色,学生经过讨论,对比新旧知识,往往能得出较为准确的结果,也让学生获得了一定的思维方法。
五、课外阅读和语文实践活动,也可以小组合作学习
课外阅读和课外实践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和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课外阅读,可以让学生组内合作,各自搜集不同类型的好词佳句,记录不同名著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然后合作交流,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鉴于学生在家庭背景、爱好、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还可让学生组成合作性的读书学习小组,并设立阅读专题,教师定期指导、评定。在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运用小组合作性学习,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更能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小组合作性学习并不是每一个教学内容都适合使用,也不是一堂课自始至终都适合使用,更不是只适合在课堂中使用。课前的预习、课后的阅读、课外的语文实践都离不开小组合作。在一些课堂上,学生专心致志地听讲,认真地思考和发言,虽没有小组合作,但教学效果一样很好。而在另一些课堂上,小组分工明确,学生合作积极,在共同完成一个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与人分享、与人交流的乐趣,小组合作学习效果明显。合作时机如果把握得当,就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不仅使学生学会了知识,学会了方法,而且有利于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内容以及训练要求,把握合适的时机进行合作性学习,以便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注:本文系2017年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农村初中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立项号:GS[2017]GHB0908。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