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隽菁
摘要: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传递价值观是品格教育的目标。为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可以通过研读教材,涵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儿童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等方式进行品格教育,让儿童感悟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努力地完善人格。
关键词:品格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品德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1B-0015-04
提起品格教育,大家时常会与道德教育联系起来,认为实施品格教育就是要增强学生的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其实不然。道德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响的活动。而美国品格教育协会对“品格教育”的定义为:有目的、有意识地发展青少年儿童核心道德观念以及道德行为的教育行动,并且要渗透到整个学校文化和课程系统之中,培养其核心价值观。[1]可以这样说,在道德教育中,我们是在对儿童实施品格教育基础上,再进行陶冶道德情感、磨练道德意志、培养道德行为、养成道德习惯。两者是包含关系,完全不可等同。
正因为品格教育是形成人所特有的道德素质的核心部分,正因为它最终要指向美好的生活, [2]正因为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是它的目标,所以,我们才如此关注品格教育。
一、品格教育之基:研读教材,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布规律
我国2011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首次明确良好品德与公民素质之间的必然关联:“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 ”,[3]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不但是人的内在需求,而且是国家发展的需要。因此,弘扬价值观,已经成为当今各国进行品格教育的主旋律。
在对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的梳理中,我们深切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见表1)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出现次数较多的依次是文明、和谐、法治、自由、友善。作为《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文明”与“和谐”充分反映了当下我国“实现文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發展趋势。如此重视“法治”,是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要求。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4个单元各有侧重。除了“文明”“和谐”外,第1单元特别强调“法治”“友善”,第2单元重点关注“自由”“平等”“法治”,第3单元突出是“法治”“自由”,第4单元凸显“自由”“法治”“友善”。“富强”“公正”“爱国”“敬业”“诚信”均没有涉及。这与一年级新生正处于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有关。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遵循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原则。以“友善”为例,第1、2单元是学校场域,第3单元是家庭场域,第4单元不但有前两个场域,还拓宽到了社会、中国、世界。第1课《开开心心上学去》是为了让儿童克服紧张不安的不良情绪,第3课《拉拉手,交朋友》就是具体指导如何与人交往,等到了最后一课《新年的礼物》既要悦纳自我,又能用恰当的方式表达感谢,不但友善对己,还友善对人,实现身心内外的和谐。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系统设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内容,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促进学生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因此,我们在进行品格教育时,一定要遵循儿童心理逻辑、年龄特点、身心发展规律,将教材中呈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儿童当下的生活紧密结合,有机渗透,适切呈现,从而实现“润物细无声”般的落地、生根。
二、品格教育之源: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必然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明确文化渊源,树立文化自信,走好中国道路的必然要求。
“爱国”,是个人层面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价值导向,也是民族精神最稳定的文化基因。在《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内容”的“我们的国家”中,设定了这一目标:“珍爱我国的文化遗产”,希望通过文化遗产这一窗口,让学生体会劳动人民聪明才智,进而热爱我们的祖国。
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老师将大量的时间耗费在介绍文化遗产环节:开展“我来做导游”活动,让孩子们组建小小旅行社,确定旅游线路和交通工具、编写解说词等;开展“我心目中的最佳”评选活动,组建评审团,制定评选标准等;开展“大好河山任我游”活动,交流旅游经历,展示旅游照片等,孩子们忙得不亦乐乎,但对于“文化遗产”与“爱国”之间的关联,根本就没有涉及。
怎样用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激发孩子们的爱国情怀呢?我们准备了一张中国世界遗产分布图、一段视频和一组数据。
师:(出图)这张地图上红色标注的,就是我国的世界遗产。大家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生1:我国的世界遗产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
生2:密密麻麻,太多了。
师:对,你们的直觉非常准确。截至2017年7月9日,中国世界遗产已达52项,是世界上拥有世界遗产数量最多、类别最齐全的国家之一。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的世界遗产,看看,哪些地方你已经去过了。(播放视频)endprint
生3:我去过都江堰、武当山、故宫。
生4:我去过5个地方,分别是秦始皇陵、莫高窟、故宫、福建土楼、长城。
师:(出示地图、数据)看了地图、数据、视频,你此时此刻的心情如何?
生5:我特别震撼。(板书:震撼)
生6: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这么多的文化遗产,我特别骄傲。
生7:我非常激动,没想到我们中国山川这么秀丽。
生8:我真想赶紧去看看。
课堂上,孩子们群情振奋,心潮澎湃,他们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感到自豪,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一个没有文化遗产的民族和国家,很难说是有真正实力的民族和国家。因此,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应重点展示我国历史底蕴深厚、文化多样和谐。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实物见证,是国家的“金色名片”,是凝聚民族共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精神文化支撑。不能简简单单、热热闹闹走个过场,而是要让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激发他们的情感认同,弘扬他们的爱国精神。
三、品格教育之策:从2个维度入手促进儿童批判性思维的养成
新加坡《2014课程标准·品格与公民教育·小学》指出,一个具有良好品格并对社会有所贡献的新加坡公民,必须以核心价值观为基础。这些核心价值观指引学生明辨是非,帮助他们做出负责任的决定,并认清自己在社会上所扮演的角色。 [4]鉴于此,新加坡的核心价值观在整个小学教科书中反复出现,不断强化。美国的现代品格教育将个人品德、价值观和公民规范相结合,共同培养。 [5]由此可见,品格教育关注的是儿童能否做出正确判断,面对压力和诱惑时能否明辨是非,是否知道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合乎主流价值的。它更加强调一种非冲突的价值共识。[6]
怎样通过培养儿童的批判性思维,提升明辨能力,形成非冲突价值共识呢?我们从以下2个维度入手:
维度1:提什么问题?
为了达成“体会现代传媒”这一课程目标,很多老师都会以广告作为切入口,“为什么这么多商家做广告?”经常成为小组讨论的话题。这类描述性论题是针对有关过去、现在、未来的描述是否正确。这些问题有个共同之处:它们需要的答案要能说明世界是什么样、曾经是什么样或将来是什么样。它追求的是精确。相比较而言,针对我们应当怎样做及对与错、好与坏提出的说明性论题,因为见解趋向多元,所以利于培养儿童的批判性思维。因此,我们将话题调整为:“有没有必要做那么多的广告?”为了避免观点一致,还引入了角色扮演:“我是 (广告商、消费者、商场、税务局工作人员……),我认为……”。站在不同利益方的角度,孩子们在课堂上展开了唇枪舌战,一方面充分感受到现代传媒强大的穿透力,另一方面也发现,提升自我信息识别能力迫在眉睫。
维度2:理由是什么?
在交流过程中,我们会习惯性地问“为什么?”,这其实就是引导孩子寻找支撑论点的论据。我们的用意非常美好,但如果没有具体方法的指导,往往形同虚设,孩子们可能缺少第一手专业知识来支持结论,会产生谬误。“我记得好像是这样的……”可能做出错误的假设,产生一厢情愿式谬误:“因为遥控器在爸爸妈妈手上,他们可以调换频道,所以没有必要限制电视广告。”可能错误地认为多数人支持的就是合理的,产生了诉诸公众式谬误:“大家都是这么认为的。”怎样避免以上谬误?我们引入了思维导图:“面对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你究竟是喜是忧?请写出你的理由。”通过思维导图,我们将思维过程可视化,让儿童学会冷静思考,沉着应对,不受情绪左右;让儿童学会客观分析,以理据争,不以势压人,从而形成自己的合理判断。通过理由陈述,孩子们殊途同归:“无论喜忧,都说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迫在眉睫。”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行为本身,就是热爱祖国的具体表现。
美国学者琼·温克在《批判教育学》指出,“‘批判不仅意味着‘批评,批判还意味着能透过表面看到深处——思考、批评或分析。”[7]从琼·温克对“批判”的解读中可以发现,批判性思维不是“否定性思维”,它具有创造性和建设性的能力——能够对一件事情给出更多可选择的解释,思考研究结果的意义,并能运用所获得的新知识来解决社会和个人问题。因为理解所以认同,因为认同所以践行,这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入心、入脑、入行,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陈芳舟.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的实施状况及特点述评[J].教学研究,2016(11).
[2]赵永刚.美德伦理视野下的品格教育[J].中国德育,2016(23).
[3]中華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
[4]陈卓.新加坡品格与公民教育教科书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7(1).
[5]张亚丽.美国现代品格教育的追溯及启示价值[J].理论观察,2016(12).
[6] 范云霞.对美国品格教育的意识形态分析[J].教育评论,2017(3).
[7][美]琼·温克.批判教育学[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1.
责任编辑:颜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