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笑歌 刘佳磊
摘要:鉴于大学在发展中面临的困境和瓶颈以及城市加速发展的需求,城市和大学的互动作为一种解决思路越来越被学界认识和重视。文章通过分析成都市对成都大学的支撑作用以及成都大学在成都市发展中所做的贡献,指出了城市与城市型大学之间的互动路径及模式,并展望了城市型大学与城市互动发展的未来,以期为其他城市型大学发展提供借鉴和经验。
关键词:互动;共赢;引领
城市是大学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基础,大学能够通过智力、科技、人才等资源为城市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从城市与大学发展的历史与现实来看,二者存在着紧密的互动关系。英国的利物浦大学、伦敦大学与所在城市的协同发展,美国的芝加哥大学、马里兰大学等与所在城市的互动,都深刻揭示了城市与大学之间的和谐共赢关系。当下,在城市、高校发展竞争激烈的态势下,双方资源互补、加强合作与对接无疑是提升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而深入研究二者互动的内涵及路径,对于促进二者科学发展、内涵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城市与大学互动的基本内涵
根据《现代汉语大辞典》,互动指互相作用、互相影响。有学者指出,“大学与城市的互动在本质上是大学的结构要素与城市的结构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这种相互作用既有合作共赢,也有制约冲突,鉴于文章的现实关注,本文主要讨论前者。并将二者的互动概括为两个方面:城市对大学发展的支撑作用、大学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
城市与大学的互动关系具有普遍性,对于城市型大学而言,二者的关系则更密切。首先,从城市型大学的内涵来讲,城市型大学与所在城市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其在行政关系上隶属于某座大城市,“办学目标和专业设置紧扣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需要,以培养一线工作者为教学目标,以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为科研方向”。城市型大学的主管部门是地方政府,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也依城市需求而建设,与隶属于国家部委、省级政府的一些研究型大学具有明显差异。其次,从城市型大学的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来看,与城市的互动是其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必由之路。城市型大学一般是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其建校时间短、获取资源的能力有限、综合实力较弱,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办学经验不足、定位不够清晰,往往不自觉地向研究型大学靠拢。在这种办学模式下,虽然有一些院校脱颖而出,但大部分地方高校卻面临着“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缺乏特色和优势。因此,根据城市来确立自己的办学定位和特色,填补研究型大学的培养空缺,成为地方大学的现实选择。再次,从城市发展的需求来看,它们迫切需要与辖地大学尤其是城市型大学紧密互动。城市在发展进步的过程中,需要不断解决和克服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问题和困难,而高校作为知识、科技、人才和创新的汇聚地,能够有针对性地帮助城市解决问题。而且,一所城市辖地往往有多所大学,其中研究型大学的服务范围较广,城市型大学却可以贴近城市需求开展办学活动,满足城市不同层次的发展需要。
作为最早提出城市型大学办学理念的高校,成都大学在近40年的办学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校城互动发展经验。进一步总结这些经验,一方面有助于成都大学在服务地方过程中谋求更大的发展,树立特色和品牌,增强办学实力;另一方面,则可以推动成大进一步对接成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需求,助力成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布局与建设。
二、城市的支持是城市型大学的办学基础
在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下,政府是大学的举办者,大学的根基在城市,办学和发展都离不开城市。作为成都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唯一一所本科院校,成都大学更是深刻地认识到成都的支撑对于办学的重要性。
(一)加强对学校的政策支持
成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学校的发展,2015-2017年连续三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高水平办好成都大学”。为进一步提升学校影响和办学水平,市政府聘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樊代明院士为学校名誉校长,为学校出谋划策。成都市对学校发展寄予厚望,尤其重视学校发挥学科和资源优势,打造世界一流学科。在《成都市创新型城市建设2025规划》中,成都市表示要大力支持成都大学加强与国际知名护理学院及科研机构交流合作,打造世界一流护理学院。
(二)大力改善学校区位条件
为改善学校办学区位条件,成都市投资17亿元将学校正门前的成洛大道改造成进入成都市区的门户大道。在改造过程中,特意在学校门口设置下穿隧道,维护学校大门及标识。另外,距离学校不足百米的近万亩青龙湖湿地公园一期已经建成使用,二期将与学校实现无缝连接,届时,学校将成为置身万亩湿地公园中的大学。
(三)持续加大对学校的投入
为支持学校发展,成都市提高了学校的生均拨款标准,还不断在硬件设施上加大对学校的投入。2010年,成都市将拥有100多年历史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原成都铁路中心医院划拨学校;2013年,国家首批硕士授予单位——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无偿划拨学校。这两次划拨为学校生物医药学科的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另外,为推进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打造西部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世界文化名城,成都市投资建设成都艺术学院,并落户成都大学,这对带动学校艺术学科的发展非常有益。
此外,在平台建设、教职工待遇、工作机制保障等方面,成都市也不断加大对学校的政策与经费支持,为学校发展营造了更好的环境和氛围。正是由于成都市强有力的支持,学校才拥有了长足发展的良好基础。同时,学校也不断回馈城市,助力城市建设。
三、助推城市发展是城市型大学发展的应有之义
自美国增地学院的兴起和威斯康星思想将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确立下来以后,高校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高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城市型大学作为城市举办的大学,其与城市的关系更加紧密,也只有充分发挥地方服务职能,服务城市发展,才能在高校林立之城市中拥有一席之地。
(一)重视智库建设,为政府提供智力支持
大学学科齐全、人才密集、对外交流广泛,作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库、新知识的创造源、新思想的发源地”,高校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需要充分发挥作用,为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供保障。
成都大学充分发挥综合学科优势,整合智力资源,针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项目,与大成都各区(市)县、省市重要部门等建立紧密联系,深入开展政策研究和咨询,积极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目前,学校与成都市各级政府部门建立了多个研究中心,包括统筹城乡发展研究中心、成都市旅游研究院、成都市情研究中心,为地方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以成都市情研究中心为例,近五年来,中心及其团队成员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开展了大量调查与研究工作,共承担科研项目59 项,发表高水平论文18 篇,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智力服务的成果30 余项,近两年被四川省委、省政府及成都市委、市政府领导批示、采纳20 余项。
(二)对接产业需求,助推经济发展
成都大学在校城互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自觉承担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职责,将人才培养与城市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另一方面,以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为成都产业发展添砖加瓦。
学校紧密围绕成都产业发展战略,整合资源,形成了生物医药、智慧制造与城市建设、动漫与文化创意、统筹城乡教育四大学科群,服务成都产业转型升级。另外,打造了与成都市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对接的“六大专业平台”,包括文化创意、健康产业、国际合作教育、教师教育、电子信息、汽车产业等,覆盖41个本科专业。自建校以来,学校培养了10万余名毕业生,其中近70%毕业生在成都地区就业创业,成为成都各行各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科学研究方面,学校注重开展应用型研究,近5年,学校服务于成都市的科研项目达500余项。此外,学校把科研绩效以及对成都发展的贡献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考核指标之一,引导和督促科研人员结合成都的产业发展需要开展研究。生物医药领域是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排头兵,目前,学校牵头或参与建设的生物医药领域科技创新平台和产学研联盟20个、申请发明专利100余项、获得新药证书100余项。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已与国内外200多个企业开展合作研发, 产业化的科研成果达96%,衍生的经济效益超过1 000亿元。
(三)传承地方文化,讲好成都故事
城市型大学是一座城市的文化高地,是城市精神的一种象征。城市以其物质、精神、制度等文化滋养着大学,赋予大学以特殊的文化气質和品格;而大学则“通过教书育人、科学研究、著书立说、向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发挥自己的文化传承和社会教化功能”,从而促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城市文化品味和内涵。
成都大学以优秀地域文化挖掘研究为基础,以动漫等为代表的各种媒介的现代表达为载体,服务于地方文化的传承和繁荣,服务于城市的形象宣传和文化共识的达成。学校建设了省部级科技平台——中华文化与城市传承社科普及基地,建成了“天府文化研究院”,打造了四川地方文学与区域文化研究团队、成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团队等研究队伍,开展了《巴蜀交通与巴蜀文学的关系研究》《袍哥文化与巴蜀当代文学书写研究》等地域文化研究,同时还承担了“成都优秀地域文化的当代价值”等若干媒体项目,致力于城市特色文化的传承发扬。
(四)关注民生事业,促进社会和谐
社会建设是“五位一体”社会主义事业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建设中,教育和医疗问题可谓人民最关心的问题。成都大学作为高等教育机构,还附属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在成都市的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中积极作为,致力于提高人民受教育水平和生活健康水平。
作为地方大学,学校招生以川内学生为主,成都本地生源更是占到30%左右,为地方民众接受高等教育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就业是民生之本”,成都大学十分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增强他们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提高就业率。学校近五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在95%以上,连续获批“四川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学校还充分发挥优势学科、专业的作用,建立了四川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心、成都市旅游人才培养基地、动漫人才培养基地等十余个培训基地,近三年累计培训旅游、食品、制药众多产业领域的人才约6万人次。
在开展医疗服务方面,学校附属医院与成都市高新区、金牛区等六个区(市)县签订了医联体合作协议,与区域内100多家基层医疗机构组建了紧密医疗联合体,建立了医联体内进修和培训机制、对口指导和帮扶机制,开通了成员单位间双向转诊绿色通道,使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老百姓。另外,通过开通医疗列车、建设附属医院九寨沟分院,将附属医院服务能力辐射到省内边远地区甚至全国。
(五)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助推城市国际化进程
城市作为大学赖以生存的基础,其丰富的国际化资源、高端的国际化平台为大学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了绝佳的条件。而大学在城市提供的条件下,能够以其广泛的教育合作助推城市的国际化进程。
长期以来,成都大学与来自成都市国际友城的高校开展了充分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师生交流、科研交流、文化艺术交流等与美国菲尼克斯、美国檀香山、德国波恩、法国蒙彼利埃等城市和高校保持着密切关系,为城市间的友好交流奠定了基础。学校与清迈府的良好关系、与新西兰怀卡托理工学院的深入合作,促成成都市与清迈府、新西兰汉密尔顿市建立正式友城关系。在友城合作基础上,成都大学积极服务成都市的教育国际化工作。借助孔子学院,成都大学帮助成都市重点中学——石室中学与美国新罕布什州朴茨茅斯高中成功缔结姊妹学校关系。另外,通过学校的国际合作平台,成都市第八中学、第二十中学等20余所中小学与韩国、泰国的中小学签订了合作协议。
由成都市和成都大学互动的过程和模式可以看出,城市型大学学科专业特色的形成、师资队伍和生源的组成、校园文化的养成都深受城市影响,而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建设也离不开城市型大学的资源支持,双方资源共享互补,实现了良性互动。
当前,城市与大学之间的互动关系越来越被重视,双方都期待更多的合作,以实现互利共赢。大学作为新知识新思想的发源地,是智者汇聚之地、理性思考之地,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这个实用目的之外,它应该富有理想精神、批判精神,以责任意识和人文关怀主动承担起引领社会发展的崇高使命。正如美国教育家弗莱克斯纳所说:“大学不是风标,不能流行什么就迎合什么。大学必须时常给社会一些它所需要的东西,而不是社会所想要的东西。”引领人类社会健康发展应是城市与大学互动的未来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