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水平大学新生工科专业建设路径探索

2018-03-06 02:56马云阔王猛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8年11期
关键词:高水平工科新生

马云阔 王猛

摘要:“新工科”是在新环境新经济下提出的新概念,是相对于传统工科而言的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理念。新生工科专业则是在“新工科”的背景下由不同工程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而产生的一个新学科,为更好开展新生工科专业建设,文章从专业布局、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专业认证等方面,提出地方高水平大学新生工科专业的建设路径。

关键词:专业建设;新生工科专业;地方高水平大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目前已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我国的经济结构正在转型,互联网、云计算、智能制造等大批新兴产业正在逐渐占领市场,新产业的蓬勃发展促进了新经济的产生,以往传统经济下高校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已不符合新产业的要求,面临着“毕业生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的窘境。地方高水平大学应抓住“新工科”这个突破口,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建设好新生工科专业。

新生工科专业是不同学科的交叉复合,或由工程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而产生的新的工科专业。地方高水平大学是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要想培养出适应当地产业发展需求的新型工程类人才,就要抓紧专业建设,根据人才需求进行专业布局,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优化师资队伍,结合专业认证,吸取国际经验,在政府政策支持下加快建设新生工科专业。

一、預测未来人才需求,优化专业布局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今世界,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又在蓬勃兴起,而我国的科技和产业发展已从跟跑到并跑,甚至实现了领跑的跨越,要继续在科技革命中领跑全球,就必须坚持培养创新人才,优化专业布局。2016年11月,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要“以全球视野前瞻布局前沿技术研发,不断催生新产业,重点在空天海洋、信息网络、生命科学、核技术等核心领域取得突破,高度关注颠覆性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在若干战略必争领域形成独特优势,掌握未来产业发展主动权,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战略储备、拓展战略空间”。

地方高水平大学要转变以往的专业设置模式,不要一味追求设置社会热门专业,出现专业设置同质化严重的问题。而是要针对当前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解决新型工程人才紧缺的问题,进一步优化高校专业布局。地方高水平大学在进行新生工科专业建设时,一是要做好增量优化工作,地方高水平大学应该注重专业设置的前瞻性,关注紧缺人才类型,设置紧缺学科专业,提前布局培养未来科技竞争所需的工程科技人才;还应关注国家发布的一系列战略,在进行专业建设时,要紧密结合这些发展战略,设置战略性新生专业。二是要存量调整,地方高水平大学应做好传统专业的升级工作,结合社会产业的新需求实现专业内容的更新换代,打造工科专业的升级版,促进应用理科向工科转变,建立与地方经济产业需求相适应,与自身办学特色相融合的新型专业体系。

二、构建跨界课程体系,加强多学科交叉与融合

要建好“新工科”,就要走交叉与融合之路。同理,新生工科专业也要走学科交叉与融合之路。一是地方高水平大学要打破学科专业壁垒,积极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发展,建设更加具有开阔性和包容性的课程体系。社会在发展进步,现代工业要求工程师们既要具有本专业纵向的技术深度,也要有相关专业的横向知识渗透,这样才能更好地胜任工作。因此,地方高水平大学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就不能只专注于某一学科专业的培养,而是要促进人文教育与工程教育相融合,培养既具有理性思维又具有人文情怀的新型工程类人才。

二是地方高水平大学可以经常开展文理学院联谊,整合各学院的组织结构,建立文理学院科研联盟,积极促进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经常交流,交换思想,产生“1+1>2”的效果,通过文理融合带动新生工科专业建设。地方高水平大学要培养新型工程类人才,满足社会产业新需求,还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要与行业企业协同育人,深化产教融合,加强多方合作,协同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三、加强优质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跨学科科研能力

地方高水平大学在进行“新工科”专业建设时,还要注意师资队伍的建设。在招聘专业教师时,要注重教师的综合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注意引进教师的多样性,优先引进有多学科专业背景和海外留学经验的教师,以便更好地教授学生。还应进行在校教师的培训工作,不断提升教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提高教师跨学科科研能力,不断拓宽教师的视野,让教师与时俱进,在日常教学中更好地把握时代发展热点,把新思想、新技术、新知识更轻松地带入课堂,将时代热点与课堂学习和专业建设更好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可以紧跟社会发展潮流,了解当下前沿问题。

地方高水平大学在进行师资队伍建设时可以聘请企业、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来校兼职,甚至可以直接引进企业精英人才来校任职,因为这类人才通常比较关注市场发展趋势,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走向有更敏锐的判断,可以更好地预测人才需求的变化,并以此为基础实现对专业设置的预判,有助于地方高校及时调整优化专业布局。

四、加强政策支持力度,积极吸取国际先进经验

地方政府应加大地方高水平大学新生工科专业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大高校对专业设置的自主权,积极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利用政策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高校专业建设,鼓励行业企业参与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加大对高校的资金投入,为建设新生工科专业提供更好的政策环境。自2016年我国加入了《华盛顿协议》,在进行高等工程教育时就要按照国际专业认证标准来进行专业建设,积极吸取国外工科专业建设经验。在进行新生工科专业建设时,既要扎根中国,保有自身办学特色,又要借鉴国际经验,培养与国际接轨的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将“中国理念”“中国标准”注入“国际理念”“国际标准”,两相融合,以此更好地进行新生工科专业建设,扩大我国在世界高等工程教育中的话语权和决策权。

五、推动专业认证评估,提高专业质量保障能力

自2016年我国加入华盛顿协议,在进行“新工科”专业建设时就要以工程专业认证为底线,坚守工程专业认证的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导向,关注学生在毕业时学会了什么,会做什么。地方高水平大学在进行新生工科专业建设时,就要以工程专业认证为标准,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培养高素质工程人才,为新生工科专业建设提供质量保障体系,对新生专业、理工类专业建设加强监督,将工程专业认证中的标准化分為标准点,以便于更加细致、更加精准地进行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

“新工科”的内涵和特征决定着其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与传统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有两方面的主要差异:第一,要以面向未来和引领产业发展为目标,提出具有多维度、多元化、包容性和开放性的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第二,要以产业当前需求和未来发展为导向,建立外部驱动的质量持续改进机制。地方高水平大学在建设新生工科质量保障体系时,要抓好自身优势,多方利用社会资源,与当地的企业需求相对接,建立学校、社会、企业三方协同监督机制,及时与当地企业相联系,以产业需求为目标,根据校外反馈及时调整新生工科专业设置,不断更新改进人才培养方案,保障好学校内部人才培养质量,注重培养学生的“软实力”,培养高素质能力强的国际化人才。

新生工科专业建设是一个新概念,我们还要对其进行慢慢的摸索,不断探索其建设路径。地方高水平大学应在当今新时代新经济下,紧紧抓住“新工科”建设这个契机,不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在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的同时设置发展一批新生专业,实现产业需求与专业设置的同步更新,大力培养新型工程类人才,使我国更快地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

参考文献:

[1]林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生工科专业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1):32-45.

[2]吴爱华,等.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 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9.

[3]教育部.“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J].高等教育工程研究,2017(1):10-11.

[4]林健.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38(02):26-35.

猜你喜欢
高水平工科新生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盘点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
跨界、跨项选拔高水平运动员要重“体”更要重“心”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