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宗武 黄华瑛
[摘 要]学生能力的提升,需要在课内得法、在课外阅读中强化。分析近三年语文测试卷的课外阅读部分,发现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方法都有待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强化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固本培元,关注学生的关键能力,同时注重课内得法,课外用法,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关键词]课外阅读;阅读素养;教学反思;学情判断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1-0014-03
课外阅读内容是历年来语文考题中分量较重的一部分,所占分值为15~25分之间。因此,明晰课外阅读命题的内容与方式,分析学生应答存在的问题,选择对应的教学策略,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升学生阅读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笔者分析近年来丽水市的语文统测试卷,发现三年来现代文阅读命题,文本选择多样,大多具有很强的人文性,设置的题目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精致简洁。试题的内容比较全面,能考察学生的阅读能力,对教师教学具有指导作用。
一、卷面分析:从课外阅读题中,我们读出什么
(一)课外阅读体裁及主题
比较课外阅读测试题,笔者发现近三年来选择的体裁均为记叙文,以“亲情”“邻里情”“努力成长”为话题,选文全部源于生活中的真、善、美,涉及人的情感世界、父母亲情、人间友爱等主题。在赋分上,2014年为25分,2015年与2016年均降为15分,下降的原因是小古文和非连续性文本纳入了考察范围。
(二)课外阅读的四项主要能力及考题举例
结合国际学生评价项目 PISA 与 PIRLS 阅读测试的相关要求,对比分析三年来丽水市课外阅读统测试题,笔者认为课外阅读题大致考察四项基本阅读能力。
1.提取信息能力
2014年《为谁》的第28小题:“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写在括号里。”第30小题:“从13至17自然段中摘录一个比喻句,并填空。”2015年《选择》的第23小题:“从6、7两个自然段里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写下来。”2016年《绳子那头》的第20小题:“在第9至13自然段,有两处神态描写,从‘我和‘母亲的 感受到对父亲的关心与担忧。”
分析:按照考试命题的基本要求,“提取信息”是培养学生从文本中获取多元信息的能力,具体表现为“理解词语或句子在文中的恰当意义”“体验词语或句子的感情色彩”“能找出优美语言或词句”等。如,从上述考题中“从文中找出”“自然段中摘录”等这样的文字描述来看,考察的是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2.整体感知能力
2014年第31小题:“围绕‘做菜这一线索,概括地填寫‘我的变化过程。”2014年第25小题:“照样子,用四字词语概括蔷薇花和白玉簪花的美。”2016年第23小题:“根据文章内容,写出能体现‘心情变化的概括性短语。”
分析:“整体感知”要求学生在单位时间内以比较快的速度阅读完文本内容,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以最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上述题目考察的是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
3.形成解释能力
2014年六年级丽水市统测试题中,有这样的题目:“‘啊,有米柴盐一肩挑的母亲,在她成为母亲之前,也是个躲在书房里的小姐。对这句话正确的理解是……( )”2015年六年级丽水市统测题:“‘坚硬的生活,顿时变得柔软多了中的‘坚硬的生活”指的是 ,‘变得柔软多了指的是 ”
分析:“形成解释能力”是指能够利用从文本中提取的信息进一步阐释文本中的问题,对相关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和推论。如上述考题中“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感受”等词,考察的便是学生解决问题、理解词句表情达意、领悟文章基本表达方法的阅读能力。
4.思考评价和解决问题能力
2014年第27小题:“作者对白玉簪花生长环境的描写是哪个自然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第28小题:“‘生活的路多宽,请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2016年第24小题:“题目‘绳子那头意蕴深长,请写出题目的深刻含义。”
分析:这里主要考察的是学生对文本情境的想象力、理解优美句段的能力、处理信息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其重点是“运用”。如,“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写出题目的深刻含义” 等这类表述,考察的是学生思考评价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判断:从学生卷面情况中,我们发现什么
下面是《选择》(2015年丽水市统测卷)的得分情况,调查对象是本校六年级七个班的学生。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发现,学生因阅读能力低,形成解释能力、理解概括、思考评价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较低。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 回答问题不全面
如第28小题:“‘生活的路有多宽,请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有的学生这样写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环境,要学会适应环境,不要因环境不好而怨天尤人。”也有的学样回答:“生活的路有多宽,总有一条路是属于自己的。”这类答案不在少数,都是回答得比较笼统,不够全面。
(二) 回答问题较粗浅
第26小题:“‘坚硬的生活,顿时变得柔软多了中,‘坚硬的生活指的是什么?‘变得柔软多了指的什么?”有学生这样回答:“‘坚硬的生活是指艰苦的生活,‘变得柔软多了指的是人们心情愉快。”有的学生这样回答:“‘坚硬的生活是指人们一如既往的枯燥生活,‘变得柔软多了指的是人们有了共同的话题——花。”如此答案,显然学生没有深入细读文章,理解是比较粗浅的。
(三)回答问题欠清晰
第27小题是这样的:“作者对白玉簪花生长环境的描写是哪个自然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学生这样写道:“承上启下的作用,说明即使生命是灰暗的,也不能怨天尤人。”有的学生写:“对比,写了白玉簪花的特点和样子。”这样的答案模糊不清,与“衬托或反衬白玉簪花的高洁优雅”这样清晰准确的表达要求相去甚远。endprint
(四)回答问题抄文章
四项基本阅读能力中的“思考评价及解决问题”两项能力对小学生来说,是两大难点。许多学生对此类题目无从下手,更别说概括问题了。于是,他们在答题时,完全照搬照抄文中的句子,这就降低了得分率。
三、课堂思考:从教学反思中,我们得到什么
很多教师在分析试卷的时候,经常说“这个题目不难,答案就在文章中,但是学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就是答错,甚至答非所问”,并为学生的失误而惋惜。笔者认为,学生的表现说明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作业巩固、课外指导等工作链条上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一)固本培元,强调核心素养,关注关键能力
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提出“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观点。课堂上的方法指导正是为了让学生课外受益。反过来说,要想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水平,也需要回到课堂教学中,做好基本阅读习惯的培养,关注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1. 读完全文的习惯
通过调查访问,笔者发现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学生答题的时候,先“跳读”题目中的相关词语,然后到文章中“跳读”找答案,也就是说,他们没有把短文和题目完整地读一次。这里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是考试时间有限,学生怕来不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进行读完全文的训练,强化学生细致完整阅读一篇文章的意识。对课外阅读的要求更是如此,要引导学生做题之前完整地读、一字不漏地读。
2. 多读几次的习惯
笔者做过一个调查,课外阅读答题前能把文章读一次的只有65%,能把文章读两次的只有40%,而能把文章读三次再答题的不到20%。是学生来不及吗?也不是,大部分学生完成答卷后都有10分钟甚至更多时间。为什么学生不愿意多读几次呢?首先还是平时课堂训练不到位。学生课文没有读熟读透,教师就开始讲解、分析。支玉恒、于永正、贾志敏等老一辈名师的课堂教学都坚持“课文不读熟不开讲”的原则。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读几次,把课文真正读通、读熟了,这样他们才能理解课文。
3. 圈画批注的习惯
“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有随时在书页上写下自己的所疑、所感、所想的习惯,阅读能力提高就会很快。圈画批注,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排列,应该为画(在文章中画出横线、波浪线等线条和圈出相关的语段、词汇等)—注(在相关语句边上用一个词语或者短语批注阅读感想)—批(用完整的语句写下自己阅读的感受、联想、批评等)。教师应该按照年段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多加学习,养成习惯。
4. 自主思考的习惯
“对文章中的这个观点,你赞同吗?为什么?”“文中最后一句话,有什么含义?”这样一类的压轴大题,学生的回答都比较干扁、单维,不够全面。这反映他们思考的习惯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自主思考,不是标新立异,不是哗众取宠,是有一定的方法可循的。对意思比较深的语句,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如,有位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钓鱼的启示》中“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这个句子的含义时,让他们罗列在日常生活中类似的道德问题,并进行分析,这样就把独立自主思考延伸到课外生活中了。
(二)内外兼修,强调课内得法,强化课外用法
1.课内得法:夯实基本能力
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一定的阅读实践量加以巩固提升,这是真理。但是,量的把控是极难的。很多时候,教师只是布置大量的课外阅读练习题给学生做。这些练习题有没有必要,是不是最好,教师没有深入地研究过。
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细选精编习题的方式,减轻师生负担,提高练习效率。
(1)选。教师精选作业本、试题集、自己发现的好文章作为文本资源。文章字数不要太多,500到700字左右最好。如果超过800字的,就要删减组合了。所选的文章要有时代气息,有人文底蕴,或者比较契合单元主题。
(2)改。首先删除繁难偏旧的题目,比如概括中心思想、大量摘抄原文句子等;然后根据学情,删除没有练习必要的。如,学生的字词释义能力不错,就可以删去词语解释部分,使练习更符合实际要求。
(3)编。可以合并各类试卷上的习题,去除不必要的,保留适合班级学情的习题,最后合成一份练习题。有的题目要做好改编工作,比如,抄写文中语句的可以改为画线题,有添加标点符号的可以改为选择题。这样,能减少学生的書写负担等。
(4)创。一是从试题内容上靠近测试要求。比如,增加对文章做出合理评价的“思考评价”类题目,增加探究解决策略和思路的“解决问题”类题目。二是从命题形式上贴近测试要求。比如,针对客观化题目增多的趋势,把原本主观书写应答的题目改为选择、判断等客观题型。
这样自主命制的习题,内容上更加新颖,形式上更加丰富,数量上更加恰当,实际效果也是比较好的。
2.课外用法,强调灵活运用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每天会布置课外阅读作业。但是,学生是不是真读了,他们的阅读能力有没有得到提升,没什么检测能如实反映出来。
除了常规的摘抄、笔记外,笔者尝试采用每天给家长发一条短信的方法,让家长参与检测,把课外阅读落实到位。短信的内容包括读的内容、提的问题和参考答案,便于家长检查、监督。比如,阅读《狼图腾》的导读短信:“今天读一二章。问题一:用最简略的话说说这两章讲了什么事情。答案:陈阵和毕力格阿爸看狼群围猎黄羊群。问题二:说说狼群为什么要等那么长时间才开始捕猎。答案:等羊群吃饱了肚子胀跑不快。问题三:第一章陈阵看羊群时回忆起之前与狼群的遭遇,这样的写作手法叫作插叙。语文书哪一课也是运用了插叙的方法?答案:《彩色的翅膀》。”前面的提示语就告诉家长学生今天阅读的内容,问题一指向概括能力,问题二指向从文章中提取信息的能力,问题三关注文章的写作方法。不同的课外读物,问题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课外阅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测试什么内容,以什么方式测试需要教师心里有数。学生能力的提升,需要在课内得法,在课外阅读中强化。只有既坚守语文的核心目标,并科学选择具体的教学策略,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升学生语文的核心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 郑正.对PISA启示下高考现代文阅读命题问题的思考[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01).
[2] 郑飞艺,童志斌.PIRLS评价内容及其对小学阅读课程变革的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3(03).
[3] 张春海.反思语文课堂教学效率[J].语文教学通讯,2008(30).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责编 韦 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