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宝明
[摘 要]诵读诗歌、欣赏诗歌,是童年时代对儿童最伟大的馈赠。以人教版教材中出现的两首高洪波创作的儿童诗为例,探究诗歌的规律:相似的结构,赋予诗歌的味道;明丽的视角,激发诗意的向往;动态的描写,构建诗歌的意境;回归现实,表达诗意的童心。并就儿童诗的课堂教学进行探索,即朗读引路,探索诗歌结构;想象渲染,描绘诗歌意境;仿写推动,引发创作乐趣。
[关键词]高洪波;儿童诗;教学规律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1-0075-02
诗歌语言优美、内涵蕴藉、富含想象。现行的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儿歌、童谣、儿童诗等,粗略统计有80多首,其中高洪波创作的儿童诗就有两首,分别是《我想》《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高洪波认为“儿童文学是快乐文学”,因此,他的诗歌创作继承着作者幽默的基因,呈现出快乐、活泼、温馨的美学风格,映射出儿童五彩斑斓的生活和他們纯真、友爱、充满奇思妙想的心灵。下面就以这两首诗歌为例,探讨高洪波儿童诗的教学规律。
一、诗歌的规律探索
1.相似的结构,赋予诗歌的味道
诗歌是一种语言,更是一种有节奏的语言,高洪波的作品结构张弛有序,有强烈的节奏感,阅读时让人产生和谐快乐的体验。
《我想》这首诗,前面四节的结构基本相同,都是先写我想变成什么,再写干什么,最后写结果怎么样。这样相同的结构,再加上诗中“X啊,X——”这相同句型的重复出现,使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更易激发读者的想象。这鲜明的节奏感,就让诗有了诗歌的味道。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前四节的结构也是相同的,都是先写大自然的美好与宁静,再写战争对自然的破坏,最后写对此的叩问。特别是“这究竟是为什么”的反复出现,更使诗歌有了层层递进的力度,增强了诗歌表现的张力。
2.明丽的视角,激发诗意的向往
“诗为有声之画,画为无声之诗”,高洪波先生的诗歌,正为读者描绘了一个个诗意如画的世界。作为适合孩子欣赏的童诗,高洪波先生截取生活中最典型的场景、画面,用鲜艳的色彩,生动的语言来塑造诗歌的世界,激发读者对诗意世界的向往。
《我想》这首诗中,诗人取材很有意思,桃枝、柳树,风筝、草地,看似不经意的普通平常事物,却能引发人们美丽的想象。花苞点缀的粉嫩桃枝,蓬勃生长的碧绿烟柳,肆意遨游的快乐风筝,锦绣生辉的春之大地,无不激发起读者诗意的想象。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则是抓住了自然界中人们熟知的景物——大海、沙漠、夜空、草地,正因熟知,更能引发读者想象大海的博大,沙漠的绵延,夜空的深邃,草地的快乐,也才能将原本的美好与战争的破坏形成对比,增强诗歌的感染力。
3.动态的描写,构建诗歌的意境
高洪波的诗歌有一种魔力,能让平凡的诗歌有了情感,并以孩子的视角创造优美的意境,在一个个奇妙多姿的世界里,抒发儿童的童真童趣,点明诗歌的主旨。
《我想》是诗人高洪波以孩子的视角,写出了孩子对春天的一连串美妙的幻想。在诗人眼中,桃树枝、柳树根、风筝、小草、小花,这些平凡的东西都充满了诗意的生命。诗人用拟人的手法,让阳光牵起了桃枝的手,柳树撑起绿色的篷帐,风筝带着好奇的眼,大地上的花草树木随我变换。鸟语花香、色彩明丽的想象中,荡漾出的是孩子们纯真的快乐,多么美丽的意境!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用“蔚蓝”、“金黄”“蓝得发黑”、“绿茵茵”的颜色,为我们勾勒出静态的美丽大自然。如此宁静安详的画面,被“巡弋”、“轰隆隆”、“发射”、“散落”的军备武器所打破,动静对比间,使读者产生了如电影画面般的想象,感受到了战争的破坏,内心为之纠结,为之心痛。
4.回归现实,表达诗意的童心
诗歌的主题源于生活,反映生活,更高于生活。高洪波先生的作品不仅仅表现了孩子眼中纯真、美好的世界,也在用文字的巧妙,刻画生活,反映客观世界,引发人们在童心萌动中的回味和思考。
《我想》在前四节抒发对春意的无限畅想之后,回归了“不过,飞向遥远的地方,得和爸爸、妈妈商量商量”。看似随意的调侃,却形象地表现了“我”是多么沉迷在想象之中,以至于把想象当成了现实,一想到要飞向遥远的地方,自己多么快乐,爸爸妈妈是不是放心呢?所以得和他们商量商量。这在增加诗歌的情趣的同时,向我们展示的正是童心、童趣啊!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在最后一节中也从想象的战争画面中回归到了现实,战争我们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祈盼”,让饱受战争之苦的孩子们回到校园,让饱受战争之苦的孩子们享受春天的祥和。“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这正是孩子们最纯真,最真挚的心愿。
二、诗歌的课堂探索
通过这样的整理与归类,我们不难发现,高洪波在进行诗歌创作时,总是恪守着一点:“时刻不忘儿童视角。”在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中有提到,学段不同,对诗歌的品评要求也有略微的差异,那么我们在进行高洪波的诗歌教学时,既可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也可以从“儿童视角”出发,遵循高洪波的诗歌创作特点,构建一个符合儿童思维规律的诗歌教学模式:
1.朗读引路,探索诗歌结构
高洪波的作品结构清晰,音韵和谐,通过朗读,学生们在朗朗上口的诗句中,在强烈的节奏感中,体会诗歌结构上的美感。
如《我想》,教学时,首先让学生默读分析前四节诗在结构上的共同点,都是先写“我”想变成什么,再写“我”干什么,最后写结果怎么样。分清层次后,让学生按诗的结构分层读,感受这相同的结构使诗读起来更顺,更有节奏感,更有诗的味道。然后再抓相同的句型。抓住四节诗中相同的“X-,X”句式结构,去掉反复部分,与“X啊”句型对比品读,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反复的用词,使诗歌读起来更有绵延的韵味,更易引发读者的想象。通过这样一次次的读,让学生在反复咀嚼、体味中,感受诗歌的起承转合,体会诗句中绵延的节奏,欣赏诗行中传递出的音乐般的美感,从而也向学生渗透了诗歌阅读的方法和诗人表现的手法,引导学生走近诗歌的“意境”。endprint
再看《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在学生充分朗读诗歌后提问:“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四小节有一个共同点?”(每一小节都有一句:“这究竟是为什么”)学生发现后再引导:“读这四句‘这究竟是为什么?语气一样吗?该怎么读?”指导练习朗读,通过朗读去感受战争的苦涩。这样的朗读练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课文内容,掌握了诗歌的规律,激发出学生对战争的厌恶,对战争的控诉,对战争的抗议!
2.想象渲染,描绘诗歌意境
孩子是用感性思维的,他们周围的世界是五彩的,跳跃的。因此,在引导学生欣赏高洪波先生的诗歌时,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想象诗句中“留白”的部分,用语言文字去还原生活画面,感受诗句中所描绘的诗情、诗境。
《我想》这首诗大量运用拟人的表现手法,用简单“牵”“悠”“看”“望”等字眼,表达丰富的意境。为了引导学生品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以第一节为例,首先让学生自由品悟,圈出让他回味无穷的词。在学生交流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平时的生活体验。比如第一节中的“牵”,让学生说说“平时牵着朋友的手干什么,诗中的桃枝牵着万缕阳光又会干什么呢?”在诗歌的品读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丰富诗歌的内容。然后再以诗人的角度,结合诗句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想象,学生便有了“粉嫩的桃花和金色的阳光交相辉映,在微风中快乐地舞动,鸟儿站在桃树枝上啾啾地歌唱”的想象和表达,透过这“牵”字中所蕴含的形象、声音和色彩,感受鲜活生动的意境。经过这樣的想象点拨,既有利于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更有效地使用这种抓词语想象诗歌意境的方法,达到良好的阅读效果,也使学生和诗人之间,和诗句之间产生情感的共鸣,走进诗的意境。
再如《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一课中有这样几句话:“蔚蓝色的大海,本来是海鸥的乐园”,“金黄色的沙漠,本来是蜥蜴和甲虫的天下”。在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大海本来是什么样的?现在又是什么情景?沙漠本来是什么样的?现在又是什么情景?通过想象,学生也能够了解到战争让本来安宁的自然世界变得喧嚣而残酷,自然也就了解了战争给自然社会带来的灾难。
3.仿写推动,引发创作乐趣
高洪波先生的童诗以精巧的构思、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意境来表现生动活泼、五彩缤纷的儿童世界,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学习诗歌,我们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会用诗意的视角来观察生活,以诗意的心灵来感受生活,更可以借诗意的语言来表现生活。
如《我想》这首诗,在读透了诗歌的意境,领悟了诗人的表现手法后,学生的仿写便也水到渠成了。学生模仿诗人,用“反复、拟人”的手法,对美丽的春天展开想象。一节节诗歌带着孩子们美丽的想象,在孩子们的笔尖下流淌而出。在课堂中有意识地安排把学生的作品按照从部分到整体的顺序展示,当堂生成一首诗歌,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成就和热情。
从朗读到想象,再到仿写,这样的课堂结构正是遵从了儿童思维特点,给学生一个丰富的想象空间,使得课堂更加趣味盎然。但是,在具体执教这两首儿童诗时,也要注意一定的差异性: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在四年级下册,《我想》在五年级下册。五年级学生相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具备更强的仿写能力,在进行仿写时,教师的引领要注意从写作手法、创作特点入手,注重整首诗的仿写。而四年级的学生则更需要从创作内容进行引导,并且是一小节的仿写。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仿写:
善良的孩子们,你们还希望他们拥有什么呢?请你模仿第五小节写一写,注意用上重复的语言。
我们希望,我们祈盼—— / 让战火中的孩子 / 有( ),( ),( )! / 有( ),( ),( )! / 和我们一样( ), /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这样的仿写既降低了难度,同时又给予了学生方法上的指导,更容易激发孩子的创作欲望,收获作品,给学生一种成就感。
高洪波他的儿童诗就像一颗颗经由他千辛万苦构思而孕育出的珍珠,而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是将这一颗颗珍珠奉献至学生面前,探寻他们的喜好,了解他们的需求,让“珍珠”闪光,为孩子们的语文学习点亮一盏前行的明灯。
(责编 韦淑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