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行动导向教学评价

2018-03-05 18:05徐伟玲李棉
广西教育·C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职业能力高职学生

徐伟玲+李棉

【摘 要】本文立足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构成要素,以会议管理课程为例,结合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个环节,借鉴相关研究成果,构建由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三个层次组成的,包括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在内的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行动导向教学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

【关键词】高职学生 职业能力 行动导向教学 会议管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12C-0097-03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我国虽然得到高度重视并被广泛应用,但是相应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启示及其在具体课程中的应用等方面,对其应用效果的研究相对较少。行动导向教学法应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直接关系着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影响着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我国自“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以来,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办学模式不断创新。《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指出“完善高职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鉴于此,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指导对行动导向教学进行评价显得极其重要和必要。笔者通过借鉴行动导向教学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学生展开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综合评价,探求高职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模式,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驱动教育发展。

一、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构成要素

职业能力就是从事或参与一定职业活动的个体完成一定职业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方式方法等综合能力。国内外关于职业能力构成要素的研究已取得较多成果,具有代表性的几个观点如下:

第一,职业能力由核心职业能力、通用职业能力和特定职业能力构成。核心职业能力是从事各种职业的基础能力,如交流表达能力、问题处理能力、自我实现能力、管理能力、竞争能力、逻辑运算与空间想象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通用职业能力是对各种职业的内涵解析,即某种职业领域一般应有的、具有共性的普通职业能力。特定职业能力是各种职业的特定结果,即专门职业岗位上、专业范围内、符合专门工作要求的职业能力,它是职业岗位的最终表现。

第二,职业能力是指一个人从事职业活动的多种知识、能力、素质和思维的综合,包括业务能力、创新能力、灵活应变能力等。

第三,职业能力由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构成。基本能力是指从事社会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的通用的能力,它具有在社会不同职业和岗位之间普遍的适用性、通用性和可迁移性等特点,是作为一个现代职业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从业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自理和自律能力、责任感、诚信度、计算机操作能力、基本的判断能力和辨别能力。专业能力是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这是作为一名岗位技术人员所必备的能力。主要包括专业岗位知识、工艺流程掌握程度、工艺熟练程度、实践操作能力、检查维修技能、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及新设备的应用能力和推广能力等。关键能力也称核心能力,是指一种可迁移的,从事任何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职业的关键性能力。

第四,职业能力由一般职业能力和特殊职业能力构成。一般职业能力指人们从事不同职业活动都必须具备的共有能力,广泛地运用于各种不同的职业活动中,并保证人们顺利地、有效地掌握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是人们顺利地完成职业活动的基础能力,也是发展提高特殊职业能力的基础条件。特殊职业能力就是从事某种具体的职业活动必须具备的能力,主要指独立学习、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

笔者结合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实际应用情况,借鉴已取得的成果,认为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如表1所示。专业能力即掌握特定行业的专业能力,包括对行业的认知,工作流程的掌握,工作方案的制定、分析、执行、效果评估,以及新工艺的采用、新技术的应用、新设备的使用等;方法能力即在特定职业活动中的学习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应变能力等;社会能力即与人沟通、合作,遇到挫折能够自我调节,在团队工作中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最终可以自我提高,有发展创新的能力。

二、基于职业能力的行动导向教学评价

(一)评价思路

1.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立足于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构成要素,以会议管理课程为例,结合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个环节,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应用评价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2.确定评价因子的权重。通过数学方法计算得出每个因子对实现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影响力大小百分比,并确定其权重。

3.获取评价因子的评价值。

4.计算分析综合评价值。

(二)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笔者于2014年12月至2016年2月共发放102份调查问卷,涵盖会议管理课程的文秘专业3个年级,其中一年级占45.2%,二年级占22.5%,三年级占32.3%。回收率达100%,有效问卷98份,有效率为96%。

本文借鉴相关研究成果选取了16个指标作为主要问卷调查内容,并采用5分制降序方式,即5為很好,1为很差。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是将职业能力(A)分解为三个准则,即专业能力(B1)、方法能力(B2)、社会能力(B3)。根据指标自身属性,将上述16个指标匹配、组合到三个准则层中去,这样就构成一个由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三个层次所组成的指标体系框架。然后根据公式1和公式2,利用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出结果。

Si表示第i个指标在职业能力评价体系中的百分比,即指标权重。Xij表示第i个指标在第j个样本中的评价分值,n和m分别表示指标数(16)和样本数(98)。计算结果见表2。

在公式2中,

采用加权综合指数法,E表示职业能力综合评价值,Qi表示第i个评价指标的权重,Pi表示第i个指标的评价分值,n表示评价指标的数目(16)。将调查问卷统计结果的相关数据代入综合评价值数学模型,所得结果见表2。endprint

(三)评价结果分析

1.整体分析。由表2可见,针对2013级、2014级、2015级文秘专业会议管理课程,基于职业能力的行动导向教学的总体评价分值为3.61,约占满分5分的72.2%,评价效果较好。其中,专业能力的评价分值最高,为1.43;其次是社会能力,为1.36;最后是方法能力,为0.82。说明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会议管理课程中的运用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能力,但是,对学生方法能力的促进相对较弱。

2.具体分析。对于每一个准则层而言,指标层中各指标得分均不相同,表明行动导向教学法在运用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

就专业能力而言,行业认知能力分值最高为4.8,其次是制定解决方案的能力、执行解决方案的能力、对项目流程的理解能力,分值分别为3.9、3.7、3.2,对工作效果和效率的评价和总结能力和分析存在问题的能力分值较低,分别为2.8和2.6。说明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运用让学生深入了解会议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对会议工作的整体认知、会议方案的制定和执行、会议流程掌握都取得显著效果,即在“计划、决策、实施”环节运用较好。但是对学生在进行自我总结和评价时的引导不够,即在“检查和评估”环节还比较欠缺。

就社會能力而言,交流和合作能力分值最高为4.6,其次人际沟通能力及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为4.4,耐劳和耐挫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相对较低,分值分别为2.9和2.1。说明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运用通过较多的任务安排和实施,增强了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合作,尤其是每一个任务都需要以小组形式进行阶段性汇报,增多了学生阐述观点、自我展示的机会,也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即在“实施”环节运用较好。但是,多项任务的反复实施使得学生的工作量较大,学习压力过重,要求过高使得学生自信心受到打击,整个运用过程没有得到升华,与学生的职业发展联系过少,即“评估”环节有所欠缺。

就方法能力而言,项目或任务协调能力分值最高为4.0,其次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学习能力,均为3.2,应急和应变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相对较差,分值分别为2.1和1.7。说明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运用让学生在沟通合作的过程中提升了协调能力,特别在“资讯”环节促使学生采用信息化技术展开自学。但是,在“计划、决策、实施”环节由于老师的引导力欠缺或教案设计不够详细,使得极度缺乏实践经验的学生在这些环节中过于理想化,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给予回避或处理不当。同时,学生对信息化技术手段掌握能力差异较小,使用方法有限或类似,使得自学结果相似度高,在这些环节中缺乏个性化和创新点。

三、会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根据以上评价结果,针对目前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会议管理课程运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革思路。

(一)增强教师引导

一是增加教师实践经验。应该通过挂职、实习、培训、“双师型”教师等方式增加一线教师会议管理课程实际工作经验,包括策划会议、筹办会议等全程事务,促使教师更加准确把握课程教学内容,给予内容全面、重点突出的引导。二是完善考核指标。应该明确“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各个环节要求,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完成各个环节的任务,考核指标体系应该包含各个要求,向激励倾斜,激发学生开拓创新能力,运用积极心理学知识,以鼓励和肯定为主,提高学生耐劳和耐挫能力。三是介绍多种途径。给学生提供较多获取信息的途径或方式方法,如专业网址、APP软件、相关书籍、视频资料等,以免学生走弯路、走错路。特别在“资讯”环节,帮助学生展开思路,多角度思考和收集信息,在第一时间寻找创新点。四是重视检查和评估。针对“检查和评估”环节开设专门的研讨课,这就要求在“资讯—计划—决策—实施”环节里注重形成物化成果,在研讨课中组织学生对这些物化成果进行“回放”,从而发现存在的问题,或者提供较好的案例进行对比分析,使学生提高分析存在问题的能力和对工作效果和效率的评价和总结能力。同时,通过深度反思、举一反三,将研讨主题进行拓展、引申到职业发展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

(二)提升任务品质

一是任务设置的客观性。要求在设置任务的时候要尽量符合实际工作情况,将实际工作中可能发生的特殊情况进行总结归纳,渗透在任务设置里,增强学生对突发事件的感知和预案意识,提高学生应急和应变能力。二是任务设置的多样性。要求在任务设置的时候要采用多种方式,如制作海报、摄影、PPT、制作小视频等,将反反复复的任务趣味化,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提升学生耐劳力,同时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三是任务设置的层次性。要求在设置任务的时候注重由简到难、循序渐进,形成系列性任务,立足于课程但又不拘泥于课程,联系职业发展,将任务与学校一些实际工作相融合,组织学生筹办学校的一些会议,给学生授之以渔,提升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效杰.我国职业能力教育的反思与建言[J].职业技术教育,2005(15)

[2]杨俊伟,谭有广.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5(11)

[3]孙文学.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兼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5(4)

[4]郑喜群,祖彬,周强.高职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4(34)

[5]杨晶,许蔚君.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标准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2(17)

[6]万绪才,等.基于旅游者的城市旅游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研究——南京与苏州两市实例分析[J].经济地理,2003(1)

【作者简介】徐伟玲(1982— ),女,陕西人,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李 棉(1983— ),女,广西人,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研究方向:教学管理。

(责编 苏 洋)endprint

猜你喜欢
行动导向教学职业能力高职学生
行动导向理念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高职院校行动导向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经验研究
行动导向教学在中职会计课堂中价值与运用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职业院校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职业能力导向下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提升的思考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