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少如
摘 要:道德品质的形成有赖于个体与生活环境的相互作用,只有将课堂上的德育教育与日常的生活经验两者有效结合起来,创新德育教学方式,丰富德育教学内容,才能更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为此,在小学德育教育中尝试引入学生的生活经验,创新性开展德育教育。本文主要从家庭学校生活这一视角切入,探讨在家校协作下如何实施“生活化”德育教育,具体包括教育内容、方式和评价三方面,以期为广大小学教师有效开展小学德育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参考。
关键词:德育;小学;家校协作;生活化
国家教育改革新方案提出: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重点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5个方面全面提升。其中,“德”是排在第一位,也是最重要一项教育目标。据了解,目前的小学德育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德育内容脱离生活实际,空洞化;德育方式枯燥单一,以说教式、独白式教育为主等,这既不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对于德育内容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接受。同时,也削弱了其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很难将自身情感体验融入德育中,获得认同感。20世纪90年代初,“生活世界”的问题在思想政治界引起讨论热潮,提出道德教育应回归生活世界的主张,得到广泛的认可[1]。小学德育回归生活是学生有效认同、内化德育要求的重要途径,家庭生活与学校生活又是学生德育发展的主要生活阵地。因此,本文将从家校协作的视角着手,探讨如何进行小学生“生活化”德育教育。
一、小学“生活化”德育教育的意义
德育教学回归生活是对“生活即教育”理念的践行,对于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有利于调动小学生的德育积极性。在德育过程中融入学生亲身经历的生活事件,能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探究欲望,在探究过程中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化被动消极接受为主动认同实行,提高其德育的参与性。其次,有利于实现德育教育目标。由于小学生的认知發展水平有限,对抽象的道德概念理解模糊,导致教学效果不佳。而生活化德育通过充分挖掘小学生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借助熟悉的生活事件讲解道德知识,能有效帮助学生克服相关知识概念的理解障碍,使学生在情感共鸣中领悟德育价值观,实现德育目标。最后,有利于丰富小学生的实践经验。生活化德育教育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经历,鼓励、引导学生在与身边 的同学、朋友、家人等的交流接触中,深化对德育观念的理解和践行,生活即德育,德育即生活,从而积累更丰富的实践经验。
二、家校协作下“生活化”德育教育的实施
德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取知识,而是为了寻求正确的生活态度。家长和教师是小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引导者,家校双方协作,互相弥补,才能共同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2]。
(一)家校协作下“生活化”德育教育的内容。家庭生活的德育教育对孩子最初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思维方式、思想意识及价值导向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的意识和行为。在家庭生活中,学生与家长的互动交流频率远高于在校与教师的互动,家长可以随时随地将生活中真实鲜活的事件当作德育的教育素材,教育更具及时性和针对性。在学校教育中,教师拥有丰富的德育经验,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知特点,在新课标的德育指导下拓展教学资源,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联系,挖掘生活中的素材为德育教学所用,能更专业地给与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二)家校协作下“生活化”德育教育的方式。在小学阶段的孩子,其心理发展具有迅速、协调、开放和可塑的特点,喜欢接受新鲜事物,思维发展较快。家长要将德育教育融于家庭的沟通交流、日常生活、娱乐劳动等的共同活动中,引导孩子认识周围的人与事,传授做人、做事正确的言行举止,态度观念,引导孩子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家庭生活德育是一种自然化的教育,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力就体现在不声不响的言行之中。
学校德育的教育形式也应回归生活化,学生作为课堂主体,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德育探究活动中,提高教学效果[3]。如在进行《爱护集体荣誉》德育教育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经验组织校庆活动,鼓励全班同学出谋划策,共同制定活动计划,并做好分工任务。同时,在课堂上模拟执行共同筹备的校庆活动,让学生体验活动的展示过程,在发挥团结协作精神时真正体会集体主义的内涵和意义。
(三)家校协作下“生活化”德育教育的评价。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应关注孩子的点滴变化,对于孩子的进步要不吝赞许,一句小小的表扬和鼓励都会强化其认知和行为,使良好的行为内化成为优秀的道德品质。对于孩子出现不良的言语和行为,不应采取简单粗暴的训斥,而应慢慢疏导,正面引导,这样才能避免孩子由于一时畏惧而表面服从的无效教育。学校“生活化”德育理念的实施要求教学评价的相应转变,从过往只重视成绩和课堂表现的评价方式,转变为对学生学习感悟及行动的评价,考察其是否能将所学在生活中践行,行动与思想意识保持一致,形成正确积极的道德素质。
综上所述,在小学德育教育中推行“生活化”教育策略,有效整合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两大生活资源,进行潜移默化地教育,能够取长补短,互相弥补,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经验中自然形成与认同正确的道德观念,对提高小学生德育效果、实现德育教育目标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济良.回归现实生活的道德教育[J].教育科学,2001(2).
[2]黄喜锐.创新家校合作途径,提升学校德育实效[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3):22.
[3]阮丽斌.自主·质疑·探究——小学品德与社会回归生活教学策略摭谈[J].教师,2017(1):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