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扎实高效的高中语文示范课

2018-02-27 13:32孔令凯呼君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课程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示范课生成性评析

孔令凯 呼君

摘   要:什么样的课是好课?一堂好课背后的支撑是什么?燕赵名师的课是怎样的?呼君老师在河北平山中学执教的《中国建筑的特征》为我们研究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这节课有教学目标定位准确、课堂导入激发兴趣、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充分、突出思维能力的训练、教学过程具有生成性、课堂教学扎实高效的特点。这节课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从而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参考改进。

关键词:示范课;定位;兴趣;主体;生成性;评析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18)35-0053-04

一、执教背景

2018年10月15日至24日,河北省中小學名师高级研修班在河北师大国培大厦进行为期10天的学习。10月19日上午研修班学员到河北平山中学送教,与该校教师一起举办了一次同课异构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河北沧州一中的呼君老师作为语文学科学员代表与平山中学樊东霞老师分别执教了《中国建筑的特征》。两节课后,全体与会教师对这两节课进行了热烈地评议,大家畅所欲言,进行了有深度的交流。两节课风格不同、教法各异,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河北省名师与学校优秀教师同台竞技,这次活动受到了研修班学员与平山中学教师的热烈欢迎。

二、课例回放

片段一

师(板书课题、作者):同学们,大家了解这篇文章的作者吗?

生(七嘴八舌):知道!他是梁启超的公子;林徽因的老公;建筑学家,还设计过人民英雄纪念碑……

师:是的,希望大家想起他时,不仅仅是想起了他公车上书、戊戌变法、高呼“少年强则国强”的任公父亲,或是他“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的传奇妻子,而是他编写的建筑学科的开山之作《中国建筑史》,是他创立的现代中国第一个建筑学系和他奠基的清华建筑系,是他参与设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和纽约联合国大厦,是他在动乱年代跋涉中国15省近200县市调查测绘的2700座中国古建筑……他,就是梁思成。感兴趣的话,大家课下可以查找有关梁思成的介绍,还可以读读他的《中国建筑史》;说不定我们身边的同学,还有望走进梁先生创设的建筑系。

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不仅仅是研读一篇自然科学小论文,更是致敬大师,是走近辉煌灿烂的中华建筑文化。

片段二

师:课前我已经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查字典解决生字词,并给全文的20个段落划分结构层次了;现在就请各小组上台展示一下各组整理思路的结果。

请各组代表依次选择自己喜欢的彩色粉笔,用竖线来切分一下。

生(8名学生代表8个小组做了切分;一学生与小组看法不一,也上台划下了自己的意见)

师:好的,9位同学全部切分完毕,下面我们一起来“数道道”,看看哪些段落之间留下的“道道”最多。

生:2、3段之间,13和14之间,都是九道。

师:哦,所有小组和我们的“独立大队”全在这两处切开了,那就请大家说说在这两个地方做切分的理由吧。

生(七嘴八舌):因为前两段还没开始谈中国建筑的特征,第3段告诉我们中国建筑有九个特点,然后开始具体介绍,一直说到13段把九个特点讲完;14段以后已经不再讲九大特征,开始阐述新的问题了。

师:嗯,不错。再继续数,哪些段落之间留下的“道道”也不少。

生:17和18之间,19和20之间。

师:这两道是哪些组留下的?能说说理由吗?

生:14段讲完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后确实是换话题了,但我们发现14到17段和18、19两段阐述的不是一个话题,前面在说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后面讲的是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所以要切开;19段已经谈完了可译性,开始讲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了,也要切一下。

(学生们表示同意)

师:好啦,最后只剩下“道道”最少的地方了——第10段的前后,9和10之间有四道,10和11之间有一道,这一道到底该切在10段前还是10段后呢?

生1(侃侃而谈):当然在10后!请看,从单独建筑物的构成、一所房子的平面布置,到木结构、斗拱、举折举架,再到第10段的屋顶,不都是建筑的结构特征吗?后面的颜色、彩绘、构件、建筑材料都是装饰性特征了。

生2(胸有成竹):不错,九大特征里前半部分是讲结构特征,后半部分是讲装饰特征;但是,各位,请认真读读文本,唔,还是第10段,中国建筑“瓦面是弯曲的”“屋顶的四角也就是翘起的”“它的壮丽的装饰性”,仅“装饰”就出现了三次之多!大家说,梁思成先生是从结构的特点谈屋顶,还是从装饰性的角度在夸屋顶?

(大家频频点头)

师:非常棒!我注意到你就是在八个小组代表之外单独上台表达自己意见的那位同学,不仅敢于坚持自己的看法,不人云亦云;更能细读文本,拿出充分的依据。老师为你点赞!

师(板书,用思维导图完成全文结构划分):大家再看这个图,它在说明九大特征时还是很有顺序的,发现了吗?包括九大特征的说明到后文的阐述也是这样。

生:是,从主到次,从整体到部分,从具体的特征到抽象的道理。

片段三

师:明晰了文章的思路结构,请大家用简洁的语言表述一下梁思成先生在这篇文章中阐述的主要观点,看谁表达的最完整最精炼。

生:分布广泛、历史悠久的中国建筑具有五大结构特征和四大装饰特征,并且用特有的“词汇”依照自己的“文法”建构着中国的建筑文章,各民族建筑间是有可译性的;我们要熟悉自己的建筑“文法”和“词汇”,写好自己的建筑“文章”。

师:非常好!请大家回顾和归纳,我们是依据哪些方法梳理出了这篇自然科学小论文的思路结构的?

生1:题目告诉我们,写作的对象是中国建筑的“特征”;

生2:第三段是个路标,告诉我们要介绍九大特征了,一直管到13段;

生3:找关键词,14段的“文法”和“词汇”、18段的“可译性”,还有讲屋顶时反复强调的“装饰性”都提示我们该切分了;

生4:抓关键句,没现成的就自己造一个,把20段变成20句话,文章就简单啦!

师:对,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文章的观点,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片段四

师:那中国建筑都使用了哪些“词汇”呀?请迅速找到并齐读出来。

生:梁、柱、枋、檩、门、窗、墙、瓦、槛、阶、栏杆、隔扇、斗拱……

师:很好,听到大家准确的朗读,我对你们预习作业中对字词的解决任务放心了。不过,我听到大家读“槛”这个字(板书)时好像不一样,它到底读jiàn还是kǎn?谁能说说?

生:读jiàn不对,该读kǎn;意思是门槛,《祝福》中祥林嫂就捐过门槛。读jiàn就成栏杆了,比如王勃的诗句“槛外长江空自流”,后面的“词汇”里已经有“栏杆”了。

师:真厉害,这位同学不仅掌握了“槛”的多音多义,还牢牢记住了课文的例子,特别是来自《滕王阁序》课后的附录,说明小伙子读书非常细致。喜欢《红楼梦》的同学可以研究一下妙玉的自称“槛外人”(板书),品一品该读jiàn外人还是kǎn外人。

三、课例评析

呼君老师执教的这节阅读课,无疑是成功的,这从观摩教师的评价和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收获就可以看出来。那么,支撑一节好课的因素究竟有哪些?对这个问题,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回答。笔者认为执著的敬业精神、先进的教育理念、扎实的专业功底、对学生的仁爱之心,这些因素都是必不可少的。从整节课来看,这些因素在呼君老师身上都有完美的体现。

上课的前提是备课,呼君老师备课的精细程度是一般教师难以企及的。教师独立钻研文本、吃透教材、有独到见解,上课时才能举重若轻、左右逢源。在磨课时,笔者和呼老师是同桌,笔者无意中看到她用的课本,在《中国建筑的特征》这篇课文上圈点勾画,课文的空白处密密麻麻写满了娟秀的小字。一些关键词语,都用椭圆形的圆圈圈了起来,一些关键句子下面画了横线,有些重要语句下面还加上了着重号。尤其让笔者吃惊的是,有些词语还用彩色笔涂上了不同的颜色,有的词语涂上了黄色、有些词语涂上了浅蓝色,看上去非常醒目。研读课文如此精细,呼老师的敬业精神,于此可见一斑。这节课之所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与呼老师在备课上下过一番功夫有直接的关系。如果不是与呼老师近距离接触,这些背后的支撑在课堂上是看不到的。

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更重要,因为教什么指示着教学的方向。一篇课文放在特定单元中,其教学价值何在?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又如何确定?这是备课时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一篇自然科学小论文,应该教什么呢?“单元提示”中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文章的观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还要注意品味这类文字简洁、严密、明晰的语言特点”。呼老师的这节课确定了三个教学目标:一是理清作者思路;二是归纳文章观点;三是解读关键词语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很准确的,这正是这篇文章的教学价值所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教育。《中国建筑的特征》这篇课文篇幅较长,有3700多字;生字词比较多;建筑术语也比较多;而且具有学术性。一般来说,这样的文章不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何激发学生阅读科学小论文的兴趣,课堂导入就显得尤为重要。很显然,呼老师在导语设计上是用了一番心思的。她用富有文学性的语言介绍作者梁思成及其成就,学生不仅被教师的语言魅力所折服,而且激发了对建筑大师的景仰之情。呼老师还用多媒体展示了一组中国建筑及世界建筑的图片,使学生直观感受到建筑的艺术魅力。呼老师在进入文本之前,先吊足了学生的胃口,由此激发了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

教学过程既有教师的预设,同时也有学生的生成,而更多的是学生的生成,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梳理文章行文思路,这是本节课的重头戏。这篇文章共有20个自然段,在学生充分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呼老师在黑板上依次板书1到20的序号,然后请八个小组分别推选代表上台展示本组切分层次的结果。针对不同的切分结果,呼老师不动声色,让学生自己讨论,并说出切分的理由。经过思维的碰撞,最后形成了一致的意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其思维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在这个教学环节,教师教得很轻松,几乎没有做什么,只是穿针引线而已;而学生学得很认真,这个有相当难度的教学任务就在学生的自主活动中顺利完成了。在这个教学环节,教师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们全身心投入,学习热情非常高涨,这才是最可宝贵的。

最重要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呼老师非常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这也是值得称道的。在理清行文思路后,呼老师让学生回顾并归纳梳理文章思路的方法。学生总结出了四种:利用文章题目的信息;寻找路标段落;抓关键词语;抓关键句子。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梳理文章思路的方法不只这几种,学生在一节课中能悟出这些方法,也是难能可贵的。

这节课布置的作业,也是独具匠心的。让学生观察家乡的房屋建筑,说说这些建筑保留了哪些传统风格,又表现了哪些现代风格;让学生实地考察和上网查找,制作体现中国建筑特征的PPT,并寫解说词。这些作业体现了语文与生活的结合,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实践性的特点,同时把读写与口语表达有机结合起来。

教育的目的不只是为了传授知识,也不只为了培养能力,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呼老师是深知这个道理的。她手中有课本、心中有学生,用她特有的亲和力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有一个学生主动要求上讲台,从容自信、有理有据地陈述他切分层次的理由,赢得了学生们的掌声。呼老师对这位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并为他点赞。笔者认为,教师的热情鼓励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对学生未来的成长一定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渗透着对中国建筑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期待学生了解中国建筑、喜欢中国建筑、研究中国建筑,这不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吗?

这节课也有需要值得完善的地方,尽管教学任务完成得比较好,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但整节课大都是围绕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来展开,学生并没有提出新的问题。学始于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可否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质疑提问,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这是否更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这节课是示范课、是交流课,更是研究课,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可供研究的样本。这节课是常态课,没有斧凿的痕迹、没有表演的嫌疑。这节课师生共同享受着学习带来的快乐。这节课接地气,可学习、可借鉴。呼老师上出了本真、上出了自我,展现了燕赵名师的风采。

猜你喜欢
示范课生成性评析
“研究数学之本,体验数学之美”
“初高中物理衔接知识”融入中考试题的评析与启示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与评析
关于小学语文课堂动态生成性研究
浅析高中生物课堂的生活化教法
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成性研究
探究式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原则
一道三角函数题的多种解法评析
命题者的话
示范课答题专业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