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例研究寻找数学课堂灵魂

2018-02-26 13:13李织兰韦仕强
广西教育·A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思维过程理性精神数学思想

李织兰 韦仕强

【摘要】本文以证明数学命题“圆内所有的线段,直径最长”的教学片段为例,论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的途径,提出数学教学应突显思维过程,让学生感悟数学思想,从而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

【关键词】数学课堂灵魂 思维过程 数学思想 理性精神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11A-0038-04

日本数学家、教育家米山国藏说过:“学生们在初高中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应用,很快就会忘掉,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业务工作,唯有深深地铭刻于脑际的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方法,长期地在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数学文化的价值主要在于数学对人们的观念、精神以及思维方式的养成所具有的重要的影响。数学对人类文明最大的贡献是理性精神。理性精神是一种推演的精神、逻辑的精神,是一种求真的精神。发挥数学的文化教育功能,就应积极地培育理性精神、演绎理性的力量。数学课堂的灵魂是什么?我们通过研究证明“圆内所有的线段,直径最长”这一数学命题的教学片段得到了答案:突显思维过程,感悟数学思想,培养理性精神。

片段一:彰显自主,让学生有真探索

(教师采用“自主尝试—小组交流—全班反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向全班交流自己探究得到的“圆的性质”)

生1:我们小组得出了“圆内所有的线段,直径最长”的结论。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1:我们量出圆内5条线段的长度,直径AB=7.8cm,半径OA=3.9cm,线段CD=4.6cm,线段EF=2.3cm,线段CG=6.3cm。所以,我们发现了“圆内所有的线段,直径最长”。

师:你们真聪明,你们发现了老师没告诉过你们并且书上没写的性质!大家齐声拍手表扬她。

【评析】

教师应着眼于落实“四基”、培养“四能”、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素养设计教学活动。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从三年级开始,每册教材有计划地编排一个“探索规律”的专题活动,有利于学生形成“实验—归纳—猜想”的思维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安排这一教学环节,注重探索规律的经验积累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凸显了探索规律的教学价值。

片段二:巧妙设疑,让学生有真思考

师:刚才那位同学发现的这个结论(圆内所有的线段,直径最长),还需要验证吗?

生1:道理明摆着,没有必要了。(多数学生认同)

师:前些天的一个早上,老师带着一台测量身高的设备在学校门口测量了57名进校学生的身高,所测量的学生的身高都没达到170cm,所以我们得出了一个结论,“我们学校的学生身高都不超过170cm”。刚说完就来了一名6(2)班的同学,他的身高是173cm,老师“被打脸”。为什么老师会“被打脸”呢?

生2:你还没量完我们学校所有的学生的身高,你就下结论了。

师:我明白了,我们只能对我们测量过的对象下结论。那刚才你们量完了圆内所有的线段了吗?你们能保证圆内每一条线段的长度都不超过圆的直径吗?

生1:不能!

师:下面我通过多媒体课件来验证一下。(在几何画板上分别拖动点C,D,E在圆上运动,拖动点F,G,H在圆内变动,指导学生观察线段CD,EF,GH的长度,如图1)我们通过实验验证了“圆内所有的线段,直径最长”,这样可以了吗?

生(齐声回答):可以!

生3:也不可以,变换线段和点,只是测量更多圆内的线段长度,但圆内有无穷多条线段,圆内有无穷多点,所以,这些线段的长度不可能量完的。

师:同学们比我想得更周全,刚才演示的几何画板课件只是让我们更加相信“圆内所有的线段,直径最长”这个结论是正确的,但确实不可以用实验的方法对无穷多的对象下结论,因为我们“量不完”。看来要确定“圆内所有的线段的长度都不超过圆的直径”必须用数学“理性”的方法了。

【评析】

在学生提出猜想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验证了这一猜想,不仅激发了学生验证猜想的兴趣,而且让学生认识到通过实验验证猜想的局限性,逐步渗透给学生知道:合情推理的结论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还需要依靠演绎推理去证明。

数学的严谨性和抽象性决定了它是以理性见长的学科,数学教学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思考是思维的重要表现。学生遇到了疑问,也就是遇到了數学问题,就会去思考。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巧妙设疑,让学生自觉地思考、乐意去思考。

片段三:分类讨论,领悟数学思想方法

师:圆内线段有无穷多,既然不能一条一条地去量,我们能不能把它们分成若干类,一类一类比较后再下结论呢?

生1:这种分类讨论的方法肯定比一条一条地去讨论要好些。

师:那我们就做一做!

(回顾已学的知识:什么是直径?什么是半径?它们有什么关系?直径是两个端点在圆周,并且过圆心的线段;半径是圆周上的点与圆心的连线;一条直径的长度等于两条半径的长度)

师:我们讨论的线段要与直径比长短,线段是由两个端点确定的,直径的两个端点在圆周。想一想,将圆内所有的线段依据什么标准来分类更适合我们进行讨论?

生2:依据线段的两个端点是否在圆周上来分。

师:这样我们可以“不重不漏”地把圆内的线段分成……

生2:分为三类。两个端点都在圆周、一个端点在圆周(另一个端点不在圆周)、两个端点都不在圆周。

【评析】

分类讨论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运用分类讨论,往往能使繁杂的问题清晰化、简单化。本例中,在无法穷尽的情况下,选择各种类型的样本(典型代表)进行研究,用样本(典型代表)反映整体。分类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思考的周密性、条理性,而分类讨论,又可以促进学生研究问题、探索规律的能力的发展。

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分类思想时要研究的问题主要有:怎样驱动学生有目的地分类?怎样引导学生找到合适的分类标准?分类如何做到不重不漏?怎样才能形成分类讨论的意识?

片段四:逻辑推理,孕育理性精神

师:“先易后难,化难为易”是我们解决数学问题的一大“诀窍”。我们应先选哪一类线段与直径比长短呢?

生1:第一类(两个端点都在圆周的线段),因为直径也在这一类。

师:好,我们用什么辦法来比较线段CD与直径AB的长短?

生2:量一量。

师:量是“感性”的方法,只能对量过的特殊圆和线段下结论,对任何一个圆内的、所有的、无穷多的线段是不能确定的,所以,我们不能用“量”,还得思考更“理性”的方法。注意观察,直径是由OA,OB两条半径构成的,要比较AB与CD的长短,是否应该作两条与线段CD有关的半径呢?找这两条半径与CD的关系?

生3:应该可以,连接圆周上的点与圆心的线段就是半径,所以,CO和DO就是两条半径。

生4:我知道结论了,CD<AB。因为,在三角形CDO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因此CO+DO>CD,也就是说CD的长度小于两条半径的长度之和,所以CD的长度小于直径AB的长度。

师:现在我们可以说“所有两个端点都在圆周上的线段的长度都不超过直径的长度”吗?

(部分学生说“能”,部分学生说“不能”)

师:到是“能”还是“不能”,就看我们画的线段的“代表性”,CD能不能代表所有的“两个端点都在圆周上的线段”。

生5:CD的两个端点在直径的同一侧的半圆上,算是特殊的吧,还不是任意的“两个端点都在圆周上的线段”。

生3:CD可以代表“两个端点在直径同一侧半圆上的线段”。

师:现在谁能严谨地表达我们刚才推理得出的结论。

生5:任意一条两个端点在直径同一侧半圆上的线段的长度不超过直径。(板书)

生1:我发现“两个端点不同在直径一侧半圆上的线段”,也能得出一样的结论。

(教师展示图4)

师:其他同学看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所有的“两个端点都在圆周的线段”又可以不重不漏地分为两类——两个端点同在直径某一侧的半圆上的线段、两个端点不同在直径某一侧半圆上的线段。根据我们上述的分类讨论和推理,现在我们可以完全肯定地说“所有的两个端点都在圆周上的线段的长度都不超过直径的长度”。

师:现在我们的任务是“化未知为已知”。想一想,我们可以怎样将“一个端点在圆周的线段”“两个端点都不在圆周的线段”这两种线段转化为“两个端点都在圆周的线段”。

(学生小组讨论、自主探究、代表汇报,将第二类、第三类圆内的线段CD延长成第一类线段,展示成果如下)

CD<CE<AB

CD<EF<AB

师:同学们,经过以上逻辑推理,我们得到圆内所有三种类型的线段的长度都不超过直径的长度。因此,我们得到了“圆内所有的线段,直径最长”的结论。

【评析】

数学对人类文明最大的贡献是什么?是理性精神。理性精神是一种推演的精神、逻辑的精神,是一种求真的精神。发挥数学的文化教育功能,就应积极地培育理性精神、演绎理性的力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启蒙学生的理性精神是非常重要的,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还能够让学生学会理性思考,形成理性思维,感悟理性的力量,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

片段五:小结

师:通过对这一个问题的探究,你有哪些收获?

生1:实验可以发现规律,但还必须验证。(实验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要通过演绎推理去证明结论。学习到实事求是、言必有据的科学态度)

生2:学会了用推理方法验证规律。(逻辑推理和计算证明的方法)

生3:学会了分类讨论的推理方法。(找到合适的分类标准,做到不重不漏,选择各类代表来反映整体,即得到这类对象都具有的性质)

生4:“先易后难,化难为易”是学习数学“诀窍”。

【板书、板图设计】

本课教学是高校教师与小学一线名师合作,准确解读课程标准,针对课改热点、难点,精心设计出来的,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分类思想和化归思想,体验逻辑推理的方法,启蒙理性思维,孕育理性精神。

(责编 刘小瑗)

猜你喜欢
思维过程理性精神数学思想
基于“韦伯命题”的视角理解“四个全面”战略的实践意义
素描写生的思维解析过程
例谈教学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课堂评价,让自己慢些
《复变函数》课程的教与学
加强数学思想渗透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以知怡情,让数学文化走进数学课堂
小学数学学科育人探微
当代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的原因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