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鸿 方家珏
摘要: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是发展职业教育、完成职教攻坚任务的迫切需要。中等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对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举足轻重。当前中职师资的培养却没有跟上中职学校发展的速度, 导致师资数量不足, 质量不高。全面认识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师范性、技术性、学术性等内在素养,将师范性、技术性和学术性有机整合,为中等职业教育培养高质量的一流专业化师资。同时,掌握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养非定向、双师型、成长性的特点,创新企业、中职学校、高校三方联动培养机制,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支撑力量。
关键词:职教师资; 内在素养; 培养路径
中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从事社会生产、建设和管理的中级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中等职业教育这种作用的彰显,必须依靠强大的教师力量来完成人才培养的重任。
一、中等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特点
(一)非定向的特点
在中职院校中,其专业门类与本科专业门类的不对等性,促使中职的教师不能照搬本科教师的培养模式。因为中职院校的专业数量庞大,难以完全依照普通高校教师封闭式的培养体制,而是呈现出其非定向性。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就是要紧跟社会需求而变动,因此,中等职业教育存在专业的可调整性。鉴于此,中职教师的培养工作不能拘泥于一种特定的渠道来进行,必须拓宽培养渠道,丰富培养模式,使职业教育的教师培训批次多、种类多、从而实现非封闭式的职业师资培养体系。
(二)双师型的特点
之所以要重视职业教育的师资力量建设,是为了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全面的知识基础、精湛的技术素质、良好的教育教学素养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简而言之,就是集学术理论、实践操作于一身,同时具备成为教师的能力。双师型就是指教师能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来,并同时有能力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在我国,这样的一种对职业教育教师的要求长久以来都是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目标之一。而之所以有这样的要求,其根本原因在于职业教育本身所独具的特征,也就是它的教育目的是为生产培养合格劳动者。职业教育的内容从职业中来,教育培养的学生要到中职学校中去并接受实践的锻炼。中职院校的教师应当具备多种多样的职业能力,一方面是职业教育师资建设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职业院校教师自身的职业追求。
(三)成长历程的特点
一个教师从稚嫩到成熟,必须从对教师职业的理解入手,明确追求,提升师德,建立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与使命感,在教学工作中不断进取,使自己趋于成熟。这个过程从还是一名学生的时候就开始,直到其成为教师,最后在岗位上积累经验,成为合格的教育家。一般把职业学校教师的成长过程分为入门、探索、合格、优秀四个阶段。入门阶段职业教育教师认为自己的职业定位只是个学习者且职业教师只是其就业和生存的一种方式而已。在教学活动中,教学的任务是簡单地向学生传授某专业的学科知识,一般采用讲授法。在探索阶段,职业教育教师是一个教书匠的角色,在中职学校从事教学工作是社会千万种职业之一。教学任务也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还包括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只有一个教师对所从事的职业有着成熟深刻的认识,才会发自内心认同自身工作于塑造人才的重要性,教育事业是其为之奋斗且使自己快乐的职业。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行为习惯和发展前景,希望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采用灵活多样和恰当的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化”在学生的心里。最后是优秀阶段,这个阶段的教师其实称得上教育家,因为在他们心里职业教育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可以实现价值的追求,可以通过自身的光和热照亮并温暖学生未来的成长道路。
二、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内在素养分析
实际上,中等职业教育的育人目标要求教师具备很高的职业能力。因为一方面,教师需要具备多样性的专业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有能力对时间进行操作,有能力对学生进行指导;此外,甚至要求教师能够将自身掌握的技术讲授给学生。总而言之,中等职业教育教师的内在素养包括三种。即师范性、技术性和学术性。师范性素养是指中职教师不仅应该具有良好的教学素质,还应该有远大追求和高风亮节。一个合格的职业院校教师的综合素质体现在技术和学术两个方面,具体而言,技术指的是教师应当具备过硬的技术素质和健康的身心素质;学术性素养是中职教师的学术研究素质。中职院校的教师与其他院校的教师一样,应该有师范教学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所不同在于,职业教育还要求职教师资具备技术性素养。所以,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应该是师范性、技术性、学术性的统一体。
(一)师范性是所有教育活动的本质属性
所谓师范性,指的是在教育工作中教师教育学生的能力,它是教育的核心任务,也就是如何教好学生。而职业教育重视学以致用,一位合格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师不仅应具备在课堂中就书本中的内容进行讲解的理论功底,还要拥有在实际训练中对学生进行指导的实践操作水平。因此,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实践和理论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此外,职教师资也同样担任着学生人生道路中的“灯塔”的角色。
教育是门学科,也是门艺术,需要通过学习、研究才能掌握这门科学与艺术。良好的教育教学素质,是指职业教育教师善于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教师的知识既应宽广,又应专深,但这两者又是相对的,有一定限度的。教师既要掌握宽广专深的知识,又应该有熟练的职业技能。作为一位专业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师,必须掌握科学的教育理论与教学技能知识,包括职业教育学知识、职业教育心理学知识和专业教学论知识。其次,还要具备扎实的实践教学能力。实践教学作为相对独立的教学环节,是职业教育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项能力。要具备良好的实践指导水平必须要求教师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观念,使自己的教学能够使学生拥有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对环境的适应性,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创造性。此外,职业教育与普通中学教育的最大差别就是其开放性,职业教育不可能闭门办学。必须以一种积极的姿态与社会保持密切的交流,所以还需具备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
教师工作是神圣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使命感和奉献精神,关心教育对象,对工作用心钻研,不断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平。因为职业道德素质是社会和职业本身对教师的根本要求,即所谓为人师表,这是一个老师的道德准则,决定了教师诸多能力的展现,最终影响到中等职业教育教师的工作效率。
(二)技术性是职业教育的关键属性
技术性是由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衍生出来的,是中职教师工作中最为重要的因素。这是由职业教育使学生掌握实践技术,以利于其今后的职业发展的目的所决定的。因此,职业教育对教师的技术要求也很高。因为首先教师要具备过硬的技术能力,对于实际的工作有一定的经验和心得,这才能具备将自己的能力和经验传授给学生。因此,培养任何职业的从业者都要求教师本身具备出色的相关职业水平。 实际上,这也就是指出了實践经验对于职业教育教师的重要性。
首先,必须要有精湛的技术水平。技术水平指的是在某一专业领域内受过专业培训而掌握的实践操作本领、工作方法和思维方式。在将职业教育教师与其他类型教师进行对比的过程中,可以发现精湛的专业技术素质是职业教育教师独有的素质,陶行知先生认为,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具有生利能力的人,而要培养具有生利能力的人,教师自己应该首先掌握生利的技术。中等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掌握从事某一职业或承担某项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学生技能的形成是在教师的反复示范和精心指导下练就的。所以,教师必须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专业技术素养,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中职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其次,需要具备全面的知识素质。知识素质是中等职业教育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业务水平的根本保证。当前,学术界普遍认为中等职业教育教师应该包括:一是精湛的专业知识和全面的基础知识。俗话说,要给别人一杯水,自己应该有一桶水。只有拥有了牢固的专业基础知识、宽阔的专业视野和精湛的实践技能,才能胜任教书育人的工作;二是广博的科学与人文知识。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中职生,中等职业教育师资无论是公共文化课教师还是专业基础课教师,都应该在掌握了本专业知识的同时,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职业教育是注重培养学生技术的教育,而技术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为了使学生所学与社会实现无缝对接,职业教育教师应该时时关注并掌握本专业的新技术;三是学习职业教育学、职业教育心理学和专业教学论等教育知识。职业教育学是研究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般现象的科学,旨在解决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教育问题,总结出职业教育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方法。相关的教育学内容,尤其是针对职业教育的教育学内容将有助于职业教育教师了解职业教育在促进社会发展和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三)学术性是高等教育的内在属性
对于大学的功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有着不同的认识。纽曼认为大学的作用在于传播知识,而自威廉·洪堡以来,大学越发被看作是一个学术科研机构。在大学中,不仅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具有过硬的学术能力,同时大学培养出的学生也必须受过扎实的学术训练,具备一定的科研水平。
具体到职业院校而言,其学术研究主要在技术与设备的更新换代等活动中进行。职业教育教师本身既具有一定深度的教育理论功底,又真实地从事职业教育教学活动,因此,具有教学科研的天然优势。此外,企业对新技术的追逐是无止境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诱发了新学科的产生。新技术不断出现,又导致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大调整,从而引起职业的兴起和衰亡。所以,作为一个职业教育的教育工作者,应当时刻铭记陶行知先生的教诲,也就是职业教育教师不单单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更对于外界事物有着改造更新之义务。同时,一个教师想要在教育岗位上有更深的理解和更高的发展,必须从自身的科研能力入手,加强对于所教授专业的研究,增进对于教学工作的理解,从而实现教师的成长。陶行知先生也认为,一个教师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则难以积累丰富的经验,这样就难以实现自身的发展。 因此,要求教师在项目开发的过程中,掌握新的技术和方法,提高学术水平,如此也就促进了产学研紧密结合,实现了实践教学与学术研究的相统一,以实践研究提升教学质量,又在教学中找到实践研究的动力与方法。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在研究中化解问题,最重要的是能够紧跟技术的更新,及时开发新的课程。
三、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理想路径
(一)企业——提升专业技能
校企合作是进行职业教育的重要形式。职教师资力量的提升,离不开校企合作模式的展开。此外,在进行课程设置过程中,可依赖企业对学生的课程进行更新,争取架构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符合市场所需的课程,切实为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做最大化准备。企业之所以能够对课程进行一定程度的更新,是因企业内的人力、设施等条件十分充沛,例如车间、相关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工程师等人才储备,均可以为职教师资学生提供实践场地和人力需求。但是,当前,校企合作模式的发展并非十分顺畅,其中有一大主要障碍来源于企业自身。企业往往不愿意接收以实践为名前往企业学习的学生,因此类学生专业技能尚不熟练,无法真正为企业的工作效率做贡献,且即便企业愿意对其进行指导,学生掌握技能之后也并不一定为企业所用。基于此,企业往往会拒绝高校所提出的校企合作的模式,因其认为该模式对企业发展没有任何利益可言。由此,校企合作顺利展开的一大关键点,便是找出企业的既得利益所在。例如,企业在进行科研实践时,可通过学校提供的科研场地进行小范围实践操作,而不需要占用整个企业的资源;教师与企业科研人员也能够共同展开合作,为企业创新做贡献等等。综上,只有切实保障企业一方和校方均可在校企合作模式中有所获利,才能够促进双方展开长期稳定性合作。
(二)中职学校——提升教学技能
通常情况下,职教师资学生毕业后,应当进入中职学校展开教育工作。但有相当大比例的优秀毕业生并没有走这条道路。且不说,中职学校对职教师资学生具有一定的培养责任和义务,单就中职学校的利益而言,人才流失便是中职学校发展的一大要害。基于此,中职学校应当深刻反省自我,从多方面下手,切实提升学校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优秀师资加入,减少人才流失,提升学校整体教学技能。中职学校可从最基本的薪资水平、相关福利待遇,或是教师的上升空间等进行考虑,学校应当严格遵从国家职业教育政策,保障师资力量的既得利益。除上述措施之外,中职学校吸引人才加入还可从满足职教毕业生的工作需求、与高校展开合作等方式进行。中职学校可从第一受教的学生着手,通过学生反馈来改进师资所存在不足的地方,而高校可为中职学校师资深造提供场所、教研准备,解决中职学校教师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还能够对其进行深入指导,提升其教学能力,开发其教学潜力。如此,便可全方位提升中职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最大程度解决中职学校无法吸引优秀师资的问题,促进其全方位发展。
(三)高校——统筹协调、提升综合能力
职教师资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需依赖于高校教育,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母校可称为是职教师资的培养皿,其对职教师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和责任。当前,许多院校也充分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以高度迎合的姿态面对一切可利用资源,切实提升自我综合能力,增强自身职教师资培养的能力。其中,院校合作、校企合作是各类院校为提升职教师资培养力量所采用的常用方式之一。在校内,院校合作的方式大大方便了不同学院教师交流教学经验所得,此举可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教师提升自我教学技能,不同学院学生还能够在此模式下展开良性竞争,全面提升自我。且院校合作方式有助于提升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校内不同学院教学设备、人力资源等均可采取共用的模式,节约资源,提升效率。在校外,院校合作所能发挥的作用也不容小觑,各个院校可通过派遣交流生的方式合作共进,也能够互相借助对方的教学力量,互相借鉴和学习。除此之外,校企合作也是一大有助于培养职教师资力量的方式,高校与企业展开合作的过程中,高校学生可前往企业进行实训,企业也能够将高校作为自身的人力储备场所,双方各有利可图,成为各自的牢靠的合作伙伴。
从宏观层面来看,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支持是各类高校展开职教师资力量培育的一大坚实后盾。从微观层面来看,不同主体合作模式的展开是职教师资力量的培养工作能够顺利完成的一大有力保障。主体合作模式为高校所带来的是充足的设备、场所等教学资源,来自各方面教师力量的辅助等。当然,这离不开政府合作政策的推行,不同主体合作模式还需在政府政策之下展开,如此才能够真正意义上提升中职教师师资力量。
参考文献:
[1] 莫运佳,谢明明. 高师院校开展职教师资培养的若干思考——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J].高教论坛,2012,(10):99-102.
[2] 彭宁等.民族地区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74-83.
[3] 隋秀明.廣西高校职教师范生培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8:8-39.
[4] 冯莹莹.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职业教育,2017,(3):80-81.
[5] 李鹏.广西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的探究[D].南宁:广西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3:23-27.
[6] 袁华,张晓玲.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学制改革刍议[J].职业技术教育,2012,(10):65-67.